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荷兰《记者》新闻论坛(de Correspondent)

与丹麦不同,荷兰建设性新闻实践表现突出的并非公立媒体,而是一家由个人发起的新闻论坛《记者》,该论坛于2013年正式成立,注重新闻的背景、分析和调查,建设性新闻是《记者》的重要特色项目之一,在解决方案的报道方面相对成熟,致力于推动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讨论,其中特色做法是记者与读者就相关主题共同制作内容。目前,《记者》已经开展的建设性新闻报道,如“债务自由”“非洲难民”“极地计划”等,都取得显著成效。《记者》无论从新闻理念、产制及运营模式都独具特色,为数字时代媒体的转型提供了方向,使其重新回归新闻价值。

1.《记者》的建设性新闻产制特色

(1)三方面阐释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

根据《记者》新闻论坛“记者十二条”原则[11],建设性新闻理念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从每日热点问题转向社会问题,突破“新闻为新近发生的事情”的传统新闻定义框架,不报道24小时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突发报道并未触及问题的深层本质,而是从社会发展视角来引导新闻报道,关注常规新闻报道疏忽的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剖析社会问题,做主流媒体的“补充版”新闻。二是反对刻板印象、偏见及恐惧的传播,耸人听闻的负面消息虽可以瞬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但是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负面消息会二次或多次传播,强化了刻板印象、偏见及恐惧等负面认知与情绪的传播效果,对此《记者》反对报道这种滋生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新闻,而以建设性视角来做深入报道,以抵消负面消息所带来的影响。三是不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关注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新闻形式则为“建设性新闻”。与“好新闻”不同,建设性新闻以叙事方式来阐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此外,记者还会呼吁民众积极改变社会并为此而努力。四是突破新闻的客观性限制,拉近公众与世界及受众与记者之间的距离。

(2)报道题材多元化

《记者》在新闻报道议题方面呈现多元化格局。从《记者》官方网站各记者的报道方向及研究领域来看,建设性新闻的议题构成包括三部分(见表1-2)。一是常规性报道议题,如政治、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能源、健康等,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来构建公共生活空间;二是伴随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议题,如发展、民主、种族主义、老龄化、歧视、移民,立足于社会发展视角来揭露社会问题并探究其原因,根据关注度显示,最受读者欢迎的题材是记者Rutger Bregman的“发展与进步”议题;三是社会现象及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民意调查与数据统计等较冷门主题,通常媒体较少将这类内容公之于众,即使公布也仅是引用其中个别数据,或将其作为观点类新闻的论据,一般主要出现在数据统计类网站,然而《记者》为了让读者了解更真实、全面的社会事实,将这类选题也列入报道题材之内,但主要阐释数据背后的原因。以2018年一篇名为《极地计划:为何我们决定公布结果》(Project Polar: why we decided to publish our findings)[12]的报道为例,在之前健身App的调查基础上,该报道进一步披露《记者》的调查数据结果并阐明原因,从而揭示出一些间谍利用健身App来搜集信息,告知人们面临何种数据风险。

表1-2 荷兰《记者》新闻论坛报道议题

(3)建设性新闻报道特色

在新媒体环境下,荷兰《记者》新闻论坛已经深刻认识到应坚持“内容为王”,尊重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质,而建设性新闻正是为了应对这一需求而出现。我们以“健身App数据安全问题”的系列新闻报道英文版为例,来分析《记者》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方式。

①记者与读者密切合作制作新闻内容

与传统媒体的以议题为新闻聚合形式不同,《记者》是围绕每名记者展开垂直主题新闻聚合,主要分为三类:全职记者、每周或隔周写稿的自由职业者及两名创始人(见表1-2),因此《记者》虽为网络媒体,但被称为“作者报纸”。全职记者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议题并对其深入报道,他们可以调查事件并对其结果进行报道,充分体现记者的职责,即向公众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引发其对报道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记者还会邀请读者参与制作内容,通过设立“热线”(Oproep)板块来征集素材[13],各领域的读者会参与到新闻内容制作中并贡献各自的专业知识,以供新闻编辑室记者参考。在关于数据安全的系列报道中,编辑团队包括《记者》全职记者、主编、副主编、通讯记者及读者,其中通讯记者们在报道数据安全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他们通常为数据安全方面的专家或者在社交媒体数据报道方面有丰富经验,如其中一位读者(或会员)为和平组织(PAX)的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数据开源及人道主义裁军议题的研究。通过对上述报道小组成员的个人背景分析发现,《记者》采用这种记者与读者合作的模式来生产内容,使得建设性新闻内容更具专业性与真实性,以事实说话。

②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新闻的建设性

系列报道中共有四篇文章,它们之间层层递进,由《记者》的通讯记者与读者共同策划、组织完成。对这组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见表1-3):该系列新闻报道有清晰的问题路径,即提出问题-调查问题-解释原因-提出建议。其一,这组报道的线索来自健身App“极地”的一名用户,他意外发现根据App上的数据可以定位用户并为其画像,他的反馈引起记者注意,他们认为这不仅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很可能还危及国家安全。其二,记者对于问题并非仅停留于表面,而是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于是对该情况进一步跟踪调查。他们先从新闻事件着手,采用实验方法证实新闻的可靠性,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涉及士兵及情报机构,于是对该App泄露情报机构信息的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所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敏感身份用户在使用该App时会暴露军事基地及情报机构等敏感单位信息,这将危害国家安全,并将问题从荷兰蔓延至全球,后果不堪设想。其三,积极与新闻当事人及机构取得联系,并敦促其提供解决方案,如在数据泄露报道中,记者追踪荷兰国防部与“极地”公司的应对措施,积极与其沟通,促使其改变现状,最终荷兰国防部采取保护措施,明令禁止机密单位员工使用“极地”App,同时也下架该应用程序地图,此外,《记者》还针对个人用户,就各种健身App的使用提出详细应对之策。

表1-3 健身App数据安全问题系列新闻报道要素

在问题思维引导下,记者在制作标题时也将解决方案理念融入其中。首先,标题是文章的核心,记者在建设性新闻标题制作中加入具有内容指向的关键词,如使用“如何”“为何”及“确保”等词语来强化读者的问题与方案意识;其次,均采用第一、第二人称而非通常新闻报道中的第三人称视角,跳出传统新闻客观性的限制,《记者》可以基于事实对可靠新闻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最后,没有特定受众,因此采用多角度报道,全面体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上述系列报道除了陈述新闻事实外,其他三篇新闻则从媒体以及国家、企业与用户等新闻当事人等三个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并推进问题的解决。

③重视数据技术并加强可视化呈现

新闻报道本质是讲故事,采用各种叙事方式都是为了讲好故事。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广泛,《记者》也借力数据可视化工具挖掘新闻价值,以提高新闻叙事能力,这在建设性新闻实践中也有体现。如《我们是如何利用简单的健身App发现士兵及情报机构的名字与地址的》的报道中,记者将调查过程中所获数据可视化。依托于谷歌地图及相关数据软件,将海量数据转换成可视化较强的图片,如直观地描绘出全球机密单位的“极地”App使用情况地图,为读者提供翔实的数据,凸显新闻的真实性,用数据来强调问题的严峻性,呼吁世界各国机密单位及公众对信息安全引起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希望新闻当事人对于目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制止问题恶化。此外,《记者》以漫画、图表、图片等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呈现内容,为此专门设立图像素材库来征集用户的创新图片内容,从而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④简化新闻报道链接方式以留住用户注意力

从用户界面与互动创新来看,《记者》的新闻报道设计理念为:在分心的数字化时代中培养读者冷静思考的能力,该平台为读者专门设计每次只可读一篇报道。其中创新链接方式(见图1-3),即在文章中改变媒体常用的纷繁复杂的超链接嵌套模式,将链接干扰最小化,传播效果最大化,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采用信息卡来拓展读者知识,设置下拉菜单及内嵌解释;二是采用边注形式,为具体知识点提供相关解释,给读者提供相关语境;三是为同一系列文章提供链接,通常设置在文章结尾,从而让读者可以全神贯注读完整篇文章。

图1-3 《我们是如何利用简单的健身App发现士兵及情报机构的名字与地址的》报道

2.建设性新闻传播模式

《记者》建设性新闻的传播模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平台选择、传播方式、线下活动三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传播渠道与融合内容呈现形式,这与其他网络媒体无异。关于传播渠道,除PC端外,依托于手机、iPad等移动端,《记者》基于自身官方网站,还积极布局社交媒体平台及App客户端,如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LinkedIn等社交媒体中开设账号,而且Facebook与Twitter成为建设性新闻传播的主力军(见表1-4),其中Facebook的粉丝数独占鳌头,约为21万。除此之外,《记者》也兼顾传统媒体,定期集锦好新闻故事并将其翻译成英语,然后以书籍形式出版。关于传播内容,《记者》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均来自官方网站,记者每天会选择一至两篇发布到Facebook及Twitter等社交媒体中,以漫画及图文形式呈现,视频则相对较少,如Facebook上发布的视频数量为117条,这与图文结合的帖子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1-4 《记者》建设性新闻社交媒体传播情况

二是传播方式呈社交化趋势,读者在新闻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除传播媒介的社交媒体化外,主要体现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如《记者》在官方网站提供用于分享观点及专业知识的系统。《记者》并没有对评论板块进行监督以控制舆论,而是提供一个安全平台,与作者或其他成员共享知识,每篇文章都会以一个相关问题结尾,鼓励读者讨论并提供解决方案,记者们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回应读者的问题与建议,尤其会突出会员的有价值贡献,并将其文章置顶,同时也会向他们发邮件对其分享观点表示感谢。此外,还会将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纳入专家数据库。在社交媒体上,《记者》的记者与编辑也会与用户进行互动,积极给用户回帖,尤其在Facebook上设立“推荐”板块,专门展示用户推荐帖子,以供其他用户参考和阅读,强化建设性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是线上线下互通有无。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积极开展线下活动,强化所建网络社群内部互动,如《记者》组织黑客马拉松及其他节日活动,积极地将在线社群锚定在线下;其二,记者与社会建立直接联系,有助于新闻调查的进行,如创建了“发言人局”平台,其他组织、政府、公司和个人都可以邀请《记者》的记者参加线下会谈和活动;其三,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线下活动拉近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记者》早在成立之初就推出“行动呼吁”活动,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并鼓励读者参与新闻事件深度调查,并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其他帮助,显然《记者》将读者视为合作伙伴。

3.建设性新闻运营模式

2018年荷兰《记者》正式推出全球版,总部设在美国,版本语言为英语,这体现了该网站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同时也反映其规模扩展速度之快,这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众筹方式来获取资金

《记者》在2013年上线之时,就以新闻理念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受众,在8天时间内从约2万名用户中筹集到170万欧元,打破了新闻界众筹的世界纪录。资金主要源自读者(会员),每名会员每年需支付70欧元,截至2019年7月,该网站有6万名付费订阅者,而且订阅者还将持续增加,这为平台新闻的运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2018年度财报》显示,会员费用占其总收入78.0%(见图1-4);图书出版收入占比14.0%,《记者》将有价值新闻集锦成为书籍并出售;记者经常受邀参加会议及授课,会获得相应费用,占比5.6%,但2018年后该收入来源将被取消,记者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新闻报道制作中;读者打赏为2.0%,除会员费外,会员或其他读者可以为文章捐款;文章引用收入占比0.4%,国外其他媒体翻译引用《记者》中的文章所产生的收入。

图1-4 《记者》2018年资金来源情况

资料来源:荷兰《记者》2018年财报。

(2)会员付费参与制作模式

内容付费已逐渐成为网络内容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向,《记者》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趋势,然而与一般内容付费不同。其一,《记者》并非针对内容本身收取费用,而是针对那些希望参与到新闻内容制作中的读者,或者希望为新闻内容制做贡献知识的读者;用户付费后不仅可以了解网站全部内容,最重要的是获得与记者几乎平等的机会来参与新闻写作,并与记者就新闻议题进行讨论,从而催生“记者+读者”的内容生产模式。其二,《记者》推出共享功能,付费会员可以与志趣相投的人免费分享他们喜欢的任何文章,这既满足了媒体的内容付费需求,又实现了读者分享感兴趣故事的愿望,同时也会增加订阅户。有研究表明,虽然阅读付费永久性分享新闻的用户没有被询问是否愿意签署“每周六免费发送文章”的协议,但是他们中2%的人会在数周之后决定成为付费会员[14]

(3)无广告模式

正是由于稳定的资金支持,《记者》是少有的无广告媒体,其内容不会受广告商的影响。同时,《记者》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而只为读者大众服务,因此关注的问题都是与民众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解决问题而报道新闻,这与其他大部分主流媒体相比较而言,内容更为纯粹,不需要为盈利而屈从或迎合于某个党派、某家公司或某个组织,从而找回新闻内容本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