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多拉·韦尔蒂身体诗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研究现状与述评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所有南方作家中,福克纳毫无疑问是一座丰碑,韦尔蒂声称:“与福克纳生活在同一时代,同在南方,于我而言他就像一座大山。”[1]路易·斯鲁宾(Louis D.Rubin)在《南方文学历史》(The History of Southern Literature)一书中指出:“美国小说创作包含着两个密西西比,一个是福克纳笔下暴力的、史诗般的约克纳塔帕法,一个是韦尔蒂笔下洁净、恬然的三角洲小世界。”[2]汉米尔顿·班锁(Hamilton Basso)认为,“与作家福克纳相比,韦尔蒂毫不逊色”[3]。威廉·霍尔德(William Holder)赞誉韦尔蒂是“一位卓越的地方作家”。[4]杉普尔·比尔(Chapel Bill)甚至在1972年的南方文学学术会议上公开坦承:“以前,我认为韦尔蒂在福克纳、沃伦和伍尔夫之下,现在我修正我的看法,她比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作家还要优秀。”学术界权威对韦尔蒂的高度评价既奠定了她作家的文学地位,又引起了评论家对其作品的高度关注。

在步入写作之前,韦尔蒂醉心于摄影,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做密西西比WPA(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公司的广告代理时,她在工作途中拍摄了80张左右的照片结集为《一时一地》(One Time,One Place),后来成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帘》(A Certain of Green)的写作参照蓝本。此后,作家又拍照结集《黑白之间》(In Black and White)和《黑色星期六》(Black Sturday)。从摄影艺术转入写作后,自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个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Traveling Salesman)出版开始,韦尔蒂40年代推出了短篇小说集《绿帘》《大网》(The Wide Net)、《金苹果》(The Golden Apples)和长篇小说《强盗新郎》《三角洲婚礼》(Delta Wedding),50年代有长篇小说《庞德之心》(The Ponder Heart)和短篇小说集《伊尼斯夫林的新娘》(The Bride of the Innisfallen),70年代有最后两部长篇《失败的战争》(Losing Battles)和《乐观者的女儿》(The Optimist's Daughter)。其间,还有文学评论《小说之眼》(The Eye of the Story)和《作家的眼睛》(A Writer's Eye)及自传式演讲《一个作家的开始》。针对这些作品,西方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研究。尽管韦尔蒂一直强调自己注重作品的美学价值而非政治观念,仍有许多学者试图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研读其作品,如培基·普瑞肖(Peggy Prenshaw)首次从相关作品的历史背景即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权运动出发,探讨了政治腐败、种族仇视等问题。苏珊·哈里森(Suzan Harrison)以短篇小说《示威者》(The Demonstrators)为例,在“种族问题窥见”一文中分析了拉比·加迪(Rubby Gaddy)的种族身份问题。哈丽特·伯兰克(Harriet Pollack)和苏珊妮·马尔斯(Suzanne Marrs)则以作家的影集为蓝本谈论韦尔蒂的政治想象问题。另外,还有安妮·罗明斯(Anne Romines)讨论家庭政治问题等。

第二,女性主义研究。阿瑟·卡尔(Arthur J.Carr)发现作品的故事中充满着道德悖论,进而向纵深探究,从文本中发现了女性繁殖生育能力的缺失,这可以被看作是对韦尔蒂作品女性主义解读的首次尝试。除了种族问题之外,苏珊·哈里森认为在《三角洲婚礼》和《金苹果》两部作品中作家颠覆了传统的男女两性的角色,女性成为视点的焦点,男性则被边缘化。另外,培基·普瑞肖也研究了小说中的母系秩序特征,认为韦尔蒂的小说是关于女性交往与女性文化的叙写。

第三,主题研究。因为作家熟知希腊罗马神话、凯尔特民间传说及圣经故事,作品中的神话意象明显。关于神话主题的研究,丹尼尔·皮塔威·苏克斯(Daniele Pitavy-Souques)详细研读短篇小说集《金苹果》,指出作品各篇章是怎样摹仿珀尔修斯(Perseuss)神话的三方面而得以建构起来的。多萝西·格里芬(Dorothy G.Griffin)着重于探讨《三角洲婚礼》中三座房屋建筑包括格柔屋(Grove)、赛尔芒斯(Shellmonth)和马米恩(Marmion)的神话寓意。卡勒斯·曼宁(Carols S.Manning)从希腊神话英雄酒神、日神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人格、命运的神话喻意。韦斯林·路易斯(Westling Louis)在“密西西比的得墨忒耳(Demeter)和科瑞(Kore)”一文中揭示了《三角洲婚礼》中的潜在神话结构,指出其蕴含的丰产意义神话元素。关于爱的主题研究,萨利·沃尔夫(Sally Wolff)以《失败的战争》等作品为例,研究人与人交往关系中爱的建立、失去和冲突对生活本身和谐因素及人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诺埃尔·波尔克(Noel Polk)主要探究韦尔蒂作品中“水”“流浪者”“婚礼”这三种意象与爱的表征之间的关系。关于时间主题的研究,比较常见的聚焦点是记忆与想象,此外,苏珊妮·马尔斯(Suzanne Marrs)在其著作《一位作家的想象》(A Writer's Imagination)中讨论了《失败的战争》与《大网》中的文本内时间如何与作品写作的历史现实时间互为指涉、融而为一,指出主要因素缘于作品主人公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意志并不断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这一做法与当时二战中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行为暗合。

第四,叙事学研究。罗伯特·佩恩(Robert Penn Warren)和汉斯·思凯(Hans H.Skei)较早从叙述策略的角度研究韦尔蒂的小说。弗朗西斯卡·吉甘克丝(Franziska Gygax)独树一帜,将女性主义理论与叙事学相结合,为此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常永松(KyongSong Chang)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韦尔蒂的小说时发现,韦尔蒂的作品通过多声部文本与内心独白相结合,突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手法,颠覆了男权意识形态。

第五,比较研究。罗斯·菲尔德(Rose Feld)倾向于将尤多拉·韦尔蒂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伊利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和安·波特(Anne Porter)联系在一起,乔伊斯·卡诺·奥特(Joyce Carol Oates)认为韦尔蒂和卡夫卡(Kafka)的作品有共同点,即让读者的预期受阻。苏珊·哈里森(Suzan Harrison)十分系统地研究了韦尔蒂与伍尔夫的作品,在其著作《尤多拉·韦尔蒂和弗吉尼亚·伍尔夫》(Eudora Welty and Virginia Woolf)中通过对《三角洲婚礼》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强盗新郎》和《奥兰多》(Orlando)、《失败的战争》和《海浪》(The Waves)在性别、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位作家的个性与共性及前者所受后者的影响。

第六,文化研究。首先,韦尔蒂作品研究学者们对南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读。约翰·爱德华·哈代(John Edward Hardy)剖析了《三角洲婚礼》中的地域文化的象征意义;科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研究的是韦尔蒂作品中的南方方言俚语;海伦·雷内·麦克莱恩(Helen Rene McLane)的博士论文以南方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芭芭拉·安妮·贝内特(Barbara Anne Bennett)在“幽默想象与女性的声音(Humor,Imagination and Women's Voice)”一文中探索了作品中南方特有的喜剧幽默风格;凯思琳·卡宾(Cathryn Corbin)的硕士论文阐释了作品所体现出的佛教思想。其次,对韦尔蒂的摄影作品进行文化剖析,布兰登·克拉克·巴伦坦(Brandon Clarke Ballentine)在其硕士论文中探讨了韦尔蒂的影集《一时一地》与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帘》之间的联系,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的社会文化状况;阿里森·梅·米勒(Allison Mae Miller)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作家的摄影艺术生涯对其文学写作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韦尔蒂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至今尚未见专著出版,在中国期刊网搜索无博士论文撰写,只有译介文10余篇、期刊文章38篇和硕士论文23篇。总的来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韦尔蒂本人及其作品的介绍与翻译。蓸莉的“尤多拉·韦尔蒂和她的短篇小说”、李岩的“美国当代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范革新的“典型而独特的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吕洪灵的“尤多拉·韦尔蒂的南方情缘”和朱世达的“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均从不同侧面为读者介绍了韦尔蒂的写作经历和作品的概貌。关于短篇小说翻译,蓸莉译《声音从何处来?》,曾诚译《绿帘》和《莉莉·多和三位女士》(Lily Daw and the Three Ladies),李容译《送给玛茱莉的花》(Flowers for Marjorie),长篇小说《乐观者的女儿》是主万和曹庸合译而成的。

其二,国内期刊论文对韦尔蒂作品。其研究范围包括:(1)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帘》《熟路》(A Worn Path)、《声音从何处来?》(Where Is the Voice Coming From?)、《金苹果》、《哨声》(The Whistle)和《慈善访问》(A Visit of Charity)这几个短篇小说上,覆盖面极为狭窄。(2)人物刻画研究,主要针对短篇小说《石化人》(Petrified Man)、《力神》(Powerhouse)和长篇小说《庞德之心》,浅尝辄止,有流于浮表之嫌。(3)神话主题研究,只聚焦于《金苹果》和《熟路》,论述面稍广的也只提及每篇作品具体涉及的神话故事内容,未做更深层次的阐释。(4)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将韦尔蒂和奥康纳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作对比分析,或将安·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和韦尔蒂的《熟路》作简单对比。(5)叙事研究方面,李岩探讨了短篇小说《钥匙》(The Key)中第二人称的叙事逻辑,徐冻梅评析了《六月演奏会》(June Recital)中的儿童叙事策略。所有这些期刊文章总体而言,缺乏深度与广度,亟待更深层次的挖掘。(6)视觉文化研究方面,仅有2009年刘畅在《文教资料》上发表的关于短篇小说《送给玛茱莉的花》中摄影艺术手法的运用。

其三,围绕韦尔蒂作品进行选题的硕士论文。在所有的这些论文当中,有三篇是关于长篇小说《失败的战争》的,包括陈静的《论尤多拉·韦尔蒂,〈失败的战争〉的诗学艺术》(2004年)、郭勤的《论韦尔蒂〈败仗〉的叙事艺术》(2008年)和武月明的《论尤多拉·韦尔蒂〈失败的战争〉的复调特征》(2008年),其中有两篇属于叙事学方面的研究。在四篇有关《金苹果》的论文中,包含了告别南方传统的主题研究、小说艺术特色研究、女性主人公的分析和叙事策略研究。其中涉及南方文化研究的有:山东大学韩晓丽的《放手过去,走出南方家族神话的阴影——尤多拉·韦尔蒂〈乐观者的女儿〉的主题研究》(2005年),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明了南方家族神话的形成与本质特征,论述了家族神话消解的过程,从而体现新一代南方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山东大学李丽的《告别南方淑女——尤多拉·韦尔蒂〈金苹果〉的主题研究》(2006年),通过研究南方淑女形象的消解探讨了韦尔蒂的女性主义思想;兰州大学杨珊的《论韦尔蒂对“南方家庭罗曼司”的解构及其和谐探求》(2008年),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探索了南方家庭罗曼史的瓦解。

综上所述,所收集的数据显示,虽然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作品对韦尔蒂的文本做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研究,但是以作品中的身体叙述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隐喻的探讨来揭示美国南方文化特征的学术研究鲜有所见。由于文学是某一文化区域的作家利用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对其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独特表述和艺术编码,因此它受制于该文化区域历史阶段的生活方式,即处于个性系统(personality system)、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和文化系统(cultural system)三者的关系之中。具体到本书,作家韦尔蒂是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地区的区域作家,她的作品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当地的历史文化变迁及人的社会交往、情感生活等。废奴制这一战争从历史和政治方面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南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体系。工业主义带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强制性地嫁接在旧的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观念之上,迫使南方人重新定位自己生活中的坐标。如此,南方文化中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在逐渐地嬗变,对传统的固守与对新观念的接受并存,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者因循自身的特质,发挥其形象思维优势,将文本的构思与身体的书写相结合,站在对立统一论的哲学立场上,以本真的写作姿态表征了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特征。在本书的研究中,这些特征在身体叙述中都是以隐喻的形式逐步呈现的。笔者独辟蹊径,以身体研究为主导,借助身体叙述这一视角,对这位独特的美国作家的作品加以品读,勘察身体隐喻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符号,意在表达出隐藏在视觉表像这一表层结构之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身体书写的深层喻意所揭示的美国南方文化流变前后的不同特征,以期更有效地理解韦尔蒂作品的深刻喻意和广博内涵。

注释

[1]Vande Kieft,Ruth M.,Eudora Welty,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Inc.,1962,p.vii.

[2]Rubin,Louis D.,The History of Southern Literature,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5,p.86.

[3]Hoffman,Frederick J.,The Art of Southern Fiction:A Study of Some Modern Novelists,Carbondale,Illinoi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9,p.142.

[4]Devlin,Albert J.,Eudora Welty's Chronicle:A Story of Mississipi Life,Jackson Mississi-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i,1979,p.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