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减排之路的探索与发展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受到国内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排放大国与最具减排潜力的国家,中国的减排之路更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无法逃离国际环境及气候公约的约束。
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宣布了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自“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就不断提出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减排问题做出具体规划。配合2013年正式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同年我国先后在7个省市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启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性阶段;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与任务;2014年11月,全球两个最大排放国中国与美国在APEC会议期间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4年12月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总结了2014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同年12月召开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根据2016年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送审稿)》的相关内容,我国将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该条例明确了相关机制的依据及建构方向;同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参访法国时宣布了我国的减排计划,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重申了我国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的承诺。2017年12月2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碳减排进程迈上全新的台阶。
无论是对国内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规划与实施,还是对于在国际社会上所做出的减排承诺,中国若想在全球减排的框架下行动,同时促进国内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必须依靠切实的减排行动,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不仅顺应了现阶段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趋势,而且可在处理全球气候问题时,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争取话语权,逐步构建我国稳定且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建立全国统一、运行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需要对很多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及其最基础的制度之一价格机制,做系统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