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具和场景:工厂与工匠
谈到在《流浪地球2》剧组的初体验,纪录片导演郭思文坦言“像是一个从来没进过城市的人,第一次进入一个超一线大城市,那种信息量扑面而来的超载的感觉”。在巨大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基地园区,《流浪地球2》剧组占据了大约一半的空间,所有影棚都在同时搭建场景,同时,影棚之外还配备大量车间,从服装到木工,各司其职,郭思文这样描述道:
你会看到若干个工程外骨骼在车间里面放着,还是半成品,大家在那儿涂漆,然后还有很多巨大的液压杆式的那种场景里的装置,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但你能知道它就是科幻电影里面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之前在电影里面看到地球行星发动机的火石的道具,还有一批批还没做完的门框机器人。看到这些之后我们已经蒙了。这边是领航员空间站在搭景,那边是月球基地在布置月壤,所有的部门同时开工,你现在面对的就是一个超大型的工厂的集合。

搭建现场
不论是来自郭帆灵光一现的门框机器人,还是通过模拟人的运动节点加上骨骼拓展、从零开始数度迭代开发完成的工程外骨骼,抑或是数字生命卡、电磁肌肉手臂、大气潜水服,科幻道具的设计和制作都是构建“真实可信的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需要足够让人激动的科幻点子,需要美术指导细致的可视化设计,也需要足够精密和有效率的道具实体生产。
在制作环节中,车间的工厂加工模式是《流浪地球2》剧组的一大突破,从“球1”整个特殊道具部门手工制作三套航天服,到“球2”一个多月量产二十六套太空服(或者两个月生产八套重型外骨骼和十六套门框机器人),为了保证每一套道具统一一致,还要保证其可动性、耐用性和易穿性,道具部门必须用工业生产的逻辑去研发和制作。在效率的重压下,生产流程中的所有零件都需要转化成可以装配和分解的,用来适配CNC(数字控制机床)和3D打印。

量产宇航服
这种加工模式需要真正的工业设计师、结构设计师和电路工程师等深度参与制作进程。实际上,正如纪录片中提到的:“国内所有有可能参与的团队都找过来了”。据纪录片制片人吕莹莹回忆,电影场景中用到的很多操控面板,《流浪地球2》剧组也合作了很多国内给真正的工业产品做精密面板加工的公司。《流浪地球2》给中国科幻影视技术带来的突破,正如导演郭帆在采访中所说的,是将中国现有的工业技术应用到电影生产,从而使效率极大提升的尝试。聊到这样的电影工业化路径,郭思文举例说:“现在中国的3D打印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流浪地球2》把这些东西运用到电影里,就是他们在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生产中的一个第一次尝试。”

量产门框机器人
纪录片科幻文学策划林子微直言工业化是《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的一条暗线,不只是电影工业化,而是从科幻史来看,科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应民族科技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正如刘慈欣在纪录片中所说:“科幻诞生于工业文明,诞生于科学革命。它是一个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学品种。”《流浪地球2》拍摄的成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支撑。
工业化也是《流浪地球2》冒险扎实的勇气来源。在影片中后期双现场拍摄的状态下,最多同时有四五个场景需要搭建,从显示器UI、灯组编程到平面标识和面板设置。在这样高密度的需求中,影片的美术总监告诉郭思文,他心里是有底的。场景构成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已经有了待组装的零配件,从屏幕到面板,现场要做的只不过是拼装到场景的框架里。“虽然看上去确实在一天之内完成了一个景,但也是基于之前整个工业化的积累,怎么样去预先制作和拆解这些东西,有各种工程师和工厂加工的参与,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极高密度和质感的场景搭建。”

场景搭建场照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1:1复刻的联合国总部,剧组专门去联合国总部采风,对里面的建筑结构、材质细节和射灯孔位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再尽量对桌椅、名牌乃至发言台细节进行1:1还原。林子微回忆到,站在场景中间环视四周,看到的是全向的场景里所有的群演穿着道具服饰,甚至有些国家代表穿着民族服饰,所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是一种很“超现实”的感觉;电影要演联合国的争吵,“当时我打开手机看到的国际新闻是联合国的人在吵架,收起手机我发现我还站在联合国大厅里,我周围也全是这些人,那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就觉得他们真的在置景上的细节程度特别冲击。”

复刻“联合国”
高精度的场景呈现也成了剧组能量的来源,在聊到道具制作背后的剧组人员时,林子微说:“哪怕在最累的时候,面对那种‘科幻’的场景和‘科幻电影’的感觉,剧组都保持着一种兴奋感弥漫的劲儿。”工业化支撑的道具设计和产品设计撑起了在场的所有参与者的想象力,哪怕之前不是科幻迷,在这里也很容易被工业生产的精致的细节带入属于科幻的幻想氛围。另一个例子是建造又毁掉的黑鹰直升机。为了呈现剧本中直升机残骸的生命周期,道具部门先是1:1建造了一架完好的黑鹰直升机,通过真实的结构和材质,去呈现材质本身的战损效果。正是郭思文概括的这种“又热爱创造科幻电影的过程,又爱自己的行业那种工匠精神”,保证了电影道具细节事无巨细的真实呈现。
《流浪地球2》作为“造梦工厂”就是如此。正如林子微在采访中提到的“技术和人拧在一起的部分”,《流浪地球2》的造梦不仅是为观众造梦,也是整个剧组乃至整个行业的“一起来做一场梦”。(未完待续)

大气潜水服
(撰稿:烧 水)
特别感谢《流浪地球2》剧组及机核网对本篇报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