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钱法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历代泉谱研究

古今学者对于货币制度沿革发展的关注由来已久,前贤通过描摹中国历代货币形制、规格、兴替的发展脉络,揭示出古代货币制度发展与运行的客观规律。其中,对历代钱谱的系统研究构成清代以前货币研究之主流,并对现代货币研究产生直接影响。萧梁之际,顾烜始撰《钱谱》,发凡起例,洞开法门,“凡历代造立之原,大小轻重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其后又有封演《续钱谱》、郭素《钱谱》、张台《钱录》、李孝美《历代钱谱》、董逌《续钱谱》、金光袭《钱宝录》、陶岳《货泉录》等接续著述,惜皆失传。今传世最古者,当推南宋洪遵《泉志》。嗣后钱谱一门渐为时所重,洎乎清代,金石考据之风大盛,泉货之学蔚为大观。如邱濬《钱法纂要》(学海类编本)、初尚龄《吉金所见录》(道光五年莱阳初氏古香书屋刻本)、戴熙《古泉丛话》(道光丁酉年本)、孟麟《泉布统志》(道光十三年刻本)、叶德辉《古泉杂咏》(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朱多《古今泉谱》(道光二十七年本)、翁树培《古泉汇考》(光绪三十年石印本)、李佐贤《古泉汇》(同治二年利津李氏石泉书屋本)、翁树培《嘉荫簃古泉随笔》(光绪刘氏嘉荫簃抄本)、金嘉《洪氏泉志校误》(观自得斋刻观自得斋丛书本)、罗福葆《货布文字考》(金山钱氏刊本)等皆流布甚广。其中,又以梁诗正等人纂辑《钱录》和沈学诗《历代钱法备考》最为著名。乾隆十五年(1750),梁诗正等人纂辑《钱录》十六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收录自伏羲氏至明代崇祯年间钱币,以及外国货币、厌胜钱共五百多种,附以图版、释文。嘉庆年间沈学诗撰《历代钱法备考》八卷(《续修四库全书》第838册),叙历代正品、伪品规格、形制、成色、字迹等,以及外国品、年限不明者、金银钱等。但是,上述“研究大多出于收藏的目的,带有浓重的鉴赏性质,并没有重视古钱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所以,钱币研究在这一千五百余年间一直没有迈出传统金石学的范畴。”[4]

民国以后,古代泉货仍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之重要议题之一。[5]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1936年版)和《历代古钱图说》(上海书店1940年版)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研究的案头常备书目。此外,集学界众人之力纂修的大型钱币丛书相继问世,此类著作本质上仍可隶属于历代泉谱范畴。如,孙仲汇等《简明中国钱币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马飞海、王贵忱主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戴志强主编《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二十七种、乙种本五种,中华书局1997—2007年版),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大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戴志强编著《中国钱币收藏鉴赏全集》(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钱币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版)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述论著、图鉴、丛书、词典从钱币学、科技史、文献学、考古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类型、历史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介绍。

20世纪以来,海外关于中国泉货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日本学者山田孔章《符合泉志》(文政十二年尾张书肆、东璧堂玉山房合梓)、今井贞吉《古泉大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丙集)、奥平昌洪《东亚钱志》(岩波书店1937年版)、平尾聚泉《昭和泉谱》(天保堂1974年版)、小川浩《新订北宋符合泉志》(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三,车新亭译,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皆承用传统泉谱体例,对中国历代铜钱多有著录。台湾地区钱币研究发轫于1960年代末,创办了《钱币天地》(双月刊,1977年创刊)、《中华钱币》(月刊,1970年创刊)、《收藏家邮币杂志》(双月刊,1971年创刊)等学术刊物,并有蔡养吾《中国古钱讲话》(新光邮钞杂志社1973年版)、许义宗《中国纸币图说》(江台邮币社1981年版)等专著问世,在近代和现代钱币研究领域获得显著学术突破。上述论著体系恢弘、论证严谨、图文并茂,为本书的唐代钱法研究和资料辑录提供了坚实基础,对于查明古代货币发展沿革与实际运行提供了脉络信息和实物参照,更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层面提供了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