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阿摩司·奥兹其人
阿摩司·奥兹原名阿摩司·克劳斯纳,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父母分别来自苏联的敖德萨(今属乌克兰)和波兰的罗夫诺,因此奥兹自幼受家庭影响,接受了大量欧洲文化和希伯来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又接受了以色列本土文化的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奥兹12岁那年母亲自杀身亡。14岁时奥兹斩断与家庭的联系,到胡尔达基布兹(即以色列颇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居住并务农,后来受基布兹派遣,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与文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回到基布兹任教。[2]在基布兹,他开始接触卡夫卡、托尔斯泰、契诃夫、海明威等文学大师和莫辛松、沙米尔、布伦纳等希伯来语作家的作品,受舍伍德·安德森创作的启发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奥兹在基布兹生活了30余年,后任职于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
奥兹最初以短篇小说集《胡狼嗥叫的地方》(Where the Jackals Howl,1965)登上文坛。目前奥兹发表了《何去何从》(Elsewhere,Perhaps,1966)、《我的米海尔》(My Michael,1968)、《触摸水,触摸风》(Touch the Water,Touch the Wind,1973)、《沙海无澜》(A Perfect Peace,1982)、《黑匣子》(Black Box,1987)、《了解女人》(To Know A Woman,1989)、《费玛》(Fima,1991)、《莫称之为夜晚》(Don’t Call It Night,1994)、《地下室里的黑豹》(A Panther in the Basement,1995)、《一样的海》(The Same Sea,1998)、《爱与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2002)等13部长篇小说,《胡狼嗥叫的地方》《直至死亡》(Unto Death,1971)、《鬼使山庄》(The Hill of Evil Council,1976)、《乡村生活图景》(Scenes From Village Life,2009)、《朋友之间》(Between Friends,2012)5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索姆哈伊》(Soumchi,1978)、《在炽热的阳光下》(Under This Blazing Light,1979)、《在以色列国土上》(In the Land of Israel,1983)、《黎巴嫩斜坡》(The Slopes of Lebanon,1987)、《天堂的缄默:阿格农害怕上帝》(The Silence of Heaven:Agnon’s Fear of God,1993)、《以色列、巴勒斯坦与和平》(Israel,Palestine and Peace,1994)、《故事开始了》(The Story Begins,1999)、《如何治愈狂热病》(How to Cure A Fanatic,2006)、《犹太人和词语》(Jews and Words,2012)等多部政论、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曾获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弗兰兹·卡夫卡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
奥兹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是“现在就和平”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反对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勇敢的斗士”,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他和其他左翼人士曾公开抨击贝京,“大屠杀毁灭了1/3的犹太人,其中有你的父母和亲属,也有我的家人,而希特勒早在37年前便已经死去,他没有藏在贝鲁特,数以万计的阿拉伯死难者不会治愈这一创伤”[3]。德国将歌德奖颁发给奥兹是因为他的作品“主题广泛,风格高洁,这使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通过其文学作品,向世界各地的读者传达出一种既深且远、超越一切的人性感受、道德价值和协作精神”。[4]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