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研究中将交叉使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以历史文献法、考古资料法、田野考察法、比较研究方法、地理学方法等为主。

1.历史文献法

本书研究范围为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本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包括汉文文献和少数民族文献。汉文文献主要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正史、地理总志、地方志书、游记、诗文、笔记以及清末民国时期外国学者撰写的著作等,还包括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历史时期的文书资料:如近年在长江第一湾龙蟠乡发现的清乾隆三十五年至1949年前一个乡村的完整文书资料120卷;宝山吾母村、三坝白地村发现的东巴文、汉文书写的土地开荒和买卖的契约等。为了更好地复原和揭示文化演变的规律,还需涉及明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少数民族文献包括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藏文古籍文献等。东巴经书不仅记载了鬼神祭祀仪式等,还涉及纳西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纳西族的“百科全书”。藏文化对纳西文化的影响不逊于汉文化,很多纳西族的历史记载于藏文献中。此外,也有涉及彝族、白族的文献资料。虽然使用这些文献资料有一定的难度,所幸很多民族资料已翻译成汉文,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此外,碑刻文献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专一性。纳西族地区碑刻散布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据笔者前期初步研究发现,明代以来的碑刻数量最多,有汉文碑、东巴象形文字碑、藏文碑、梵文碑,所记载的内容多与纳西族地区历史文化变迁有关。所以,可以作为较为重要的史料来应用。

2.考古资料法

纳西族接触汉文化时间最早在元、明时期,汉文献记载语焉不详,而东巴经书记载多数又没有具体时间年限,所记载的内容与各朝代很难对应起来,因此,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分布及变迁,如金沙江岩画的大量发现,丽江、永胜、宁蒗等地考古发现等,都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3.田野考察方法

田野考察不仅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历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所研究区域实地考察,感受“历史现场感”,有助于感知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评价更加合理。田野考察过程是通过采访、体验、实物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再认识。田野考察还能验证文献记载的虚实,更能有选择地使用文献资料,尤其对交通不便、地理单元相对独立、民族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如木里的俄亚、芒康的盐井等都是很好的考察目的地。

4.地理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历史地理学通过借鉴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现出学科的特性。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数据化地图,展示不同文化区和不同文化图层;运用统计学方法展示人口、人才分布等。生活在滇川藏交角的纳西族,历史上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密,通过与藏、彝、白等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更能突出纳西族的文化特征,从而避免单一民族文化研究所带来的局限,即关注纳西族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区域描述法、数据统计法、地图分析法等也将在研究中灵活运用。

最后,还要把握民族地理研究的三点原则: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历史原则和客观评价原则,尤其是在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时,要避免民族自大和民族狭隘的倾向。

二 研究创新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研究理论上的创新。以少数民族区域为研究空间,对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区域进行深入探讨,尝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藏彝走廊”是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走廊,是西南民族最集中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目前,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者试图从自己的研究领域揭开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真面目”,仅靠某个学科来研究是无法完成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者也应该以自己学科的视角关注这一区域,因为该区域是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理念的“富矿区”。本书以处于“藏彝走廊”核心区的纳西族地区为空间范围,通过对单个民族文化的解构,对“藏彝走廊”的全面研究提供必要支撑。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文化地理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及民族地理学的理论在本书中的交叉使用,是对学科发展的一次尝试。

其二,运用材料上的创新。本书运用纳西族东巴经书、碑刻、考古等资料。历史地理学所选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汉文纸质材料,本书将广泛运用纳西族东巴经书、东巴应用性文书材料,使用碑刻、考古等方面的材料来丰富研究内容。

其三,方法上的创新。不仅用传统的历史文献、田野调查等方法,还运用计算机技术绘制与研究相呼应的绘制图标方法,以所研究的文化因子的分层构图以及叠加来实现文化亚区的区分等。本书在方法上试图有所突破,借用文字学、建筑设计的基本研究手段来完成部分专题的研究,以期取得方法上的突破。此外,区域描述法、数据统计法、地图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方法也将在研究中灵活运用。


[1]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为行文方便和学术规范,避免顾此失彼,凡是文中提及的专家、学者均直接使用姓名,不加头衔,特作说明。

[3] 白庚胜:《纳西学发凡》,白庚胜、和自兴主编《白庚胜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4] 费孝通在1978年政协民族组会议、1981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座谈会、1982年武汉与部分少数民族同志座谈会上发言后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藏彝走廊”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与历史地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6]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7]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8] 毛曦:《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 王星、孙慧民、田克勤等:《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导言。

[12] 谭其骧:《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历史地理》1992年第10期。

[13]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页。

[14] 毛曦:《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5] 蓝勇:《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年第1期。

[16] 张伟然:《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17] 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18] 陈桥驿:《中国古代的方言地理——〈方言〉与〈水经注〉在方言地理学上的成就》,《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19] 周振鹤:《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历史地理》1990年第9期。

[20] 张晓虹:《陕西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历史地理背景》,《历史地理》1999年第15期。

[21] 张伟然:《楚语的演替与湖北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复旦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2] 吴永焕:《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文史哲》2000年第6期。

[23] 介永强:《历史宗教地理学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4] 张伟然:《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期。

[25] 李映辉:《论唐代高僧游徙的空间分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26] 林拓:《唐代以前福建宗教信仰的地域分布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27] 李大海、吴宏岐:《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传播过程时空特征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28] 张桂林:《试论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及其特点》,《文学月刊》1991年第4期。

[29] 李少园:《论宋元明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第5期。

[30] 尹国蔚:《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31] 张伟然:《湖南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32] 司徒尚纪、李燕:《岭南汉民系神灵崇拜地理差异》,《历史地理》2002年第18期。

[33] 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历史地理》2001年第17期。

[34] 张晓虹、张伟然:《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5] 陈克伦:《吴越风俗考》,《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

[36] 司徒尚纪:《广东风俗文化景观与群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37] 王振忠:《明清扬州盐商社区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

[38] 周振鹤:《秦汉风俗地理区划浅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

[39] 程民生:《论宋代南方习俗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

[40] 康健:《明代云南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中国方域》1996年第3期。

[41] 卢云:《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张与阶层传播》,《历史地理》1990年第8期。

[42] 吴成国:《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3] 张晓虹:《清代陕西婚俗地域分布的初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4] 段塔丽:《战国秦汉时期巴蜀丧葬习俗——船棺葬及其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

[45] 蓝勇:《历史时期四川居民个性特征的地理分区及演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46] 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47] 蓝勇:《巴蜀休闲好赌风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8] 蓝勇:《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49] 郭声波、刘兴亮:《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2009年第4期。

[50] 王清廉:《服饰与地理环境》,《河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51] 许桂香、司徒尚纪:《岭南服饰历史文化地理初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2] 张瑛:《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3] 许桂香:《岭南服饰历史文化地理》,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54]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 卢云:《秦汉时代滨海地区的方士文化》,《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56] 王尚义、徐宏平:《宋元明清时期山西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发展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57] 李泉:《试论西汉高、中级官吏籍贯分布》,《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

[58] 黎小龙:《两汉时期西南人才地理特征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9] 李仁:《回族杰出人物的历史地理之分析》,《回族研究》2000年第1期。

[60] 段塔丽:《北魏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61] 王雪玲:《两〈唐书〉所见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62] 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划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 期。

[63] 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历史地理》2004年第20期。

[64] 郑威:《试析明代宦官籍贯的分布与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65] 叶晔:《晚明党争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

[66] 任泉香、朱竑、李鹏:《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地理学报》2007年第2期。

[67] 林家虎:《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与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4期。

[68] 康健:《明代云南儒学文化的地域差异》,《原学》1995年第3期。

[69] 林拓:《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0]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

[71] 成文浩、孙文学:《清代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72] 胡阿祥:《魏晋文学地理论纲》,《历史地理》2002年第18期。

[73] 何鑫:《论建立美术地理学之下的历史美术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

[74] 马强:《唐宋诗歌中的“巴蜀”及文化地理内涵》,《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5] 宋展云、柳宏:《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76] 王德华:《东晋文学的主题变迁与地域分布》,《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7] 卢云:《西汉时期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历史地理》1987年第5期。

[78] 卢云:《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历史地理》1988年第6期。

[79] 史龙身:《洛阳文化地理特征论纲》,《洛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80] 张伟然:《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历史时期湖北文化格局与交通形势变迁的关系》,《历史地理》1996年第13期。

[81] 安介生:《移民与山西区域文化之变迁》,《历史地理》1999年第15期。

[82] 林拓:《从化外之地到两个文化带的相继发育——宋代以前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83] 林拓:《明清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84] 刘影:《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晚清以来“山西文化”的逐渐形成——兼论行政层级与经济网络的双重规整》,《史林》2007年第5期。

[85] 周振鹤:《从北到南与自东徂西——中国文化地域差异的考察》,《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历史地理》1990年第9期。

[86] 周振鹤:《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87] 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88] 刘岩:《河北地域文化景观分析》,《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89]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划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

[90] 张伟然、周鹏:《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

[91] 宋燕鹏、高楠:《论北齐文士的地理分布——以“待诏文林馆”籍贯为考察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92]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3]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94]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5]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6] 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7]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9] 郝良真、韩世平:《赵文化研究与邯郸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问题》1988年第5期。

[100] 赵丰:《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期。

[101] 葛剑雄:《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02] 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地理学报》1993年第1期。

[103] 蓝勇:《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中国史研究》第4期。

[104] 马强:《唐宋时期对西部地理认识若干特征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105] 张伟然:《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2000年第16期。

[106] 徐晓望:《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107] 周伟州:《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108] 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 期。

[109] 唐晓峰:《“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110] 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111]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12] 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113]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4]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15] 和力民:《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没有文字的说法不尽确切》,《玉龙山》1989年第4期。

[116] 孙宏开:《纳西族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117] [日]诹访哲郎著,白庚胜译:《藏缅语言分布圈与纳西语汇的重层分布》,《民族学》1996年第2、3期。

[118] 李霖灿:《论么些象形文字的发源地》,《麽些研究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版。

[119] 杨正文:《从岩画到东巴象形字》,《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

[120]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1] 朱宝田:《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分布与传播问题新探》,《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22] 杨福泉:《论东巴教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民族学研究》(第12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123] 陈烈:《从纳西族东巴神话外来神抵体系看东西文化交融》,《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3期。

[124] 和力民:《论东巴教的性质》,《思想战线》1990年第2期。

[125] 周源:《纳西族神祇“三朵”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26] 嘟玛切里佩措、杨志坚编著:《纳西三多神》,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127] 杨福泉:《论唐代吐蕃苯教对东巴教的影响》,《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128] 雷宏安:《丽江洞经会调查》,《民族学调查研究》1987年第4期。

[129] 李国文:《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的道教》,《道教学探索》1995年第9号。

[130] 《民俗研究》编辑部:《西南中国纳西族、彝族的民俗文化》,《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131] 李霖灿:《中旬县北地村的么些族祭天典礼》,《麽些研究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版。

[132] 和品正:《丽江古纳西人的民俗节庆与原始宗教》,《丽江志苑》1988年第6期。

[133] 和钟华:《火把节习俗及其传说浅谈》,《山茶》1983年第5期。

[134] 陈树珍:《从婚丧习俗谈中甸藏纳文化的交融》,《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5]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编:《滇川纳西族地区民俗和宗教调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1990年印。

[136] 刘龙初:《纳西族火葬习俗试析》,《民族研究》1988年第5期。

[137] [日]丸山宏、张泽洪:《论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的仪礼传统:以送葬仪礼为中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8] 杨福泉:《神奇的殉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139] 张旭:《纳西人的火葬仪式》,《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0] 张大群:《略论丽江纳西族历史上的学校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41] 李霖灿:《麽些经典的艺术论》,《麽些研究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版。

[142] 汪宁生:《纳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证》,《思想战线》1981年第5期。

[143] 金重:《纳西艺术精神试论》,《民族艺术》1991年第4期。

[144] 陈兆复:《关于丽江壁画笔记》,云南省编辑组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45] 高宇:《宁蒗永宁清代壁画》,云南省编辑组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46] 李伟卿:《关于丽江壁画的几个问题》,《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

[147] 宣科:《纳西古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云南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48] 宣科;《纳西古乐》,《玉龙山》1995年第1期。

[149] 宣科:《对热美磋的来历经的研究》,《音乐探索》1990年第4期;《纳西多声民歌“热美磋”的原始状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50] 和力民:《纳西族东巴音乐文化简述》,《玉龙山》1992年第1期。

[151] 李丽芳、杨海涛著;《凝固的旋律:纳西族音乐图像的构架与审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2] 桑德若瓦:《纳西文化背景中的音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1994年版。

[153]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4] 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55] [英]李海伦(Helen Rees):《历史的回声: 现代中国的纳西音乐》,牛津大学2000年版。

[156] 杨德鋆等编:《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157] 和宝林:《纳西族多元婚姻形态和东巴文化》,《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8] 和发源:《从东巴经书的记载看纳西族古代婚姻家庭的演变》,《民族学研究》第8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159] 和发源:《纳西族的婚姻家庭与亲属称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60] 和少英:《东巴教圣地纳西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活:中甸县白地水甲村田野调查报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2001年第1期。

[161] 严汝娴、刘尧汉;《四川前所乡四个自然村的婚姻简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权制的调查报告》(三),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4年版。

[162] 杨学政:《摩梭人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喇瓦村摩梭人家庭婚姻调查研究》,《云南省历史所研究集刊》1984年第2期。

[163] 王承权、詹承绪:《日斯立马、高格高岩、司格甲皮错三人结交阿注的典型调查》,《云南省宁蒗县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权制的调查报告》(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1977年版。

[164] 詹承绪:《云南水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云南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165] 吴光湖:《永宁金沙江地区拉卡西和拉伯自然村纳西族的婚姻制度》,《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权制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1963年版。

[166] 严汝娴、刘尧汉:《阿古瓦和拉梅家庭婚姻补充调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权制的调查报告》(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1964年版。

[167] 王承权、詹承绪:《拖支乡纳西族各户家庭成员婚姻情况若干世系》,《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权制的调查报告》(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1978年版。

[168] 严汝娴:《家庭产生和发展的活化石:泸沽湖地区纳西族家庭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169] 杨学政:《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区罗洼村“纳日”人的婚姻形态和家庭结构调查》,载四川省编辑部《四川省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70] 杨堃:《论泸沽湖畔母系家族在家族婚姻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71] 夏之乾:《关于纳西族家庭类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72] 拉木·嘎吐萨:《摩梭人不是生活在海外奇谈中:对某些反映摩梭人生活的文艺作品的批评》,《玉龙山》1989年第1期。

[173] 刘龙初:《略述木里县俄亚乡纳西族的群婚残余》,《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174] 刘龙初;《俄亚纳西族安达婚姻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比较》,《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175] 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176] 宋恩常整理:《宁蒗县永宁区纳西族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7] 杨文顺;《20世纪纳西族的婚姻家庭相亲属制度研究述评》,《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78] 宋兆麟:《一幅珍贵的纳西族风俗画》,《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

[179] 和品正:《纳西族羊皮服饰的崇拜寓意》,《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0] 木丽春:《纳西族的图腾服饰:羊皮》,《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1] 木基元:《略论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以纳西族服饰的流变和推广为例》,《思想战线》2002年第3期。

[182] 文静:《浅谈摩梭与纳西的服饰文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83] 孔令奇:《纳西女装特征的区域文化解析》,《天津纺织科技》2011年第2期。

[184] 理安民:《云南白、彝、纳西等民族的“衣尾”习俗探源》,《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5期。

[185] 彭红:《普米族与纳西族摩梭人服饰现象探析》,《艺术长廊》2010年第3期。

[186] 阿泽明次尔独支:《摩梭人的饮食习惯》,《民族学调查研究》1996年第3期。

[187] 郭大烈:《明清时期纳西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学》1995年第1、2期。

[188] 段松廷;《丽江马》,《云南文史丛刊》1989年第3期。

[189] 桑文祥:《漫话丽江耕作制史》,《丽江文化荟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90] 宋兆麟:《泸沽湖畔摩梭人的农业》,《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俄亚纳西人的农业》,《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191] [日]诹访哲郎著:《中国西南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游民民性》,日本学习院大学研究丛书东京日本学习院1988年版;《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92] 朱良文主编:《丽江纳西族民居》,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193] 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对自然的征服与适应》,《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94] 和发源、习煜华等选编:《东巴经书专有名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艺研究室编印1983年版。

[195]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编:《纳西东巴经专有名词汉译规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编印1990年版。

[196] 陶立燔:《东巴文化与风水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97] 李国文:《纳西族先民对宇宙结构的哲学思考》,《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198]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199] 李绍明:《论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属》,《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

[200] 和即仁:《“摩些”与“纳木依”语源考》,《民族语文》1991年第5期。

[201] 李星星:《盐边大村纳恒人的考察》,杨尚空、白郎主编《四川纳西族与纳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202] 赵心愚:《纳西文化与康巴文化》,《纳西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03] 杨福泉:《纳木依与“纳”族群之关系考略》,《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04]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0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8卷“文化史”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