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起于南朝:古泉州港的肇始

汉代的闽中(今福建)是偏僻的边疆,人烟稀少。东汉末年,中原战乱,汉人开始大批入闽。汉人入闽的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开始了北方汉人与闽人的大融合。东晋和南朝又不断有北方汉人南迁泉州,至南朝时期,泉州已居留了大量的中原汉人。中原汉人从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融合了南北文化,促进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海外交通开始初步发展,以梁安港为中心的交通港口初见雏形。

梁安港故址在今福建南安的丰州。当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丰州境内的九日山三峰环抱如钳,最高峰海拔112.8米。晋人南迁时定居晋江两岸,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南迁的晋人登九日山遥望家山,沿袭中原习俗,饮菊花酒避灾。丰州的延福寺因“九日”而兴建,成为禅林名刹。

印度高僧真谛(拘那罗陀)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今印度乌贾因)人,擅长经、律、论佛典三藏,尤其精通大乘佛法。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真谛受邀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抵达南海郡(今广州),太清二年(548)到达梁朝首都建康(今南京)。梁武帝对他礼遇有加,命其翻译佛经。后来真谛辗转江西、浙江等地,于永定二年(558)来到晋安郡(今福州),研讨佛学,翻译佛经。天嘉二年(561),真谛乘小船至梁安郡(今泉州),住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等佛经。九日山现存的“翻经石”,就是为了纪念真谛翻译佛经的功绩。天嘉三年(562)九月,真谛从梁安港出发,乘船西归,不料竟漂流至广州。后来他留在广州宣扬佛法、翻译佛经,历时七载,于太建元年(569)圆寂。真谛在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翻译了大量有价值的佛经,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迁的中原汉人对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把北方犁耕和牛耕的先进技术传入福建,普遍采用了粪肥,改变了过去火耕水耨的半原始耕作方法,提高了水稻的栽培技术水平,并开始种植麦、菽等北方作物,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促进了泉州的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迅速发展。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到南朝时,泉州的社会经济已相当繁荣,为海外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南朝时,泉州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