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真善美在中国舞台上的诗意性彰显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演出,相对于其他外国戏剧来说,显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吸引中国观众的特殊之处。而且其演出与研究多年来在国内也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局面。因为,无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年,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将莎士比亚搬上中国舞台具有一种文化交流上的象征意义,既是与经典的对话,也是参与世界戏剧舞台艺术之间的对话,显示对世界文学艺术瑰宝的一种态度,同时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某种体现。尤其是在已经远离了“救亡”与“革命”的年代,对莎士比亚接受的需要,对人性的呼唤,已经远远超过了包括易卜生戏剧在内的其他外国戏剧家的可以对社会生活直接进行干预的“社会问题剧”。根据已经出版的各类学科统计报告、引用报告以及本研究在统计中获得的数据,莎士比亚在国内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外国作家。[1][2][3][4]同时莎士比亚戏剧也是被搬上中国舞台最多、最频繁的外国戏剧。尤其是在“重读经典”的呼声中,对包括莎剧演出与莎士比亚研究在内的传统经典作家的再诠释一直是吸引广大舞台工作者与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题目之一。为此也就引出了“21世纪的中国莎剧演出与莎士比亚研究如何发展?”的问题。这是许多准备排演莎剧与莎士比亚研究者面临的课题。为此有必要从艺术研究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中国舞台上的莎剧演出做一番理论梳理。

近年来在重读经典的呼声中,莎士比亚毫无疑问应该是重读的经典之一。而在中国戏剧、戏曲舞台上排演莎剧,无疑是对经典再诠释的方式之一。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中,莎剧演出不断,引起轰动的话剧和中国戏曲改编的莎剧演出,在中西戏剧交流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毋庸讳言的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繁荣,国外莎剧演出引入,中国莎剧演出经过东西方戏剧理论不断打磨后已经日趋成熟。西方艺术、戏剧理论所带来的某些新的演出方法和范式,使中国舞台上的莎剧表演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演出方式,即话剧形式的莎剧演出与戏曲形式的莎剧演出。而且随着艺术视野的不断开阔,创造了既能够吸引西方观众也能够使中国观众感兴趣的莎剧。重读、重观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有多种方法,而采用话剧与戏曲形式演出莎剧则是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走向中国普通大众,与中国文化相交融的最重要的方式。莎士比亚不同于其他外国作家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他的戏剧是活跃在舞台上的,因此必须重视莎剧的舞台演出,尤其是对中国戏曲改编的莎剧应该研究其成功与不足。关注中国舞台上的莎剧演出,并使中国莎剧成为在世界莎剧演出舞台上既有自己的丰富文化内涵,又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既是莎士比亚的,也是中国化的戏剧,显然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莎剧演出与研究者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