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 酒税之争
清晨,县衙的差役就擂响了工坊大门。姜南披衣起身时,王大牛已经带着几个工匠堵在门口,与差役对峙。
“姜氏女接令!“为首的差役抖开一张盖着朱红大印的公文,“即日起,所有酒水买卖需课以重税!“
姜南接过公文,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摩挲。这纸张质地细腻,边缘还有淡淡的花纹——分明是京城官署专用的笺纸。税令上墨迹尤新,但落款日期却是三天前。
“差爷辛苦。“姜南递过一串铜钱,“不知这税令是...“
“县尊昨夜接到的急递。“差役掂了掂铜钱,压低声音,“听说是户部直接下的文。“
姜南眼神一凛。户部?那不正是刚升任侍郎的姜父所辖?她不动声色地引差役查看酒坊,趁机问道:“不知其他酒坊可收到通知?“
“暂时就你们一家。“差役脱口而出,又急忙改口,“呃...按序办理。“
差役刚走,萧七郎就从后门闪了进来。他今天换了身粗布衣裳,但腰间那枚铜钱依然醒目。
“查清楚了。“他递给姜南一张纸条,“新税令只针对用'非粮作物'酿酒者。“
姜南展开纸条,上面详细抄录了税令原文。其中“红薯等杂粮酿酒课以五倍税“一行被朱砂圈出,笔迹凌厉如刀——这绝非县令的手笔。
“李氏的手伸得真长。“姜南冷笑,“知道我靠红薯酒起家。“
萧七郎从怀中取出本旧册子:“《大周律》疏议,农家自酿自饮者不课税。“
“但我们是买卖...“
“所以需要这个。“萧七郎又亮出一份盖着县丞印的文书,将“药酒“二字指给姜南看,“御药局备案的药材,可免税。“
姜南眼前一亮。她昨日刚用蓝灵芝改良的酒方,确实有活血化瘀之效。但转念一想又皱起眉头:“可产量最大的还是普通红薯酒...“
“那就看姜姑娘的本事了。“萧七郎意味深长地看向酒坊角落那口新砌的灶台。
午时刚过,县令的轿子就停在了工坊门口。钱师爷搀着个锦衣妇人下轿,正是县令夫人。她面色苍白,眼下挂着浓重的青影。
“姜姑娘...“县令夫人虚弱地开口,“那美容醋...“
姜南会意,亲自搀她入内。路过账台时,县令夫人“不小心“碰落了一本账簿。钱师爷弯腰去捡,却被姜南抢先一步。
“师爷小心。“姜南意有所指,“这账本可是要送御药局核验的。“
钱师爷的手僵在半空,额头渗出细密汗珠。县令夫人适时地呻吟一声:“哎呦...心口疼...“
内室里,姜南取出个精致的瓷瓶:“夫人,这是新配的灵芝酒,每日一盅。“
县令夫人紧紧攥住她的手:“老爷是被迫的!那税令是...是...“
“永昌侯的手笔?“姜南低声问。
县令夫人惊恐地摇头:“不,是户部直接下的文。但...“她凑到姜南耳边,“盖的是姜侍郎的印,却不是他的笔迹。“
姜南心头一震。父亲虽对她无情,但向来刚正,绝不会做这种偷梁换柱的事。除非...
“夫人可记得印鉴的样式?“
“青玉螭钮,左下角有个小缺口。“县令夫人回忆道,“对了,印泥是靛蓝色的,很是少见。“
靛蓝印泥!姜南猛地想起李婆子生前用的那盒印泥。她不动声色地又取出一瓶药酒:“劳烦夫人将此物转交县尊。“
县令夫人会意,将药酒藏入袖中。临走时,她突然“哎呀“一声:“瞧我这记性!“从荷包里取出张请柬,“三日后是老爷寿辰,姜姑娘务必赏光。“
请柬背面,用指甲掐出个小小的“危“字。
送走县令一行人,姜南立刻召集工匠们开会。她将新税令的内容如实相告,工坊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
“五倍税还赚什么钱!“
“肯定是王家那伙人使坏!“
姜南抬手示意安静:“我有办法,但需要大伙配合。“她展开萧七郎给的文书,“从今日起,咱们的酒坊改叫'姜氏药酒坊'。“
“可咱们哪懂什么药材...“老张头愁眉苦脸。
“我们懂这个。“姜南取出几株蓝灵芝,“从今往后,每坛酒都加一点灵芝孢子。萧郎君已经帮我们在御药局备了案。“
王大牛挠头:“那成本不是更高了?“
“所以要变个法子。“姜南指向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红薯,“改酿高度酒,一坛抵过去五坛。“
她当场演示起来:将原来的蒸馏器进行改造,增加一根螺旋铜管,管身用湿麻布包裹。蒸出的酒液经过这道“冷凝管“,酒精度数大大提高。
“这叫'二锅头'。“姜南接出第一杯,递给萧七郎品尝。
萧七郎抿了一口,眼睛顿时亮起来:“够烈!这一小杯能抵半斤普通酒。“
工匠们轮流品尝,个个被辣得龇牙咧嘴,却又忍不住再尝一口。姜南趁机宣布新的工钱方案:按酒精度数拿提成,度数越高,工分越多。
正当众人热火朝天地改造设备时,二丫慌慌张张跑进来:“东家!有人在河边下毒!“
姜南带人赶到河边,只见几个陌生男子正往水里倾倒某种粉末。见到来人,他们丢下袋子就跑。姜南捞起一个未及带走的布袋,里面残留的粉末泛着诡异的蓝色。
“不是毒。“萧七郎捻了捻粉末,“是蓝矾,能让酒变浑浊。“
姜南立刻明白过来——有人想制造“姜氏药酒有毒“的假象。她顺着脚印追踪,在芦苇丛里发现个熟悉的物件:刘管事的烟袋锅。
回到工坊,姜南发现刘管事正在账台前拨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她故意大声对王大牛说:“河边抓到的人招了,说是收了永昌侯府的银子。“
刘管事的算珠“啪“地错了一位。
当夜,姜南假装熟睡。果然,三更时分,一个黑影摸进了酒坊。月光下,刘管事鬼鬼祟祟地打开新酿的酒坛,正要往里倒东西时,四周突然亮起火把。
“砒霜?“姜南从阴影中走出,“还是蓝矾?“
刘管事面如死灰,手中的纸包掉在地上——却是普通的苏打粉。
“东...东家明鉴...“他结结巴巴地说,“小的是看酒太酸,想中和一下...“
姜南冷笑:“那你看看这是什么。“她掀开角落的草帘,露出个木桶,里面泡着几条翻白肚的死鱼——正是从蓝矾污染过的河段捞来的。
“现在可以说了吧。“姜南逼近一步,“永昌侯许了你什么好处?“
刘管事突然狞笑起来:“小丫头片子懂什么!等姜侍郎的调令一下...“他猛地意识到失言,急忙住口。
“调令?“姜南心头一震,“什么调令?“
刘管事闭口不言。萧七郎从暗处走出,手里把玩着那个烟袋锅:“是在找这个吗?“他从烟嘴里倒出个小纸卷,“有意思,户部调任姜侍郎为河道总督的密令,居然在一个管事手里。“
姜南展开纸卷,上面确实写着调任父亲去治理黄河的旨意,但落款处盖的印鉴却有些模糊——正是县令夫人描述的那方青玉螭钮印。
“这调令是假的。“萧七郎一针见血,“河道总督是个送死的差事,近年已经死了三任。“
姜南突然明白了李氏的毒计:假传调令支走父亲,好对工坊下手。她看向瘫坐在地的刘管事:“李姨娘答应事成后给你什么?“
“良...良田百亩...“刘管事哆哆嗦嗦地说,“还有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萧七郎突然厉声喝道,“那是御赐之物,你也敢觊觎?“
刘管事吓得连连磕头:“小的不敢!是那老妖婆说...说永昌侯能弄到...“
姜南与萧七郎交换了个眼神。私造御赐之物,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次日清晨,姜南正在整理证据准备报官,县衙的差役却抢先一步到来。这次来的不是税吏,而是县令的亲随。
“姜姑娘,大事不好!“差役满头大汗,“县尊昨夜突发恶疾,口吐黑血!夫人让小的速请萧先生!“
萧七郎立刻收拾药囊准备动身。姜南却注意到差役的靴子上沾着某种蓝色粉末——和河边发现的蓝矾一模一样。
“等一下。“她拦住萧七郎,悄悄指了指差役的脚,“县令中的什么毒?“
差役眼神闪烁:“说是...说是喝了姜姑娘送的药酒...“
姜南心头雪亮。这是栽赃!她迅速包了几样药材交给萧七郎,低声道:“酒柜第三格有个紫砂壶,能验百毒。“
萧七郎会意,随差役匆匆离去。姜南则转身回到内室,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箱子里是她这些日子收集的所有证据:靛蓝布条、毒药样本、账册抄本...还有那本染血的密道图。
她正整理着,窗外突然传来扑棱棱的声响。一只信鸽落在窗台,腿上绑着个熟悉的竹筒。筒里只有潦草的几个字:
“印鉴已验,确系伪造。今夜子时,地窖入口见。“
字迹不是萧七郎的,但那个特殊的“窖“字写法,姜南只在一个地方见过——王大牛的账本。
夜幕降临,姜南换上利落的短打,腰间别着匕首和几个自制烟雾弹。她正要出门,却听见工坊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透过门缝一看,十几个黑衣人正悄悄包围农庄,为首的赫然是那个山洞里的蛇纹老妪!
“搜!“老妪的蛇头杖重重顿地,“找到那本账册的,赏金百两!“
姜南迅速退回内室,将证据藏入灶台暗格。刚藏好,房门就被踹开。两个黑衣人持刀而入,却被地上的绳索绊倒——这是姜南设的简易机关。
她趁机翻窗而出,却见老妪正等在外面!蛇头杖迎面劈来,姜南侧身闪避,肩头仍被划出道血痕。
“小丫头挺能躲。“老妪阴森森地笑,“可惜今晚...“
她的话戛然而止,一支羽箭破空而来,正中她持杖的手腕!老妪惨叫一声,蛇头杖落地,杖身竟裂开,露出里面藏着的蓝色小蛇。
“萧七郎!“姜南惊喜地看向箭矢来处。
然而树丛中走出的却不是萧七郎,而是一个身材魁梧的陌生男子。他手持长弓,脸上有道狰狞的刀疤——正是那晚来过的周教头!
“快走!“周教头一把拽起姜南,“那老妖婆的蛇毒见血封喉!“
姜南被他拉着狂奔,身后传来老妪凄厉的咒骂声:“叛徒!永昌侯不会放过你女儿!“
周教头浑身一颤,却跑得更快了。直到躲进一处隐蔽的山洞,他才喘着粗气解释:“我女儿...被他们扣在侯府...“
姜南这才注意到,周教头腰间挂着个小香囊,上面歪歪扭扭地绣着“平安“二字——显然是孩童的手笔。
“为什么帮我?“姜南警惕地问。
周教头沉默片刻,突然跪下:“小姐...老奴对不起夫人...“他粗糙的大手捧出块玉佩,“这是夫人临终前交给我的,说等小姐长大...“
月光下,玉佩上刻着个小小的“宁“字——姜南生母的闺名。
洞外突然传来哨声,周教头脸色大变:“他们找到这里了!小姐快走,顺着山洞能到后山!“他塞给姜南一张纸条,“这是侯府的地形图,今夜子时...“
话未说完,一支弩箭穿透他的胸膛!周教头轰然倒地,洞口处,老妪的身影在月光下如同鬼魅。
姜南来不及悲伤,抓起玉佩和纸条就往山洞深处跑去。身后,蛇群游动的沙沙声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