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与戛纳“相恋”一甲子的中国电影
自1959年首部中国影片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角逐至今,中国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缘分已有一甲子。
2019年,在社交平台上,导演谢飞写道:“2019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了,大批中国年轻的影评人、购片公司、剧组扎堆前往,热闹非凡;对比1987年我拖着《湘女萧萧》的拷贝,只身赴展的冷清情景,真是天壤之别。”的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里,是这几年我到戛纳最大的感受。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带领中国电影正式进入商业市场,此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增加,影院大规模建设,票房持续攀升,仅仅用了十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市场大了,中国电影人在国际舞台的声量也高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戛纳呈现出越来越热闹的状态,电影入围,买片卖片,红地毯争艳,各种说着普通话的论坛、发布会层出不穷。交易展台前,到处都是前来寻求中国资金合作的外国片商,“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影人提及最多的高频词。
然而,与资金雄厚的形象相比,真正了解中国电影的人却很少。真正可以在竞赛单元与世界顶级作品并肩的华语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当今中国对世界影坛的影响,更多是停留在市场层面。
1993年,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夺得了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这是迄今唯一一部得此殊荣的中国电影,距今已近30年。
相比之下,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的电影在戛纳大放异彩。2018年,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2019年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都捧回了“金棕榈奖”,后者更是拿下四座奥斯卡奖杯,由此看来,如何更好地拍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电影任重道远。
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影片在戛纳主流市场被看见。除了贾樟柯,年青一代的毕赣,中生代的刁亦男、李睿珺,还有在不同竞赛环节成功突围的年轻导演,如2017年凭借《小城二月》获得中国首部短片金棕榈奖的邱阳等年轻人,都以其优秀的作品描绘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人,在戛纳越来越自信地散发出闪闪发光的风采。2019年,章子怡亮相电影创作“大师班”,成为首位分享创作经验的亚洲电影人。40岁的她畅谈人生,分享演艺生涯上的心态变化,更敢直面曾经的“野心”争议,笑谈一路上受到的误解。如今的章子怡,看起来通透而放松,光彩更甚,正处于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但愿,未来到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实力更胜一筹,以艺术性、专业性的光彩闪耀在这座属于世界电影的海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