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研究(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荀子研究》创刊词

荀子者,中国文化之巨擘也。他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开两汉经学之端绪,对政治、经济、礼义规范、制度建设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近世有人惊呼:“两千年之学,荀学也。”此论虽为愤激之辞,但多少也衬托出荀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荀子作为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与孟子沿孔子的仁义之学继续深化不同,他承续了孔子乃至前孔子时代中国文化的礼义之统。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两度出任兰陵令,其思想以儒为主,出入百家,既有内圣的功夫,也有外王的实践。既要捍卫孔门之学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克服“儒分为八”造成的偏差,荀子努力彰显自己学说与孟子的不同。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强调“尽心尽性”,荀子突出“尽伦尽制”;孟子主张扩充、涵养人的“良知良能”,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孟子以“不忍人心”推行“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作为强国之策;孟子主张“存心养性事天”,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等等。荀子与孟子看似相反,实乃相成。

两千年来,荀子命运多舛,几经沉浮,其学说因与孟子不同,往往不得善解。两汉以下,尤其是宋明理学兴起,整个社会基本倾向尊孟抑荀,荀子及其学说备受贬抑。至清代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荀学复活了,汪中、章太炎、刘师培、胡适等国学巨匠公然倡导荀学,尤其是章太炎认为荀子为“后圣”,而郝懿行、俞樾、王先谦等整理、校勘、注释《荀子》一书,成效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后,荀子一度因在儒法斗争的框架下被视为法家代表而受到尊崇。

俱往矣,尊孟抑荀的时代已经走进了历史,而尊荀抑孟也成为昨天的故事,现在是真正进入实事求是地研究荀子与孟子的时代了,这是一个孟荀双剑合璧、相得益彰,共同应对时代挑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荀子不因与孟子不同而受到冷落,孟子也不因与荀子有异而遭受排斥,荀子思想与孟子思想一样会大放异彩。

进入21世纪,我们对荀子思想的现代阐释、挖掘、利用远远不够,荀子的许多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熠熠生辉,其“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的普遍主义价值趋向、“明分使群”“群分和一”的群体主义观念、“仁眇天下,义眇天下”的王道思想、“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天下主义、“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的生态观念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探求现代性问题与人类命运走向,对于处理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本刊是自荀学诞生以来第一份以《荀子研究》命名的学术期刊。我们将本着荀子“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精神,以严肃、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深化荀学思想研究的同时注重其现实运用,努力实现荀学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