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人文护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内护理界对人文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人文护理成为护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并内化为护理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护理学的临床实践、教育、管理、科研乃至护理学专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节将对中外人文护理研究的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我国人文护理的当代社会背景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护理实践模式、理论学说、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但与之伴随的技术至上、商业化与市场化,医患纠纷和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护人员形象和人格尊严受到严峻挑战。这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反映,这也折射出医疗护理中人文关怀实践的缺位,医患双方都渴求人文的回归。
2003年7月召开了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会议上指出“在促进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人文关怀”一词从此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举措中。2006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2008年国务院颁发《护士条例》;2010年卫生部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把护理学定为与临床医学平行的一级学科。从国家层面采取的这些积极举措,客观上为人文护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理论层面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给予了护理人员信仰和使命;医学人文的兴起与国外人文护理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又为我国人文护理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国内护理学二级学科体系建制要求、专科护理的发展也为人文护理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些来自现实和理论层面的促进因素,在客观上呼唤人文护理的理论提升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二、西方人文护理研究的概况
(一)人文护理理论研究的兴起
“人文护理”这一提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佩普劳(Hildegearl E.Peplan)在《护理中的人际关系》(1952)一书中指出了人文与护理之间联系密切,为此要变革护理文化。1955年韩德森(Virginia Henderson)强调了护理实践中护士所付出的关心、照护是一种情感劳动。1961年奥兰多在《动态的护患关系:功能、程序和基本原则》一书中,系统性地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程序和实践模式。1971年奥瑞姆(Dorothea Orem)在《护理:实践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了自护理论,并从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系统阐述其观点。1976 年帕特森(Josephine G.Paterson)和兹拉德(Loretta T.Zderad)在多年讲授人性化护理课程基础上合著了《人性化护理理论》(Humanistic Nursing Theory)。这些护理专家都是西方人文护理理论的开创者。
(二)人文关怀——人文护理的核心内涵
1970年,莱宁格(Madeleine M.Leiniger)出版了专著《护理学与人类学:两个世界的融合》(Nursing and Anthropology:Two World to Blend),从跨文化护理的视域考察了护理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1978年出版的《跨文化护理:概念、主题、研究和实践》(Transcultural Nursing:Concepts,Themes,Research and Practice)引入了跨文化护理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莱宁格对护理中的人文关怀的定义是“尊重、支持、帮助他人或组织,满足其需要,以提高其生存状况或从容面对死亡的有证据支持的行为或活动”。她指出人文关怀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文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人性的本质及文化护理的角度研究和建立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1979 年,华生(Jean Watson)出版了《护理:照护的哲学和科学》(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1985 年出版了《护理:人性的科学和人性的关怀》(Nursing: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在这些著作中,她主张“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人性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华生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道德法则及义务,是护患双方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中的一种精神体验;她将关怀的双方是否达到人格的升华作为衡量关怀结果的具体标准。
奥瑞姆(Dorothea Orem)从照护及治疗行为的角度阐述了其自护理论,强调了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治疗性措施及手段,护士要帮助患者恢复自护能力时的技能。奥瑞姆认为,人文关怀并非护理专业所特有的,非护理人员也可以表达人性的关怀。Benner和Wrubel从人际互动的角度阐述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与患者双方共同参与的人际协调活动,是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的过程。关怀体现于双方的思想、行为及感情之中,是护士通过护理活动来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应对疾病带来的苦痛、生活压力能力的过程。
斯旺森(Kristen M.Swanson)从护患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关怀理论。她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以关怀、爱护的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护患关系,在此过程中护士感受到个人对护理对象的责任及义务。护理人文关怀实施包括五个环节。①知晓:护士应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对疾病或某一事件的经历或感受,从患者角度充分了解整个事件对患者的影响。②共处:有耐心地与患者相处,在精神和情感上支持患者,一起分享感受,减轻患者的心理及精神负担。③代替做:从护理专业的角度替患者做其要做但无法完成的事。护士要及时预测及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人格尊严。④赋能:护士帮助患者渡过生活难关及应对危机事件,包括向患者告知和解释有关事项,鼓励患者解决问题,对结果给予反馈,验证患者的感受,培养患者的知识及技能。⑤保持信念:护士要始终让患者坚信自己有能力帮助他应对疾病苦痛或生活事件,让患者自尊、乐观、充满希望、永不放弃。
罗奇(Simone Roach)从情感目标的角度阐述护理人文关怀。关怀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了解他人的内在价值,并对此作出相应情感反应的过程。护理人文关怀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及意义,是由同情(compassion)、能力(competence)、信心(confidence)、良心(conscience)及承诺(commitment)等方面组成。罗奇的关怀理论强调了护理关怀时的情感表达、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及经验的应用。
三、我国人文护理研究及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院校逐步恢复护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快速成长。我国近十多年来也逐步开展了以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研究。跨学科学者对人文护理的研究日益关注,涌现出一批有开创性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但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尚未形成统一的主题。甄橙于2008年出版的《医学与护理发展史》,阐述了护理学的创建历史,以及医学与护理学的相互联系与发展关系。朱丹主编的《护理社会学》,论述了护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卫生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的护理学一级学科下设了4个二级学科: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此后,护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积极地进行护理与人文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2014年张新庆出版的《护理伦理学:理论构建与应用》阐述了护理伦理的哲学基础,把护理关爱论作为护理伦理原则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护理伦理原则的伦理决策分析框架。2016年徐桂莲和高玉萍主编了《护理伦理与法规》,借助大量的临床案例剖析护理实践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李惠玲在《护理人文关怀》一书提出了护理人文关怀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提炼了基础护理操作、母婴照护、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以及临终的全生命周期照护中的人文关怀需求和照护。2016年“全球护理人文关怀学术论坛”在武汉召开。2017年刘义兰、胡德英的《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刘惠军和强万敏的《护理中的人文关怀》等专著的出版,都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探索了将护理人文融入护理实践的途径。上述专著或教材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或法学角度考察了护理的人文特性和发展规律,推进了人文护理研究(humanistic nursing research)的创新和发展。
在护士人文修养方面,史瑞芬、李惠玲等护理专家分别编写了《护士人文修养》教材,蔺敏主编的《人文护理修养与礼仪》、许翠萍主编的《人文护理——礼仪与规范》均在阐述人文护理修养基础上,详细展示了护士在职业语言、仪容、仪表等方面的礼仪要求。姜安丽及其团队对护理人文关怀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构建了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模式、临床叙事护理模式等。姜安丽及其团队的研究论文指出,“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对护理对象希望获得生命整体健康与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渴望与需求感同身受的忧虑情感、社会责任与人道主义理想的融合,体现在护士具有专业胜任性、整体协调性、悉心照护性与治疗目的性和护理对象获得生命整体健康和谐的专业行为中。
刘成媛、卢根娣和罗梦丹等学者分析了Medline数据库中2012—2016年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的热点,以“human caring”为检索词,共词聚类分析得到研究热点:护理人文关怀实践、护理人文关怀模式、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临终关怀、护理人文关怀与护患关系的联系、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家庭系统、社会支持与人文关怀。李峥等提出了和谐护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护理是与环境互动的,由护士干预的动态系统包括评估和谐需求、建立和谐机制、人际互动三个环节。和谐护理理论弥补了我国在人文护理领域原创理论的缺失。
2015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了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国内第一个人文护理学术共同体,由护理学和10多个跨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医护人员组成,为人文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构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组织编写并发布了《中国护士伦理准则》《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护理伦理专家共识》《医院护理人文关怀实践规范专家共识》等文献;设立了人文护理专项科研基金;创建了人文护理示范基地;开展了人文护理理论和技能的研究、实践和培训,积极探索人文护理与社区护理、慢性病管理、老年居家护理、安宁疗护、志愿者服务、智慧护理结合的新途径,促进了人文护理研究、人才成长、理论发展和人文护理实践的创新。程瑜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护理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研究,倡导一种以互惠为基础的“医院-社区-家庭”三合一的社会照护模式,力求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照护体系,丰富了护理学知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外延的内涵,让护理加快延伸到家庭、社区等不同情境中,适应了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与民众对初级医疗护理保健的迫切需求。
四、人文与护理的融合创新和发展
现代护理与人文融合创新。1994年,《护理伦理学杂志》(Nursing Ethics)创刊,2001年,《护理哲学杂志》(Nursing Philosophy)创刊。此外,很多期刊还增设了人文专栏,在国际护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人文类护理论文的数量与专家日渐增多。来自护理学、哲学、社会学、政策法规研究专家参与了人文护理讨论并著书立说,有力地推动了人文护理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创新。1996年Yeo 等主编了《护理伦理学的概念和案例》,对护理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分析。Jo Campling和Di Bailey于2012年出版了《精神卫生:跨学科实践》,提倡从医学、护理、人性化关爱等方面做好精神卫生工作。Avery于2016年撰写的《护理和医疗中的法规和伦理导论》阐述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及对策。Fidelindo Lim 和 Matthew John Marsaglia于 2018 发表了《人文护理:学会共情》(Nursing Humanities:Teaching for a Sense of Salience)一文,从护理教育的角度强调人文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护士对人文学科终身学习的价值在于加强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照护患者的同时,理解被照护者的苦痛。Graham Mc Caffrey回顾了“人文主义”与护理的关系,梳理人文主义思潮、理念对护理所产生的影响,重申护理的人文主义传统。2019年,华生在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上发表了《护理与人类的全球盟约——作为神圣行动主义统一的关怀科学》(Nursing's Global Covenant with Humanity —— Unitary Caring Science as Sacred Activism)。华生以毕生精力不断研究、实践、创新她的理论,介绍了关怀、神圣、契约等诸多概念,说明护理是护士对全人类健康的一种契约。护士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护士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更应该成为人类健康的咨询者、指导者和管理者,让被疾病、生活所折磨、消耗的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数字化时代给人文护理带来了挑战。Archibald 发表了《护理的未来:人工智能与基础护理》,呼吁要平衡好科技异化与人类基本需求之间的张力,这也就自然要求护理行业在科技发展指数增长的同时要注意提供基础的人文关怀。
综上,人文护理在理论、实践中提升,并与时俱进。人文护理的触角从传统的临床护理拓展到护理的各个实践层面,既着眼于当下,解决临床、教学、管理、科研中的问题,亦放眼未来,在科技伦理、全球健康、全人类生命质量等宏观视域下探索人文护理可能的发展路径。
五、人文护理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一)要重视护理人才跨学科理论的培养
从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的护理理论得到蓬勃发展,主要借助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方法构建护理学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当时,一些欧美国家的学者意识到护理人才短缺,许多非护理专业的博士项目对护士敞开大门,培养了一批护理专业人才,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护理人文人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从人性层面进行需要层次分析,提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需要的满足。此后,罗杰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广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领域,确立“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关怀模式。相当多的欧美护理学者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背景,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意识,能够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创立了诸多人文护理理论学说和实践模式,出现了一批人文护理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成果。
(二)人文护理在我国任重道远
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人文护理元理论的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程序理论和实践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推广实施,普及了人性照护、身心整体护理等人文理念和知识,但限于种种原因,难以在我国扎根、开花及结果。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和临床实践专家大多以护理人文关怀作为研究主题。目前,“人文护理”概念及从整体学科上构建“人文护理学”的专著还未能检索到。如何构建适合中华民族文化、富有中国特色、满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的现代人文护理学,是摆在当代中国护理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