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广东2:岭南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旅融合在广东

广东作为国内第一文旅产业大省,其立足于文旅发展的现实所做出的创新性安排尤其值得关注。

在广东,文旅融合新思维的提出与一系列策略和方法的提出与实践,不仅可以推动一系列传统旅游资源和项目的转型,还将激活一系列潜在的文旅资源,并基于这些文旅资源实现面向新消费时代的产品化、产业化和服务化转换,为广东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不仅可以为广东文旅产业本身的发展打开一扇窗,还将为其他产业的文旅化创新打开一扇窗,从而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增量价值。迎合大文旅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几乎所有行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向之一,甚至是主战场之一。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广东具有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更强的市场主体经济实力、创新意识、开放思维、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以及在政企联动、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基础,“更具市场化的文旅融合”显然是外界对广东的期待之一。

另外,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都有着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和技术的创新基因和氛围,也有一批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和技术型公司,科技驱动下的文旅融合,或者说“科技+文旅”的融合,显然也是观察广东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视角。而且,这些一开始可能是区域性的融合项目和案例,完全有可能通过这些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和技术型企业已有的全国影响力,快速地推广甚至复制到全国市场,从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文旅融合产生直接影响。

正是在这些多重背景和逻辑下,基于对全球文旅产业变革和我国文旅转型发展的基本洞察和研判,结合广东的文旅资源禀赋,对广东的文旅融合尝试做出一些更具执行性的洞察和思考,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考虑到广东在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我国每年庞大的入境游基数,以及广东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这一现实背景,将广东丰富的在地文化(比如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来自其他地区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中国主流文化纳入其旅游营销和目的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去,以旅游为平台和载体,在讲好“广东故事”的同时,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将构成广东文旅融合发展之于中国文旅转型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价值体现,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紧迫性。

广东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中华文化全球表达的主场,当然,与此同时,广东也应该成为并能够成为中国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就像当年的世界之窗一样。只不过,在对国际文化进行旅游化呈现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创意、更多的独特发现、更丰富的体验,以及更多的基于文化深度互动的设计。

另外就是前面提到的,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角色扮演。广东不但有国内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人气的互联网企业和平台,还有像深圳、广州这样的在全球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具有科技创新实力和氛围的创新型城市,还有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它们对文旅产业的赋能价值,让“互联网+文旅”“科技+文旅”成为文旅融合的常态和基本思路,这也是广东文旅融合在全国最可能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一个方向。

我们注意到,像腾讯、华为、网易这样的企业,本身已经开始了在文旅产业领域的拓展,甚至已经服务于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与这些大平台联动,实现更多广东文旅企业的全国性市场拓展,实现广东文旅与全国的交流,吸引全国的资本、技术、品牌和团队投入广东文旅融合的创新创业当中。毕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广东在文旅融合、转型发展中,也需要以更大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市场化整合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在更高起点上,以更高的效率推动广东文旅产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珠海蛇口开发区的一项科技体验项目

无双创,不文旅;无双创,不转型。广东文旅融合还可以大力推动文旅领域的创新创业,让更多的跨界资源和创新团队投身于文旅产业。在这一轮全球文旅产业的转型大潮中,孵化出更多优秀的项目和企业——这些具有创新创业基因且诞生于新消费时代的新兴企业,将直接影响广东文旅产业在未来五年、十年的迭代升级。对广东文旅而言,不但要做规模,更要做创新和品质,不但要做现在,还要做未来。

也正是基于此考虑,广东在接下来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培育中,可以考虑将一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纳入扶持范围,并可以尝试推动在这些文旅融合示范区内建立专门面向文旅融合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甚至将文旅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作为入选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当然,在这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背后,则是围绕文旅融合领域的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服务体系,比如,面向文旅领域创新创业新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9年8月底,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承办,东莞信托、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协办的2019年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在广州举行。

自2017年创办,该对接会已经是第三次举办。按照规划,广东省文旅厅联合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该品牌,旨在搭建高端、专业、务实的文化旅游产融结合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融结合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探索文化旅游投资开发的巨大商机。

在这次对接会上,有两个关键点尤其值得关注。

其一,对接会期间,为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东莞信托联合华侨城旅游、中信资本、保利资本、恒大旅游集团、昆仑保险、奥动文旅、前海开源基金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这意味着广东围绕文旅投融资,在对接会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致力于使市场化的资本力量对文旅产业的介入常态化、专业化、规模化,这是对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文旅投资黄金时代的直接回应,后续的运营效果值得期待。

其二,按照主办方发布的数据,通过前期广泛征集梳理、重点项目走访核实,2019年组委会共收录省内外462个项目,其中广东省项目264个、外省项目198个。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275个,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122个,10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23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平台的品牌影响力开始由广东向全国辐射,将来会成为一个面向全国的文旅领域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平台。

据介绍,从2019年开始,组委会紧扣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大背景,进一步创新办会模式、优化会议内容、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提升对接会的专业度,多头并举全面夯实产融对接机制、做深长效机制。除8月31日举办广东对接会外,还将不定期举办招商会、项目路演会,支持重点投资机构赴省内外考察、举办对接会,对路演项目进行跟踪及服务,进一步拓宽产融对接的广度和深度。

对接会每年都在广东旅博会期间举办,客观上已经实现论坛与会展同步,而且本次对接会协办单位之一是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可见,依托对接会这一品牌和平台,广东在文旅产业投融资领域已经形成了涵括政策引导、产业基金、会议会展、产权交易的类似全产业链化的服务体系。接下来如果能够进一步开放引进一系列智库研究和咨询体系,推进文旅领域专业人才培训和市场化流动,这一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未来可期,这不但可以让广东真正成为中国文旅产业发展和投资的重镇,也会弥补中国文旅产业发展的不足,或将是广东文旅“十四五”期间最值得期待的重大突破之一。

文旅融合与景城互动正在成为包括广东在内的各地文旅新思维的重要构成。因为对于很多文旅融合的项目和平台而言,其不仅牵涉到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这体现为很多本地化的生活空间会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比如潮州古城、沙湾古镇以及很多传统村落),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的到来,会直接冲击这些地区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

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对景城互动有深入的思考,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做出不同的安排。毕竟,很多村落、城市街区以及古城古镇,在推进文旅融合的时候,主要的问题可能是缺少旅游化发展。缺少的是游客,而一旦游客进来,可能主要的问题就转化为本地居民、开发商、经营者、游客等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问题。

这背后更深刻的思考是关于文旅资源和项目的价值认同问题。也就是说,以前一些旅游发展得很好的地方,已经获得了外来游客的价值认同,但未必激起了本地人的价值认同。在这一轮文旅融合发展中,重点之一是如何将一些本地人有着强烈的文化和价值认同的资源,转变为外地人也很认同的旅游目的地。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是要实现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是文旅融合从根本上要追求的,也是这些文旅融合项目和地区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广东文旅融合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文旅融合与乡村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文旅融合与广东所沉淀的一系列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和重大转折的“改革开放文化”场景和标志物的旅游化开发的关系问题,文旅融合与“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系问题,文旅融合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其在推动广东文旅产业转型中发挥更综合价值的关系问题,等等。

文旅融合,价值维新。在广东文旅的新价值时代,文旅融合已经是广东文旅产业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命题。而且,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开发,还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广东在推动文旅融合和文旅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其创意和策略安排都鲜明地体现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城甚至整体统筹整个区域的特点。这不仅为一个区域内的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产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认知视角,还为文旅化地审视一个区域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当全域旅游几乎成为所有地区的战略选择时,如何使既有的文旅资源和项目、增量的文旅项目与区域和城市的整体转型发展实现虚实结合的互动,在最大限度上打破和超越行政区划客观上带来的市场壁垒和社会治理壁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此,广东南粤古驿道的案例这几年可谓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