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学刊(总第10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

(一)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建交60多年来,中阿关系健康、顺利发展,一条主线就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201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阐述发展中阿关系的指导原则,规划中阿互利合作蓝图,为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引。同年,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就实现中东稳定提出了中国的建议,就深化中阿合作阐明了中国的主张。

在2018年7月10日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阿双方同意将中阿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10]

从定位“新型伙伴关系”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再到推进“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关系在双方共同推动下不断迈向新的高度。[11]

政治上联系更加密切。除双边关系被提升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外,双方还要共同建设中阿命运共同体,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同阿拉伯民族的复兴梦联系起来。中国一直把阿拉伯世界放在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中国的中东政策考虑到支持中东人民追求和平、谋求发展的愿望。首先,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改变阿盟秘书长于2018年10月下旬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碎片化及分裂”状态,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其次,对于阿拉伯国家内部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问题,中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不激化矛盾,不诉诸武力,力促各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最后,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反恐斗争,不实现安定,就不会有发展,其实安定和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

经济合作达到新水平。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过去的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为由消费拉动增长。2017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8.8%。中国坚持开放政策,进口必要物品,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揭幕,这是推动中国今后5年内实现进口额达8万亿美元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中国进口额达18409亿美元,所以进口额达8万亿美元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14亿人口的大市场对阿拉伯国家肯定有吸引力。从能源合作来看,2017年中国进口原油4.24亿吨,其中从阿拉伯国家进口1.57亿吨。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口原油5.4亿吨,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自然相对增加。[12]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5万亿美元,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平均每年约为2000亿美元,最高年份为2014年,贸易额达到2510亿美元,因油价下跌,2017年为1913亿美元。由于中阿双方经济结构不同,互补性强,贸易额将持续增长。

产能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融资难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瓶颈问题。中国提出通过产能合作提升阿拉伯国家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补产能之不足。这种合作有的是一对一形式的,即企业对企业;有的是通过中国同有关国家合建的经济工业园区进行的。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经贸合作区为例,有数十个中国企业入驻该园区,其产值已经达到7亿美元,向当地缴纳税费5800万美元,带动3300人就业。园区内有一家由中国公司建立的玻璃纤维厂,已投资5亿多美元,年产量为20万吨,在世界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产品99%出口,为埃及增加了税收及外汇收入。在融资难问题上,作为“一带一路”的提出者,中国设立了丝路基金,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它们都可以提供融资方便。2018年7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宣布,中国设立了150亿美元支持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和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中国在卡塔尔、阿联酋设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并同两国设立共计200亿美元的共同投资基金。西方国家恶意宣传,称中国的贷款使相关国家陷入“债务陷阱”,对此,在2018年10月14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巴厘岛年会上,埃及投资与国际合作部长萨哈尔表示,中国在能源、铁路、房地产和炼厂等诸多领域对埃及进行了投资,中国的投资没有任何威胁,是双赢的过程。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吉布提丝路国际银行行长盖迪更是一针见血,他说:“中国投资并未产生负债危机,只不过吉中合作让有些欧美企业失去机会,产生不满。”[13]外国朋友以亲身感受说话,比我们出面批驳更有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受到阿拉伯国家欢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平台。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泛起,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挑起贸易战,搅乱了国际贸易秩序,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引起众多国家不满,其中包括欧洲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维护多边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搭建了有益的平台。在2018年7月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双方同意,“强调加强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合作”,“强调世界贸易组织在规范和促进国际贸易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支持和帮助”。“一带一路”倡议适应了国际形势,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经历了近8年的动荡,阿拉伯国家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实现安定与发展,这8年恰是世界发生大变化的时期,有的阿拉伯国家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发展了自己;有的阿拉伯国家错过了相关机会,发展受阻。我们相信,阿拉伯国家凭借自身的禀赋定能实现梦想:(1)有约3.6亿人口,青年占很大比例,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2)有丰富的油气等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财富;(3)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4)有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庞大的侨民群体,能与各国建立广泛的联系;(5)经历“阿拉伯之春”洗礼的人民要求变革,要求提高生活水平,领导者也在努力满足人民的要求,这一内在变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阿拉伯国家经历“阿拉伯之春”的大动荡之后,有的要重建,有的要转型,有的要提升,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资金、技术和经验,“一带一路”倡议为它们提供了相关机遇。

中国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涵盖两方面意义:一是同有关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二是具体项目由合作方共同商定。在这个过程中,中方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在经济合作中谋求政治私利。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8月2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2017年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279项成果中,有265项已经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剩下的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95%。不论是在“共商”原则中体现的民主精神,还是在落实项目中体现的认真态度,都证明中国是一个务实讲诚信的国家。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在阿中合作进程中,我们完全感受到中方的诚意,绝对信任中国领导人指引的方向。[14]

以上从国际因素、阿拉伯国家的需求以及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务实态度三个维度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