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春申君(?—前238)是战国晚期楚国令尹,[1]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是当时标志性的历史人物之一。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有“四君子”“食客三千人”“上客皆蹑珠履”“李园策谋”[2]等故事,并且因这些故事而构成了春申君的形象。此外,春申君传说遍布中国各地,例如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地都流传有春申君的传说,其中以太湖流域最为密集。
历史上,太湖流域曾是吴越两国的领土,春秋晚期,吴国与楚国之间是对立关系,后来越国灭掉吴国,而越国在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可见,吴越两国本来是楚国的敌对国。那么,在吴越地区为何传承楚国丞相春申君的传说呢?
春申君公元前262年开始统治“吴墟”(旧吴地,以现在苏州市为中心),如果他只有楚国统治者的身份,则在该地域的人们(被支配者)对他没有认同,也难以流传他的传说。然而,在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该传说的记载,据《(康熙)常州府志》记载曰:“春申祠,在锡山之麓。黄歇徙封于吴,吴人祀焉。唐狄仁杰毁淫祠,及之改名土神庙。”[3]《(洪武)无锡县志》也有记载曰:“春申君祠,在州西恵山下,即楚公子黄歇也。楚考烈王常以歇为相封于故吴邑。歇后为李园所杀,吴人遂立祠于其地以祀之。”[4]从这些例子看来,吴人也奉祀春申君。可以推知,在吴人心目中的春申君形象,并不是作为楚国(吴人的敌对国)丞相的春申君,而是春申君的其他侧面——作为吴人的祭祀对象的春申君。那么,他们是如何塑造要祭祀的春申君形象呢?
要关注的是吴越地域的地理环境。这个地域是由太湖及其水系构成的自然空间,也是由在这个地域上生活的当地人建构的治水空间。在《越绝书》里有春申君在太湖流域(即旧吴地)兴修水利的记载。春申君是否真的在该地进行了治水工程?因证据不足,难以得到证明。然而,春申君治水传说却一直在太湖流域流传与传播。由此,可以推测在太湖流域流传的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地域空间有着密切关系。
也就是说,太湖流域作为治水空间,有效地将旧吴地与春申君传说结合了起来。那么,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是如何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其传承机制是怎样的?传承原因是什么?目前关于春申君的研究中,并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些问题,特别是对传承机制问题的讨论仍相对较少。
本书围绕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以该传说与治水空间为主题进行探究,首先论述太湖流域的地域特性,其次探究春申君传说与该地流传的其他治水传说的关系,再次分析春申君传说与太湖居民的地方认同,最后通过分析在太湖流域现存春申君相关遗迹,考查现代社会中春申君传说的传承。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既往关于春申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战国晚期的楚国政治与春申君政绩的历史考据,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与“战国四君子”“食客三千”“珠履”及“李园策谋”等故事的分析、遍布各地的春申君相关遗迹与当地历史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等等。然而,以往的研究尚无关注春申君传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该传说在各朝代流传中的特征及其背后原因、传承与传播过程、传承机制等综合性问题。本书试图对上述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和考查。
首先,本书试图依靠古籍资料、地方志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大量史料,详细探讨春申君从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的过程,并尝试阐明春申君传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分析春申君传说在每个朝代的特征,论述春申君传说的传承与传播过程,通过这些系统性、整体性分析,阐明春申君传说的具体形态特征,以及这一系列传说所建构的春申君形象。
其次,本书在分析春申君传说的传承过程的基础上,主要讨论该传说与治水空间的关系。在太湖流域历代传承的春申君传说是将春申君作为“治水人物”的治水传说。那么,本书就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春申君的治水传说到底为何被创造?其产生过程与传承机制如何?该传说的传承原因又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本书将通过语言叙事——分析文书材料,物象叙事或景观叙事——分析与春申君相关的历史遗迹及传承群体的民俗行为——主要是祭祀活动,来剖析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进而探索关于春申君传说的未解之谜。
最后,本书的研究对象,既不单纯局限于古代春申君传说,也不局限于现代春申君传说,而是春申君传说的整个传承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包含了从古至今、传承并存活于相关传承场域的春申君传说。那么,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春申君传说有着怎样的存在空间?又是如何传承的?
过去,主要依靠口头传承的春申君传说,由于传承者及其传承原因的变化,已经难以保持原貌。但是,现在全国各地依然保留着不少有关春申君的相关遗迹,并且当地政府在推动春申君墓、春申君陵园等景观的重建工程。可见,当今文化景观也成为春申君传说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本书对关于春申君传说的文化景观也进行了考察分析。
总而言之,本书关注传承形式的变化,探究现代社会中春申君传说的传承。同时,根据现代民俗学中方法论的转换,将“民俗”从农民、乡民的风俗习惯扩展为包括农民、乡民等各种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文化,继而从新的角度来分析该传说的现代传承。从这个层面来说,本书的研究具有现代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说
传说是口头散文叙事与神话、故事共同组成的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个分支。对于传说的定义,德国的格林兄弟早就给它下了界定。他们在1816年出版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引言中说过:“幻想故事更偏向是诗的,传说更偏向是历史的。”[5]他们将传说与故事对比,从而指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此后,历代学者谈到传说的特征时,纷纷提出它的历史性。
例如,钟敬文将传说称为“口传的历史”而论述:“传说除了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广义的历史性外还有和历史更为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传说往往直接讲述一定的当前事物或历史事物,有时并采取溯源和说明等狭义的历史表述形式。人民通过传说,述说历史发展中的现象、事件和人物,表达人民的观点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口传的历史’。”[6]张紫晨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中也说道:“民间传说,就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等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它通常是以历史上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各地区的山川古迹等演化出生动的情节,时常具有对相关的各种事物的幻想解释,具有历史性和可信性的特点。”[7]再者,黄景春在《民间文学概论》中将民间传说定义为:“老百姓用口头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自己的历史、表述自己的愿望的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在民众中间世代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某物的口述性散文体故事。”[8]可见,传说需要依托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地方风物等历史性事物,并以与此相关的历史作为传说的背景和舞台。
一般来说,传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万建中将传说的广义和狭义分别解释为:“广义的民间传说,是把一切以口头形式表达的散文体作品都包括在内,凡是民间口头上传传说说的东西,都可以列入。从民间文艺学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总和……狭义的传说,则是把传说与神话、故事加以区分。凡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认定为传说。”[9]关于狭义的传说,程蔷也说道:“凡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算是传说。”[10]高丙中也指出:“传说是民间的口述历史,是民众以语言为媒介对历史和现存事物进行筛选而形成的有意义的文本,它们通常是民众对大家所关心的人物、事件和当地事物的来龙去脉的叙述,因而是一种追溯历史、解释源流的知识。”[11]本书所述的传说也是如上所说的“狭义的传说”。
传说虽然具有历史性,离不开历史,然而并不是历史本身。就是说“那些有关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一般都并非真有其事,而是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创作”[12]。
除了历史性以外,传说还具有几个特点。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指出:“传说的要点,在于有人相信。”“传说就是为了信奉而存在,并由历代的信徒保存传诵到了今天。”可见,有人相信,传说才存在,并且传说给人感觉是真人真事的那种可信性。此外,他还提出:“传说,有其中心点……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13]这个“传说中心论”对我们研究传说的基本结构及其性质起着极大的作用[14]。对于传说的其他特点(传奇性、解释性及黏附性),黄景春归纳先人研究而说道:“民间传说有真实可信的一面,也有人物超常、情节离奇的不太可信的另一面。民间传说具有传奇性,是它作为一种虚构故事的特性所决定的。传说的传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物的夸张描绘,二是故事内容的超人间性。”“有相当多的民间传说是对现存客观事物和文化制度的解释,说明这个事物的由来和得名,介绍这项制度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民间传说的黏附性,表现为传说对地方事物和著名人物的依附。依附于当地的山水、古迹、特产和习俗,让人感到传说生动形象、真切可信;依附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人物,使传说内涵丰富、影响扩大,也更加便于人们记忆和讲述。”[15]
以上所述的是关于传说的基本特点。除此之外,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还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及变异性等民俗事象的基本特征。本书所述的传说与如上所述的传说界定与特性基本相同。本书主要关注太湖流域的春申君人物传说。关于传说与特定地区之间的关系,万建中指出:“传说是一种区域内的集体知识,这种知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背景或者地方性知识流传在特定区域内的民众中间。”[16]可见,传说是在特定区域内流传的“地方性知识”。高丙中也谈道:“传说在流行范围内说起来很真实,很亲切,既是因为传说是关于专名(特定的人、事物)的叙事,也是因为传说是地方知识。”[17]可以说,传说流传到特定区域时,以特定的人物、事件以及事物流传下来,并且,正是依托这些专名的叙事,传说才具有了可信性和真实性。这些有关传说与特定地区的论述,对在本书里进行探讨春申君传说在太湖流域的流传是极为重要的理论框架。
再者,毕旭玲主要关注传说的地域认同功能,对传说与特定地域之关系进一步分析。她指出:“传说是特定的聚落空间内部的共同记忆,这里的特定空间也可以指向特定的地域空间。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内的个体也拥有共同的关于此地域的记忆,这些绵延流长的共同记忆构成了地域的历史,而传说就是记录地域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特定地域的民众共有某些特定的传说,这是司空见惯的,由此构成了传说的地域认同。”可见,传说在特定空间流传时,依靠在特定地域的人们的共同记忆(或集体记忆)传承,也可以说,传说是由人们对特定地域的认同与记忆形成的。她还说:“传说的地域认同有助于增强地域内民众的凝聚力。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传说的地域认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促生了近些年各地争抢传说人物遗迹归属地的现象。”[18]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使得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不断地唤醒凝聚力(也可以说地方认同)。换而言之,传说是在与特定地区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上产生与传承的。
另外,姜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中,通过分析诸葛亮南征传说的“传说圈”、诸葛亮南征传说与族群关系,以及对诸葛亮的民间信仰等方面,探讨了云南的诸葛亮南征传说。[19]张晨霞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中,主要关注晋南地域的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阐明了晋南帝尧传说的圣地建构过程。[20]这两篇学位论文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也对本书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所论述的传说是由春申君(历史人物)、太湖流域(特定空间)传承者(太湖居民)及其对春申君的认同与集体记忆构建的。因此,本书依据上述先人研究,进行探讨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再者,对春申君传说的传承形式,除了口头叙事以外,还有相关遗迹(风物)和对春申君的信仰(民俗行为)。关于民俗事象的传承形式,田兆元在《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一文中指出:“神话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21]在这里,他强调在神话的传承形式中,除了口头与文本等语言、物象之外,还包括民俗仪式。民间口头叙事在传承过程中,他所提出的三种表述是至关重要的传承途径。也可以说,这三种表述是民间口头叙事传承的共通之处。本书所讨论的春申君传说,也属于民间口头叙事。因此,在探讨太湖流域的春申君传说的传承过程时,也采用了这三种表述,即探讨春申君传说的语言表述(口头与书面)、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发展过程。
(二)治水空间
本书主要讨论春申君传说在太湖流域的传承与传播相关问题。太湖流域是由太湖及其水系形成的自然空间。太湖流域的民众在这个自然空间上构建了人文空间。在地理环境上,太湖流域属于江南地区,也是它的核心地带。根据文献记载,江南地区在宋代发展成为经济中心。著名经济史学者李伯重也指出:“就明清时代而言,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江南地区,其合理范围应是今苏南浙北,即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仓州……上述八府一州在地理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此八府一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同属一个水系——太湖水系。”[22]《吴郡志》又载:“苏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苏杭。”[23]可见,太湖流域既是历代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太湖流域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太湖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伴随着丰富水资源与能利用水资源的水利技术才能发展下去。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能给人们带来恩惠,又可能带来灾害。太湖流域历代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例如:
1.洪水
七月大风,太湖溢,漂没田庐无算,充浦沉于湖。(元)大德十年(1306)
七月大风雨,太湖溢,漂没民居,死者甚众。(明)天顺五年(1461)
春夏连雨,大水,高淳坝决,五堰之水下注,太湖横溢,六郡皆灾。(明)嘉靖四十年(1561)[24]
2.干旱
夏大旱,太湖水退数里,内见邱墓街道;秋无稼,民饥。(宋)熙宁八年(1075)
夏,大旱,太湖涸,民饥。(明)万历十七年(1589)[25]
由此可见,洪水与干旱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历代在太湖流域进行了不少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因所在。在《太湖水利史稿》中记载:“太湖流域治水,六朝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治水传说,则有4000余年之久。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人们饱尝了水旱灾害的苦难,从而逐步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总结出除害水利的各种办法,促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26]太湖流域的民众历代遭遇了不少水灾,从而意识到治水的重要性。于是,治水的意义凸显,太湖流域在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上又形成了水利空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湖流域的人们世世代代着手治水工程,同时也流传了大禹、吴太伯、范蠡及伍子胥等太湖流域治水传说。在太湖居民的眼里,这些治水人物是“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等预防水灾的人物形象,并且这些治水传说依靠这些人物形象代代相传。
总之,本书所提出的“治水空间”是在太湖及其水系所构成的自然空间的基础上,因太湖居民及其生活而构建的人文空间、与在当地人当中共享的治水文化以及传承治水人物传说的传承空间建构的空间。
本书主要讨论春申君传说在作为“治水空间”的太湖流域的传承与传播,具体而言,从太湖治水传说谱系、地方认同等维度,阐明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的传承动力、传承机制,以及这个传说与“治水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