![嫡长女她又在权倾天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39/53436939/b_53436939.jpg)
第24章 繁荣背后的暗流与新程
在宇文轩和苏瑶的精心治理下,新朝的繁荣如春日繁花,愈发绚烂。
然而,在这繁华盛景之下,暗流正悄然涌动。
一日,宇文轩正在御书房审阅各地呈上的税赋报表,眉头渐渐皱起。
这些报表显示,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税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商业的繁荣程度,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苏瑶察觉到宇文轩的异样,关切地询问。
宇文轩将报表递给她,说道:“皇后,你看这些数据,不少富商的纳税数额与他们的产业规模严重不符,怕是有人在偷税漏税。”
苏瑶细细查看后,神色凝重:“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商业虽为国家经济注入活力,但这些富商若肆意逃税,不仅损害国家利益,还会加剧贫富差距,引发百姓不满。”
宇文轩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必须彻查此事,不能让这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
于是,他立即召来刑部尚书李正和监察御史王猛,下令成立专项调查组,对各地富商的税务情况展开秘密调查。
调查组日夜奔波,深入各个商业重镇,收集证据。
然而,调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富商察觉到风声,试图销毁账目,贿赂官员,阻碍调查。
李正和王猛不为所动,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逐渐揭开了这背后复杂的利益网络。
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终于发现以京城富商钱万贯为首的一批商人,与部分地方官员勾结,通过伪造账目、虚报资产等手段,大肆偷税漏税。
宇文轩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这些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公然践踏国法!必须严惩不贷。”
很快,钱万贯等人被缉拿归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们不得不低头认罪。
宇文轩下令,除了追缴所有偷逃税款外,还对这些富商处以重罚,涉案官员也一并革职查办。
这一举措在朝堂和民间引起了巨大轰动,百姓纷纷拍手称快,称赞皇帝和皇后的英明决断,而朝堂上的其他官员也因此收敛了许多,不敢再轻易触犯国法。
在解决税务问题的同时,宇文轩和苏瑶也在关注着文化领域的变化。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一些不良思想在民间悄然传播,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苏瑶召集了朝中的文化大臣和学者,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陛下,皇后娘娘,”礼部侍郎陈源忧心忡忡地说道,“如今一些新奇的思想传入我国,虽然其中不乏先进之处,但也有一些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相悖。长此以往,恐怕会影响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苏瑶微微颔首:“陈侍郎所言极是。文化交流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盲目接纳,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弘扬我朝的传统文化,让百姓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坚守正道。”
于是,新朝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在全国各地兴建文化书院,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邀请知名学者授课讲学。
同时,组织文人墨客将传统的经典著作进行重新注释和解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传播。
在这场文化复兴的浪潮中,一位名叫李清照的才女崭露头角。她自幼饱读诗书,对诗词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独特的见解。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既有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又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
苏瑶听闻李清照的才华后,将她召入宫中,与之交谈甚欢。
“清照,你的诗词别具一格,为我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你能继续创作,用诗词传递正能量,弘扬我朝文化。”苏瑶微笑着说道。
李清照感激地说道:“多谢皇后娘娘赏识。民女定当不负所望,以笔为剑,捍卫传统文化。”
在苏瑶的鼓励下,李清照创作了更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了新朝文化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她的诗词不仅在国内广为传颂,还流传到了周边国家,进一步提升了新朝文化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新朝的科技发展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张衡在成功研制地动仪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水利工程领域。
他发现,虽然新朝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灌溉用水仍然十分困难。
于是,张衡决定研发一种新型的水利灌溉工具,以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张衡终于发明了一种名为“龙骨水车”的灌溉工具。
这种水车利用水流的力量驱动,通过一系列的齿轮和链条,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实现了自动灌溉。龙骨水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偏远地区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
刘辉带着张衡和龙骨水车来到农田进行实地演示,当地的百姓纷纷前来观看。
当他们看到水车轻松地将河水引入干涸的农田时,不禁欢呼雀跃。
一位老农激动地说道:“张大人,您可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有了这水车,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缺水了。”
张衡微笑着说:“这都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功劳,若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无法完成这项发明。”
宇文轩和苏瑶得知龙骨水车的成功后,十分欣慰。
他们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型灌溉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外交方面,新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宇文轩决定派遣一支规模庞大的贸易使团前往西域。这个使团不仅携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新朝特产,还邀请了一些科技人才和文化学者,旨在促进双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
贸易使团在西域各国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们与当地的商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洽谈,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同时,科技人才和文化学者也与西域的同行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文化理念。
在贸易使团访问西域期间,传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北方的匈奴部落内部发生了剧烈的权力争斗,原本支持和平的势力在争斗中处于劣势,一些好战分子重新掌握了大权。
这些好战分子对新朝怀恨在心,企图再次挑起边境冲突。
边关守将紧急向朝廷汇报了这一情况,宇文轩和苏瑶得知后,立即召开御前会议。兵部尚书赵刚神情严肃地说:“陛下,匈奴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臣建议立即增派兵力,加强边境防御。”
苏瑶沉思片刻后说道:“加强防御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一味被动挨打。我们可以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分化他们的势力。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表明我们的立场,警告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宇文轩采纳了苏瑶的建议,一方面调派精锐部队前往边境,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选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使者,带着国书前往匈奴。
使者在匈奴营帐中,义正言辞地向匈奴首领表明了新朝的态度:“我朝一直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但绝不畏惧任何挑衅。
若你们执意挑起战争,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匈奴首领虽然表面上态度强硬,但心中也有所忌惮。
他们深知新朝近年来的发展和强大,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在经过一番权衡后,匈奴首领表示愿意暂时保持和平,但仍对新朝边境虎视眈眈。
面对匈奴的威胁,宇文轩和苏瑶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继续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积极发展国内经济和文化,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新朝在风雨飘摇中稳步前行,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迈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朝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庆典——建国十周年。
整个都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一重要的日子。宇文轩和苏瑶在皇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了朝中大臣、各国使者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
宴会上,宇文轩感慨万千:“十年来,在众卿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新朝从初创走向繁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希望大家继续齐心协力,为新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苏瑶也微笑着说:“愿新朝在未来的日子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