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内科护理学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为界将呼吸道分为上、下呼吸道。
(1)上呼吸道:
由鼻、咽、喉构成。主要生理功能是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和净化作用;环甲膜在声带下方,是喉梗阻时进行穿刺的部位。
(2)下呼吸道:
起自气管,止于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 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
(二)肺和肺泡
肺由数亿个肺泡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上皮细胞分为两型:
Ⅰ型细胞:与邻近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甚至两者基底膜融合为一,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简称呼吸膜),是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Ⅱ型细胞:其功能为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缩。
(三)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腔是由胸膜(脏层和壁层)围成的潜在的密闭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由于肺弹性回缩力的作用,正常人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腔内压均低于大气压(称胸内负压),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同时促进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
(四)肺的血液循环
(1)肺循环:
由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组成,是用于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
(2)支气管循环:
由支气管动脉、毛细血管和支气管静脉构成,为各级支气管和肺的营养血管。
(五)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包括三个环节:
(1)外呼吸:指外环境与肺之间气体交换的肺通气,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六)呼吸运动的化学调节

二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一)咳嗽与咳痰
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症状常见于:
(1)呼吸道疾病:
感染、炎症、出血、寄生虫、肿瘤等,以病毒、细菌感染最常见。
(2)胸膜疾病:
如胸膜炎、自发性气胸等。
(3)理化刺激:
异物、灰尘、刺激性气体、过冷或过热空气的刺激。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CO2潴留。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困难,吸气时间延长,重症可表现为“三凹征”,见于喉头水肿、痉挛、气管异物、肿瘤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机械性梗阻。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与呼气均费力,由于肺部组织广泛病变,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三)咯血
(1)青壮年咯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2)40岁以上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者,要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