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分节与归类:网络文学的外延与内涵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能指与所指
一 语言分节的文化差异:“网络文学”的东方性
网络文学的符号学研究,先要明确何为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文学的大致状况。虽然中国学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颇多,但目前所讲的网络文学主要是指“网络原创文学”,即主要采用在线写作的方式,在网上首发的文学。其中,既包括网络原创文学,也包括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媒介交互作用创作的超文本、多媒体文学、“机器作品”等。最核心的所指是网络原创文学,如《网络文学词典》中所言,“现在被比较多的人接受的定义是:网络文学是指网民利用电脑创作,首先发表于互联网上,供网民欣赏、批评或参与的文学或类文学作品。这也是本义上的网络文学”[1]。那么“网络文学”一词在中文里的这种所指,是否在其他国家也有其对应的语言能指呢?即,其他国家是否也有中文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语言学中的分节(articulation)概念入手,双重分节是语言符号的一大特点。索绪尔(Ferninand de Saussure)、马丁奈(André Martinet)、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等人都同意语言的双重分节特征,也即能指分节造成所指分节,不同的是:有的认为语词链和意义链双重分节(索绪尔),有的认为语音单元和意义单元双重分节(马丁奈),有的认为表达层和内容层双重分节(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的双重分节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尽管全域相同,但每种语言中的分节方式大为不同。这就造成语言可以翻译,但是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意义表达必然出现偏差。在人类共有的某些文化生活里所用到的词汇中,不同语言的分节差异不大,如中文中的“狗”与英文中的“dog”大致可以视为对等。但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就需要另一种语言中额外创造一些词语来加以对应。不过,这还不是最难以理解的,难的是一种语言中有这个词所对应的概念,另一种语言貌似有,其实相去甚远。正如卡西尔(Ernst Cassirer)所提出的,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关联我们的经验材料,因而造成完全不同的理解模式。两种语言的词汇绝不可能相互贴切,锱铢不差,也就是说,它们包含着各不相同的思想领域”[2]。我们中文中的“网络文学”一词,虽然经常被翻译成“Online Literature”“Cyberliterature”“Internet Literature”等,但其实无法准确达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Online Literature”指的是线上文学,只要是在网络上的就是“online”,所以“The Online Literature Library”搜集有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Cyberliterature”是建立在“cyberspace”之上的一个文学概念,指的是描写赛博空间的文学作品,而“赛博空间是一种虚拟现实,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等技术特性”[3]。很显然,中国的网络文学大部分作品都很少写到赛博空间,描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武侠世界、奇幻空间等,因此“网络文学”不是“cyberliterature”。“Internet literature ”在英文中特指在网络环境中使用特定技术的超文本文学,跟中文的网络文学也不是一回事。《剑桥中国文学史》英文版在谈到网络文学时,用的词是“web litertaure”,但是有一个说明,其原文如下:
Literature written for public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is referred to in China aswangluo wenxue,a term which is translated as“Web literature”,“online literature”,and“cyber literature”(“Web literature”will be used below).Most Chinese Web literature is traditional linear writing,rather than hypertext or multimedia writing,and as such is not formally distinct from printed literature.Nevertheless,the label“Web literature”continues to be attached to these writings even if they are later reproduced in print.This has led to the paradoxical situation in which Web literature has become an identifiable category of printed literature.Many bookshops,for instance,reserve shelf space for printed editions of Web literature,as if it were a separate genre of writing.There are also special literary prizes and competitions for Web literature,the only distinguishing feature being that the competing works must have been first published on a website.[4]
在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选择“web literature”指“网络文学”没有必然性,是因为二者根本不等同。中国的“网络文学”一词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概念,它与印刷文学的唯一区别在于其首次发表于网络上。这就再次证明了,网络文学一词在英文中并没有与之等同的语词,如黄鸣奋在《中西数码文学异名别义》[5]一文中提出的,中国的“网络文学”与西方的“电子文学”虽然都是信息革命所催生出来的数码文学,但是二者的主要范畴是不同的。
如果说上面仅仅证明了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没有“网络文学”,那么在东亚文化圈内,网络技术较为普及的日韩国家是否也具有“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必须考察的问题。
在中文中,“网络文学”这一能指包括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戏剧等,网络小说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这一情形在日韩也是如此,并且也比较繁荣。日本的《死者之梦》《电车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那小子真帅》《爱他,就去追》《狼的诱惑》等,都是在网络上首发的典型的网络文学。不同的是,日本的网络小说除在论坛上发表之外,还有一种在线订购然后印刷成书的传播方式,其中“ケータイ小説”(手机小说)已经成为专有概念名词,经常被作为单独一类来售卖[6],其影响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带有相当强模糊性的“オンライン小説”(在线小说)一词。日本手机小说的主要传播渠道与中国的网络小说有很大不同,因此也不能完全等同[7]。从“网络文学”所指的对应程度来讲,韩语中的“”可以等同于中文里的“网络文学”,韩国的青少年群体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也是电视剧和网络文学[8]。受商业驱使,韩国的网络文学也不断地冲击其传统文学,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形十分相似,其网络小说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也与中国网络文学十分相似[9]。
综上所述,从语言分节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是具有强烈东方文化色彩的一个概念,其所指称的,主要是中、日、韩三国呈现出的独特文学现象。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中国和韩国的情形最为相近,最具同质性。其中,中国的网络文学数量最为庞大,从业人员和读者群体最多,因此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和研究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网络技术普及后东亚地区的网络文学情况,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为中国的网络文学现象。
正因为欧美国家几乎没有等同于中国所谓的“网络文学”,中国网络文学的主流走的仍是“传统写作的老路”[10]。欧美关于超文本、赛博文本、遍历化文本(Ergodic text)的研究也不宜被借鉴以研究解释中国的网络文学现象。
从体裁上看,中国网络文学包括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但这四者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小说所占的比例最高,我们所谈的网络文学一般是指网络小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网络文学数据也主要是网络小说数据。在网络小说中,当下势头最猛、风头最健的是网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在网络文学发展初期曾经风靡一时,后陷入沉寂期。不过,随着微博的兴起,短篇小说又有重新繁荣的势头。因此本书研究网络文学时,主要以网络小说为例。
二 文学网站与文学论坛的分类
中国网络文学的增长态势有目共睹,其在文学格局中的地位也蒸蒸日上[11]。那么网络文学又有哪些基本元素呢?
网络文学的发表园地大致有两种类型:网站和论坛(博客与论坛较为相似,故可归为论坛之列)。网站指一些专门的文学网站,诸如起点、逐浪、四月天、红袖添香、17K、21世纪文学等,以及一些门户网站读书板块中的原创文学部分,如新浪、腾讯、搜狐等。这些网站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有专人对版面进行编辑整理,实行公司运营赢利制,经常组织一些原创文学评奖活动,激发作者和读者的兴趣,吸引社会的关注。论坛指一些虚拟社区或贴吧提供的作品发表园地,其组织比较松散,主要由网友义务承担日常的维护工作,运营所需资金也较少,如天涯社区、猫扑、百度贴吧、啃书吧等。这些论坛除发表文学作品外,也搜集转载其他论坛的网络小说以及各种奇闻轶事。其中的文学板块分类也不太明确,常常混杂一片。近几年兴起的博客文学,沿用的依旧是论坛模式,不过相比而言个人的空间更大一些。
文学网站的网络小说分类模式各异,相互之间区别较大,这与每个网站的主打类型有关,同时显示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不同认识。表0-1是几个主要网站的板块分类设置[12]。
表0-1 网站板块设计分类

续表

任何两个网站小说分类(命名)都不完全相同,但其中有明显的共同因素。为分析各种元素所占比重,2008年,笔者随意抽取了70个文学网站和文学论坛[13],对它们的小说分类设置进行了统计,主要词频统计如表0-2所示。
表0-2 2008年10月,70个网站、论坛网络小说分类主要词频统计

从表0-2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词汇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幻想”“侠”“游戏”“灵异”“言情”“都市”“历史”“军事”“探索”“同志”。因此可以把这些词汇代表的元素看作网络小说的基本元素或流行元素。其中,“幻想”“侠”“游戏”和“灵异”类又被称作“大幻想”类。“大幻想”类占据了当前网络小说的大半江山。
三 组合与类型:网络小说的主题元素搭配
每一个词汇都代表了网络小说的一种主题要素,而词汇搭配的不同显示着分类组合的不同。这些词汇中,有些是同义词,如“言情”与“情感”,二者就小说分类命名上并无差异。一般网站都称言情,新浪读书、西陆文学称情感,榕树下称为爱情,馨香小说网称为情话。有些词汇单独使用可代表一类小说,也可与其他词汇搭配形成一类,如“恐怖”与“灵异”可为固定搭配的同义词,“玄幻”主要与“奇幻”“魔法”搭配形成小说类别。而“奇幻”除搭配“玄幻”之外,有时也与“武侠”交叉形成一类。“武侠”与“仙侠”,“武侠”与“修真”,“武侠”与“玄幻”,“科幻”与“灵异”,“科幻”与“玄幻”都能形成类别。“言情”多自成一类,此外也与其他词汇搭配形成小说类别,较常搭配如“都市”“校园”和“青春”。“历史”与“军事”,“游戏”与“竞技”,“体育”与“竞技”搭配固定。“都市”与“言情”搭配情况较为常见。
这种不同词汇互相搭配的状况,集中于“幻想”“侠”“游戏”“灵异”“言情”“都市”“历史”和“军事”等几个方面,表明了网络小说中这几种元素常常混杂在一起的实际写作状况。不过,这几种元素互相组合时又有远近亲疏之别,一般而言“都市”与“情感”(“言情”)关系较近,“侠”与“幻”,“灵异”与“(科)幻”关系较近。要清晰地划出网络小说的各种类型,实为不易之事,笔者也无意于此。但是,对网络小说的几种主要元素进行分析以便认清网络小说的面貌,显得十分必要。
“幻”,魔幻、奇幻、玄幻、科幻,都是想象的恣意勃发,魔幻侧重与神话传说有关的想象,玄幻与中国玄学的玄奥神秘相关联,奇幻与西方传奇有关,科幻则是基于现有科学知识的超越式未来指向性想象。
“侠”,《新华字典》释义为“旧称依仗个人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其在网络小说中常见的类型有武侠、仙侠、奇侠。武侠网络小说以有武艺、喜打抱不平人为小说主角,仙侠网络小说以有特殊才能、超凡能力的人(类似仙人)为主角,奇侠网络小说以有奇特才能(如哈利波特之类)的人为主角。小说的“侠”一方面强调人物具有卓尔不群的才华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指其具有讲求义气、侠肝义胆的个性特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灵异”,神奇怪异,通常与鬼魂、亡灵、精灵相关,是恐怖、惊悚类题材作品的基本元素。
“游戏”“竞技”及“网游”类网络小说以游戏或体育为主要表现对象,这类元素常与其他元素交合在一起构筑网络小说。
“军事”“历史”分别指网络小说中具有军事知识成分或历史元素,这些小说以历史或军事知识为原料。与书面历史小说相比,网络小说中的历史元素只是想象凭借的因子,本身较为缺乏历史材料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历史”只是小说玩转的一个工具,通常被用来构筑适于主人公活动的空间,其本身并不具有历史价值。“军事”则指富有逻辑性的军备或军事活动。
“耽美”,唯美,残酷的美,无法达到的美。概念来自日本漫画,多写男性少年之爱,有时也涉及恋童、乱伦、虐恋等。无论是小说还是漫画作品,对人物外形的要求都极高。耽美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女性。
“同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取“同志”(同性恋)之意,写同性间的爱恋纠葛,近似于耽美;第二层指以名人轶事为先文本,据此演绎出后文本,但作为背景的人或事通常有一定的名气,被一定的读者群所熟知,大多出自动漫、影视、歌手、乐队、游戏等,也有来自古典名著。
“都市”,它是大多数网民的生活所在地,也是最切己的生活元素。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外在生活环境的变化,还包括人的思维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的改变。它渗透到网络小说内部,成为都市类小说的表现焦点。都市职场、都市官场、都市商海、都市情感等都是都市类作品的主要分支。
“言情”,即讲述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文学作品由来已久的表现对象,更是网络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或被写手作为主食奉献,或被当作调料以拌它菜。网络以言情作为主菜,有两种主要类型:校园言情和都市言情两类。都市言情也即本书所说的都市恋情。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言情类型,与网民构成形态有关。目前,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为在校学生以及都市文化人,这即意味着网络小说中的“乡村爱情故事”要少得多。
上述几种元素在网络小说中极为常见,任何网络小说都包含其中一种或几种,它们互相搭配,形成了网络小说的多彩风貌。下面举例说明这些元素在小说中的搭配组合情况。
灵异+悬疑+魔幻:如《鬼吹灯》,以恐怖灵异为主,死尸、鬼魂、鬼市等多次出现,但其中一些章节又写到了科学探险事件。情节编织离奇怪异。
武侠+玄幻+魔幻:如《诛仙》(萧鼎),小说自武侠场景开始,在常见的比武之后,又设置了降魔情节,让小说人物挺进山洞,遭遇魑魅鬼怪,情节离奇。
都市+恋情:如《大明星爱上我》(鹅考),平凡都市白领,偶遇大明星,开始了自己的丰富恋情经历。
恐怖+言情:如《冤魂路》(Tina)。
奇幻+科幻:如《小兵传奇》(玄雨)、《灰锡时代》(Flying-Max)。
校园+言情:如《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何员外)。
武侠+游戏+穿越:如《金庸群侠传》(桃默)。
武侠+玄幻:如《奇迹·幕天席地》(钱珏)。
在以上共计70个网站论坛的分类中,幻想类、侠类、游戏类和灵异类词汇总数达583个(约占60%),言情类、都市类词汇总数达133个(约占14%),军事历史类115个(约占12%)。“大幻想”元素凸显是网络小说的突出特色。这与网民的构成形态相关。据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所做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网民这一较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对中国互联网深层应用影响较大,中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出与年轻网民特征较为相符、仍以娱乐为主的特点。”[14]青少年处在青春浪漫、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时时盼望着生活中有奇迹发生。因而在以他们为主要接受群体的网络小说中,“幻想”的特征十分明显。此种幻想缺乏生活的积淀,却放荡不羁,无所不包,这正体现了涉世不深、对未来充满想象的青少年群体对生活所具有的激情和期盼。
幻想之中,玄幻、科幻、魔幻等常融为一体,透露了写作者和阅读者世界观的混杂暧昧。这种混杂状态实际上是另一种真实。现代中国的发展,以科学为工具和标准,迷信被主流废弃,而其在民间依旧鲜活。作为个体之人,生存层面所遭遇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传统遗留下来的神秘观念以及西方舶来的魔法世界,这一切以混杂的姿态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混淆驳杂的世界观以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便呈现为玄幻、奇幻、魔法的并行不悖。
幻想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英雄式人物,才情与能力超凡脱俗、魅力无限。这种情势实为写作者和阅读者主体能力之勃发,是对“我”(像我之类的人)高于他人,鸟瞰世界的欲望的想象式满足。正如彭懿谈个人创作时所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对像英雄一样所向披靡去冒险的渴望从来就没有泯灭过。”“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15]
“言情”和“都市”也都是网络小说中的常见因素。言情可充当大幻想类作品中的点缀,也可自成一体,为言情而言情。相比于魔法世界、古代社会、灵异世界,都市为较现实的背景。因而“都市”映射的是当下网络写手们的现实生活处境。不过“都市”并非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标志,它指示的还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理念。因此网络小说中的“都市”成分不仅仅体现在都市景貌的摹写上,还显示为所塑造的人的精神品格。“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16]即便是言情小说中,务实、冷漠、精于算计等“都市性格”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2014年4月5日,小说网站alexa排行Top20为: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烟雨红尘、言情小说吧、17K小说网、笔趣阁、潇湘书院、纵横中文网、顶点小说、起点女生网、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汉王书城、逐浪网、飞卢中文网、一千零一页小说网、看书网、墨坛文学、书香门第、卡努努。这些小说网站中并不全是网络原创小说,如汉王书城主要是提供电子书下载的网站,但它们大部分以原创小说为主,提供网上小说创作园地。其中晋江文学城、言情小说吧、红袖添香几个网站是言情小说比较集中的地方,它们在网站设置风格上呈现出较强的女性特点。其他网站也有较多言情小说,只不过言情元素更多地与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别的名称命名。
从笔者调查的小说网站论坛的首页版面分类设置模式来看,关于网络小说的分类大致有这几种模式。
1.按照内容划分,参考的标准主要有风格、主题、背景设置、性别元素等,这些因素经常纠缠在一起,并没有明晰的界限,只是一种大致区分。
2.按照是否完结划分,一般特定标出的是完结本(全本)。
3.按照是否免费划分,免费的或包月的单列。
4.按照更新速度单列。
几种分类方式之间并不完全排斥,有较多交叉的部分。分类标准的不明确以及互相重叠,也正说明了网络小说衡量方式的多样化和主题元素的丰富化。不过,在多元化的网络小说格局中,想象和幻想力的发达是网络小说的一大特点,且这一特点经常通过某一非凡主角不同寻常的经历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大部分网络小说可以称为“英雄”幻想小说。弗莱(Northrop Frye)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欧洲1500年以来虚构文学的重心一直在下移:主人公从性质上超越凡人和凡人环境的神祇开始,首先是传奇、民间故事与童话中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其次是悲剧与史诗中具有权威与激情的“高模仿类型”做主人公,再次是喜剧与现实主义小说中普通人做主人公,最后是比普通人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的人做主人公[17]。由此,虚构艺术进入反讽时代。但在网络小说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形。罗曼史样态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网络小说风靡流行,玄幻、魔幻、仙侠、穿越等都如此。
弗莱所讲的重心下移即符号修辞的四体演进: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体向反讽演进在人类文化的很多领域都可以发现,中国文学亦不例外。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四体演进:晚清小说是浪漫英雄型,如《新中国未来记》《老残游记》;五四小说是悲剧型,如《狂人日记》;五十年代小说是喜剧型,如《山乡巨变》;反讽型出现于‘新时期’,如《废都》。”[18]
网络文学似乎在文学进入反讽之后,又重入隐喻阶段。从网络文学的写手与受众群体来看,如果说个人的成长会重复人类文明的进程,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的网络文学也恰好对应了文学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同一时期文学的多样态,也再次说明“成熟”的文学并不是文学的全部,它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霸权和垄断,这一点会在后面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