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护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医学人文

医学不仅要揭示致病机制,发明治愈疾病的药品、器械和疗法,还要求医者富有同情心,提供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照顾。医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文关怀与医疗实践融为一体,才能构成完备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一、医学人文的要义

医学人文(medical humanities)是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和规律的交叉学科群。2012年欧洲大学联盟(LERU)把“医学人文”界定为:由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相关学科构成的跨学科领域,洞察人类生存条件、痛苦、人格、相互责任,以及社会条件和机构对健康、福利和医疗效果的影响;同样,它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医疗实践,进行文学艺术提升,增强观察、分析、自省等方面的技能。医学人文从跨学科、跨专业视角来考察疾病或健康与个体、群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解释医学的人文本质,研究医学伦理、社会和法律难题,培育医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人文的思想脉络

(一)古代医学人文的思想萌芽

古代人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知识有限,患者通常是在家人的照顾、关心及抚慰下静养,得以逐渐康复。显然,那时的医学包含了在人患病或遭受创伤时得到抚慰和帮助,蕴含了人文关怀的特性。佛教在与儒家文化融合的汉化过程中,推动了传统中医学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思考和实践。道教崇尚天人合一,从自然的角度阐述了人文关怀。西方医学人文思想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文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制度、追求个性完美的文学艺术,为医学人文思想萌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倡导医生要聆听和观察,积极回应患者诉求,理解并缓解患者遭受的痛苦。这些人文价值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从医者。

(二)当代欧美国家的医学人文研究

作为社会实践的医学人文始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1913年法国人文医学协会成立,旨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名医威廉·奥斯勒于1919年提出了“医学人文学者”(medical humanist)的概念。此后欧美国家的医学人文主要是在反思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医学与宗教的关系。随着人类掌握的疾病预防及治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增多,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也逐步演进到生物医学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进的诊断、治疗方法带来健康福祉,使得技术至上观念高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盛行。

1977年,恩格尔(Engel)倡导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强调应考虑患者的心理状况、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维持或恢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1988年,皮克研究所(Picker Institut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呼吁医护人员乃至医疗体系从关注疾病回归到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关注,更好地理解患病体验和满足患者需要的重要性。在1993年出版的《病人的视角》(Through the Patient's Eyes)一书,概括出了能够反映“以病人为中心”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8项维度:尊重病人的选择偏好、提供情感支持、身体舒适、提供信息和健康教育、转诊和医疗连续性、医疗协作、医疗可及性、家庭及亲友支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理解和尊重病人的偏好,满足了病人合理的医疗需要,体现了医学人文的根本价值。

进入21世纪,生命维持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凸显,需要在跨学科视野下加以系统分析和解决。相应地,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叙事医学等交叉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医学人文的学科基础愈发坚实,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适用领域逐渐拓展,为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人文思想也得到快速传播。

在学科建制方面,一批医学人文学术研究机构相继在欧美国家成立。1969年,美国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该学会倡导把人类价值纳入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教育之中。如今,这个学会已经更名为美国生命伦理学与人文学会。英国和加拿大分别成立了医学人文学会(MHA)。该领域主要的英文学术刊物有 BMJ Medical Humanities(《医学人文》杂志);PhilosophyEthicsHumanities in Medicine(《医学哲学、伦理和人文》杂志)等。数十所美国高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研究生课程。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生物医学伦理学与医学人文项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均开设了医学伦理课程,耶鲁大学等均有类似的硕士培养项目。在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均有医学人文硕士培养项目。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2020版》(CIP-2020)中,把“健康专业教育、伦理和人文学科(编号51.32)”单列为一级学科。

(三)中国医学人文研究方兴未艾

2002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医师协会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培训体系,对医师实行规范化培训。2014年,教育部将对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的指导从“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单列出来,成立了“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

医学人文学相关研究在我国的起步稍晚。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07年创刊了《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分会在北京成立,创办了《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其他的医学人文类刊物还有《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叙事医学》《医学与法学》等。医学人文论著有:何伦和王小玲主编的《医学人文学概论》(2002年)、王一方的《医学人文十五讲》(2006年)、郭莉萍主译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2015年)、胡佩诚的《医学人文精要》(2018年)、刘义兰、胡德英和杨春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2017年)、刘俊荣的《人文视野中的医学》(2014年)、边林和姬天舒的《人文医学概论》(2014年)、郎景和的《医道》(2012年)、张大庆的《医学人文学导论》(2013年)、高金声的《让医院走向人文管理》(2013年)和《医院文化二十年:医院的魅力》(2011年)、邱鸿钟的《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2011年)、刘虹和姜柏生的《人文医学新论》(2020)。

进入21世纪,我国诸多高校开设了人文医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专业,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也从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拓展到叙事医学、医学与文学、医学美学等新兴领域。2005年以来,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已自主设置人文医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点。如今,医学人文从面向临床转向关注整体的健康社会文化问题,医学学科在依赖科学技术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同时,也探索如何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艺术等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探寻各种方法使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残疾、痛苦、康复及护理。

三、医学人文的核心内容

医学人文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涉及人类的终极关怀及人性提升的医学人文精神;二是探讨医学本质及价值的医学人文学科;三是包含医护人员道德修养及行为的医学人文实践。

(一)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医疗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与患病、疫病创伤、预防、诊疗、康复、养生等相关的涉及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理想之总和。白求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南丁格尔精神等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医学人文思想乃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对人的关爱及尊重,而维系人类健康的医学践行了人文价值。

(二)医学人文学科

医学人文学科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新兴医学人文分支领域的学科群,具体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等。它从医学相关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角度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病痛的含义及社会意义,分析医疗保健的人文价值,并从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关注人文医学教育,改进人文医疗实践。

(三)医学人文实践

医学人文实践强调的是人文中实践的方面,探讨“应该做什么”,说明了以主体意识为主的专业修养与行为价值的倾向性。它指在实践中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对他人的关心、关爱与关怀,强调善行、对患者的关爱及良好的医患沟通。实施预防保健、临床治疗、医学研究时及制定卫生政策时要体现公正、尊重、自主等价值观,从人性的角度,为患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两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医学人文关怀能否从实践层面上实现,关键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