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春申君(?—前238年),姓黄,名歇,战国晚期楚国令尹,与孟尝君、平原君及信陵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的政治生涯至少有三十年之久,前半生经历了与太子完去秦做人质、邯郸之战时带兵救援赵国等事件,肩负了外交重任。后半生是作为合纵的首脑攻秦被击退。此后,考烈王因其战败而渐渐疏远了他。被食客李园谋杀。在他的最后封地“吴墟”(旧吴地,以现在苏州市为中心)有不少有关他的遗迹被保留下来。这些遗迹也是他长期政治生活及其强大权势的“纪念物”与口头传承的证物。
以往对春申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春申君个人问题,以及在各地尚存的春申君相关遗迹等问题上,关于春申君治水传说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尤其是他的治水传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等传承过程,该传说的传承原因及传承机制,几乎没有系统性、整体性研究。
太湖流域丰富的水资源给当地人带来以稻作为中心的农业、手工业及水上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可知,太湖水系对太湖居民的日常生活极为重要。于是,历代太湖居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格外重视水利工程。在太湖流域历来有不少水利工程,同时在该地域也流传着治水传说。本来太湖流域是吴越地区,后来春申君虽然领有“吴墟”(旧吴地),但是太湖流域居民如何传承作为治水人物的春申君传说?目前未有对这个问题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在历史的演进中,春申君如何变为治水领袖?围绕这个问题,本书探讨春申君治水传说的生成、发展及演变等产生过程,同时也探究其传承原因及传承机制。春申君治水传说从古至今流传在太湖流域,因而本书关注该传说与太湖流域的关系,以治水为关键分析在当地流传的春申君传说及其传承原因和传承机制。具体而言,本书分以下六章展开讨论。
第一章首先依靠古典文献对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的关系进行整理与分析。其次,关于春申君的身份(封号、出身等)、“春申”之名及生卒年等个人问题,根据以往研究进行整理与探讨。对于历史人物春申君的整理与分析,是本书所探讨的春申君治水传说的基础。
第二章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等古籍资料以及春申君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从战国到民国时期的春申君相关记载,探究春申君从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的过程。尤其关注春申君传说的流变性,梳理分析每个朝代有关春申君的相关记载。具体而言,“食客三千人”“珠履”“李园策谋”等故事产生、春申君传说的地方化过程、诗歌作品所见的春申君形象、春申君相关遗迹、春申君传说的传说圈形成等。
第三章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流传春申君传说的太湖流域的地域特性。尤其是关注历代在该地频繁发生的水灾状况,论述兴修水利对当地人及其生活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作为传说流传的地域,通过分析民俗事象与特定地域的关系,阐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关系。
第四章主要关注太湖流域的治水传说及其谱系。通过关注太湖流域流传的大禹、吴太伯、伍子胥及范蠡等历代治水传说与春申君传说的关系,探究各个传说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述在太湖流域治水传说体系中的春申君治水传说的地位。再者,通过参考传说学理论分析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地域,提出“治水传说谱系”的概念从而对该传说的传承地域进行探讨。
第五章主要探究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机制与传承原因。对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关系,以地方认同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并且,在论述过程中,关注该传说的传承形式,即口头叙事、物态叙事(景观叙事)、民俗行为(祭祀活动等)。通过观察各个叙事所说的该传说的传承内容,进一步分析该传说的传承与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述该传说的传承机制与传承原因。
第六章主要探讨在现代社会春申君传说的传承现状,根据文献资料、民间故事、相关遗迹(春申君祠堂、黄渡社区)以及田野资料,分析在上海市春申君传说的个案。本章主要涉及春申君传说变成“春申文化”,被视为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之一,“申”“春申”等被认为是上海地域文化代表符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