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纳西族历史概述

第一节 纳西族生存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自然环境谈历史文化就失去了研究的根基,也就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问题,继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学者们格外重视自然环境的地位和作用。在长时段的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变化是明显的,气候、水文、山脉、植被、物种等都按照自身规律发生变化,加上人类干预,这些变化更具复杂性。就人类而言,干预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我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时间愈早,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愈强;近现代以来科技的显著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似乎有所减弱。但在实际上,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始终如同磁铁般附着在地球表面上,“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人类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决定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生产力越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更要注意生产力越高,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影响人类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造成文明的差异”。[1]人地关系始终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探讨历史时期纳西族文化的分布与差异,地理环境是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以历史上分布区域与中国常规自然区划相结合来看,纳西族都处在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又称横断山区),从川西高原到云贵高原边缘,再到横断山脉的腹地,都深藏在高山峡谷中,与中原地区的平原和沿海地区的冲积平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地表的凹凸上,而且在气候、水文、交通、习俗等方面都有差异,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纳西族生存环境。

对历史时期纳西族分布区的描述,引用“核心”“边缘”等概念会更清晰。概括地讲:秦汉至唐代初期,纳西族分布以盐源为中心,西南方向的永宁、中甸、丽江、维西等金沙江中游一带,为边缘区域;东北方向的大渡河流域也属于边缘区域。唐代至元初,纳西族分布的中心区从盐源转移到金沙江中游“”字形江湾的丽江,盐源和丽江成为两个中心区。元明以来,纳西族分布以丽江为中心,向北、东、西三个方位拓展,盐源到永宁一带也出现了亚中心区,而西北的盐井、维西、中甸等地成为边缘区。这一区域为我国地势垂直变化三大阶梯之第二阶梯,地貌以高山深谷为主,山脉以南北走向为主,山脉间便是曲曲长长的河流,其间零星地夹杂着一些大小不等的高原平地。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800—3000米之间,差距悬殊,有的河谷地段的海拔不足1000米,有的台地则超过5000米。这一区域分布着七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积雪,造就了同纬度仅存的现代冰川奇观。这里的高原、盆地、山地、河谷等构成了复合型的地貌特征,气候上总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实际上处于亚热带气候的区域不足整体地域的三分之一(见图1—1)。

图1—1 纳西族主要居住区卫星示意图

一 山脉与水系并列

山脉与河流自北向南一字排开是这一区域最突出的地貌特征。横断山脉指中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西部自川西平原至高黎贡山间东西并列、南北纵横的广大区域,呈北向南下倾的褶皱紧密的地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认为,在北纬26度到32度之间,东自大凉山、邛崃山,西至昌都的这一区域为横断山脉,总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2]自西向东分列山脉与河流有:高黎贡山、怒江、怒山山脉、澜沧江、云岭、金沙江、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山脉、沙鲁里山脉南支、水洛河、雅砻江、锦屏山、安宁河等。南北山脉阻断东西交通,故名横断山脉。地理学界还将其划分成北段、中段和南段:巴塘、理塘一线以北称为北段,保山、下关一线以南称南段,中间段为中段,纳西族活动区域集中在中段。从地势看,中段的偏北部高原面海拔在4000—4500米,偏南部高原面则降至3000米左右,与山地、高原相间的湖盆面海拔在2000米以上。[3]

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族充分利用这些山脉和水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梅里雪山(6740米)、玉龙雪山(5596米)、哈巴雪山(5396米)、仙乃日(6032米)、夏诺多吉(5998米)、央迈勇(5998米)等山峰成为所居住民族心中的神山,是民族生活和信仰中不可缺少的自然神,已经完全融入民族文化的内涵中。河流众多,以南北走向为主,自西向东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无量河、雅砻江、大渡河等,纳西族就分布在藏彝走廊“六江流域”的核心区。大河大江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金沙江中游的纳西族聚居区就发现了52处岩画,近年还不断发现远古时期的文物。金沙江因含有金子而得名,很多河流被生活在其间的民族赋予了文化使命。如在纳西族东巴经书中,就涉及很多座终年积雪的山峰和多条河流。这些区域的峡谷往往广布着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造梯田,培植多种农作物,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奠定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海拔升高,畜牧业的比重增加。

二 平坝与高原湖泊共存

在山脉和水系间,零星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平地,统称为盆地,云南俗称为坝子,如香格里拉的大中甸坝、小中甸坝,丽江坝、七河坝、九河坝、拉市坝,永胜的金官坝,宁蒗的永宁坝、蒗蕖坝、西昌坝,盐源的盐源坝等。这些高原台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的垦殖和农业推广,是主要居住区。这些坝子孕育了纳西族深邃的文化。3000米以上高原坝子的纳西族人以畜牧业为主,间或从事农业。湖泊有邛海、泸沽湖、程海、拉市海等高原湖泊。高原湖泊往往孕育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以泸沽湖为中心的摩梭母系文化,是目前尚存的走婚和母系制习俗保留区,它已成为研究人类婚俗的重要研究基地;丽江广布着大小不等的湖泊,如拉市海、中海、文笔海等湖泊位于纳西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这些湖泊都是优质的淡水,鸟类众多,是高原重要的湿地区,它孕育了与金沙江沿岸不同的山地文化。

三 立体性气候与多样性植物互依

这样凹凸不平的皱褶地势,完全打破了理论上的气候带划分。很多山脉都有立体型气候特点,山脚是亚热带气候,山顶是亚寒带气候,山间则是温带气候。横断山区中段气候主要有三种类型:中亚热带、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植物分布也呈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山地暗针叶林与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松林、高山灌木丛和高山草甸……各带分异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4]中段以北,海拔在2500米到350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最暖月均温为12—18℃,日均温≥10℃的天数有50—180天,属于高原温带气候。南暖北冷趋势较为明显,但在同纬度气温也有很大的差异。[5]植物资源丰富,也呈垂直分布。虽然横断山区中部高山林立,峡谷纵深,江河湍急,但也给纳西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资源。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后面相关章节中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