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英烈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5章 后继有人之西域危急(2)

8

深夜的佛塔地宫里,西域校尉梁慬,摸到了前任西域都护班超留下的铜哨。

当他吹响这枚沾满沙砾的乐器时,守夜的僧人突然惊恐地跪倒在地——哨声与三十三年前,班超平定姑墨叛乱时,发出的信号完全一致。

更诡异的是,地宫壁画上的飞天突然转动眼珠,她手中的阮咸琵琶奏出了从未听过的曲调。

龟兹王白霸,同意汉军入城那日,龟兹的市集,就发生了诸多怪事。

所有摊贩,都反常地把货物摆在离官道十步远的地方,葡萄干摊主,居然刻意将最甜的果串藏在最底层。

梁慬的副将司马班勇,在西域长大,一向熟知西域诸国风土人情,见状,倜然警觉,急忙准备向主将西域校尉梁慬示警。

副将司马班勇,下令道:“来人啊,将这一只蹭到军械车的骆驼赶走!”

就在班勇狐疑之时,商户首领艾菲特,突然上前,用疏勒语对班勇低声说道:

“司马大人可知,其中的诡异之处。大人的战马饮水处,埋着毒草?”

司马班勇大吃一惊,急忙向艾菲特道谢,赶紧派人,通知主将梁慬防备。

9

叛军的围攻,在冬至前夜爆发。

校尉梁慬被一阵凄厉的箜篌声惊醒时,龟兹王宫外的街道已变成流淌着鲜血的河道。

叛军穿着用孔雀羽织就的软甲,手持淬毒的弯刀,但最令他心惊的是那些举着火把的百姓——他们高举的火把上,都插着班超当年,赐予西域贵族的铜制符节。

“校尉大人!温宿叛军的援军到了!”传令兵梁晓的呼喊被箭雨吞没。

梁慬站在龟兹王宫的露台上,望着城下黑压压的叛军,突然想起班超生前说过的话语:

“西域人最怕的不是汉军铁骑,而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的智慧。”

他抓起案头铜镜,将阳光反射向城楼上的烽火台,向将士们发布信号。冲天而起的狼烟中,隐藏着用汉军将士,密语编写的行动信号。

10

决战那日,汉军主将梁慬,故意放任叛军,攻破东门。当他们涌入王宫库房时,成排的葡萄酒桶突然炸裂,滚烫的液体混合着火药,在巷道里燃烧起来。

梁慬站在西廊的阴影里,看着叛军首领被自己释放的匈奴奴隶一刀刺穿喉咙——这正是白霸用三颗和田玉璧从匈奴手里换来的死士。

战争持续了数月,联军兵败退走,校尉梁慬乘胜追击,共斩杀一万余人,生擒数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

于是,龟兹国局势才暂时安定下来。

11

校尉梁慬、司马班勇等人,虽然暂时保住了龟兹国,守住了西域都护驻守的龟兹国城池。

但西域诸国,大多反叛汉朝廷,通往中原的道路已被堵塞,朝廷的命令、文件无法传递。

校尉梁慬闻讯,十分担忧,遂对司马班勇等僚属说道:

“诸君,如今道路断绝,西域局势危急。本校尉听说,朝廷文武大臣,众说纷纭,认为西域阻碍重重,而距离遥远,又屡次反叛朝廷,准备撤销西域都护。

如此的话,则西域诸国不保不说,我等还可能被困在西域,葬身异国他乡。请问诸君,有什么可以指教本校尉的。”

司马班勇等僚属建议说道:

“校尉大人言之有理。还是派人回朝,去说服朝廷君臣,不要放弃西域为上。”

校尉梁慬赞同道:

“诸君所言极是!坐以待毙,绝非良策。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作为一个忠诚烈士,都应尽到自己的努力才是。

司马大人,你对西域的形势,十分熟悉,麻烦你立即进京,去向陛下禀报。”

司马班勇得令,率领部属而去。

12

当初,西汉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目的是为了实现汉朝廷夹击匈奴,斩掉匈奴右臂的远大计划。

如今,到了东汉时期,形势有了巨大变化。

经历奉车都尉窦固、车骑将军窦宪等几代汉军将领的沉痛打击,匈奴汗国发生分裂,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汗国归顺汉朝廷,北匈奴汗国已经彻底衰弱,对汉朝廷的威胁大大减轻。

对汉朝廷鼠目寸光,目无远见的文武大臣来说,西域诸国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不太重要了。

公卿议论的人,大多认为西域阻隔太远,又反反复复,多次背叛汉朝廷,吏士屯田,耗费没有止境。

既然治理西域诸国的代价实在太大,那么从西域撤军,撤销西域都护,也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

永初元年(107年),朝廷遂下旨道:

“如今天下疲惫,宜休养生息。着罢西域都护设置,遣骑都尉王弘,再次发关中兵,由军司马班勇和其兄京兆尹班雄统领,从敦煌出兵,迎校尉梁慬、西域都护段禧、长史赵博和西域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回来。”

13

不久,朝廷的撤军诏书,抵达了龟兹国它乾城。

校尉梁慬,正在修复被焚毁的佛塔,闻诏,十分不安。他心里怅恨不已,无可奈何地将班超的铜哨,埋在塔基下,又用朱砂在墙壁上写下:

“此去龟兹非我意,但求先贤知我心。”

夕阳将校尉梁慬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残破的壁画上,与三十三年前班超驻守龟兹国它乾城时的影子完美重合。如今,物是人非,先贤的伟业却毁于一旦,令人叹息。

永初二年(108年)春,校尉梁慬,统领汉朝廷驻屯军大军,还至敦煌,告别了汉朝廷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西域。

汉朝廷君臣,永远也不会想到,这次西域撤军,居然撤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导致了羌乱的发生。

而这次西方羌乱的发生,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成为了东汉朝廷由盛转弱的一个转折点。

14

汉朝廷罢免了西域都护,撤军回国以后,有十多年时间,西域诸国都没有汉朝廷的官吏,进行管理安抚。

西域诸国以及汉朝廷边塞的局势突变。

北匈奴汗国等蛮族势力,于是乘虚而入,卷土重来。西域诸国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你争我斗的混乱之境。

15

起初,永初元年(107年)之时,西域诸国反叛西域都护任尚,龟兹国它乾城形势危急。

汉朝廷于是下旨,对居住在金城郡、陇西郡、汉阳郡诸郡的羌族等蛮族部落,发出征兵令,令羌人组成远征军,前去西域诸国,接应从西域撤军的屯垦军将士回国。

诸部落羌人,一向饱受征发劳役之苦,大都畏惧厌烦朝廷的征发。

于是,流传了谣言,说是汉人将士不愿意驻守西域诸国,他们羌人,是代替汉人将士,前去驻守西域的。

流言纷纷,越传越广。沿边各郡的羌人,就很不满意了,于是纷纷叛逃,逃避征发。

而朝廷官吏,为了阻止羌人们的逃亡,于是派兵,对羌人们的居所,施行暴掠,大肆烧杀抢掠。

汉朝廷官员将领的暴行,更加激怒了羌人。各部落羌人,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爆发了整个羌部落的逃离与叛乱。

先零羌的分支,滇零羌(滇零,首领人名)与钟羌等各部落,趁机大肆抢掠,报复汉朝廷官吏百姓。

战乱频繁,内地向边疆支援的粮道,也被反叛的羌部落叛军切断。

汉朝廷边塞诸郡,物价飞涨,饿殍满地,边境百姓无法生存,只好拖儿带母,四散逃窜。

见羌乱发生,边塞局势难以收拾,朝廷便下旨,命令将边疆郡县的官吏百姓,迁至内地安置,着令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等官员将领,率军五万伐羌。

结果,形势不利,汉朝廷讨伐军遭到惨败,反叛羌军的势力,更加强大。

永初二年(108年),羌人反叛首领滇零,在北地郡立国,自称大羌天子。

滇零下旨,招集武都郡参狼羌,和在上郡、西河郡的杂羌等部落,切断陇西道路,进攻长安三辅(今陕西),并南下进入益州等地,大肆烧杀抢掠。

羌乱四起,叛军实力强大,杀死汉中郡太守董炳等官吏百姓士大夫,危害甚大。

朝廷四方烽烟不断,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难以兼顾四方,遂打算放弃凉州等边塞州郡,集中力量,对付北边反叛的羌人反叛首领滇零。

于是,朝廷下旨,召集公卿商议对付羌人的谋略。大将军邓骘率先出班,建议说道:

“陛下:

臣建议,放弃凉州等边塞州郡,保守战略要地。这就好比一件衣服坏了,用坏的一件去补另一件,最终还可以有一件是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做,将是两无所保,两件衣服都是坏的。”

众公卿畏惧大将军邓骘的威权,不敢仗义执言,都附和大将军邓骘的意见道:

“大将军所言极是!应该放弃凉州等边塞州郡,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叛贼。”

16

郎中虞诩,深谋远虑,卓有见识。听闻大将军邓骘的意见后,虞诩不以为然,深为不安,于是对太尉张禹等有识之士说道:

“太尉大人,据说朝廷公卿商议,决定放弃凉州等地,保守要津。

在属下看来,这很不合适。凉州等边塞州郡丢了,那长安三辅就算朝廷边塞了。

那长安三辅,祖宗的园陵坟墓(西汉首都长安),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

凉州习兵练勇,超过它州。如今凉州的官吏百姓士大夫,自发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自己的凉州家园,毫无反顾之心,因为人心心向汉室,凉州是大汉朝廷的啊!

如果放弃凉州,一定会发生巨大变故。假使凉州英雄豪杰不满朝廷无端抛弃他们,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则汉朝廷危也。属下以为,万万不可!”

太尉张禹赞同郎中虞诩的意见说道:

“郎中大人所言极是,我没有想到这点。如果不是你的建议,几乎坏了国家大事。

请问郎中大人,你有什么好计策,救民于水火,解救国家危难呢?”

虞诩回答太尉张禹道:

“太尉大人:

现在凉州骚动,人心不安,我担心凉州突然发生紧急事变,酿成大祸,必须紧急处置才是。

属下建议朝廷,立即下令,对凉州各官员子弟,都授予散官,没有他们到京城任职。

这样做,表面上是奖励他们守土有功的功勋,实际上是把凉州各官员子弟作为人质,防止凉州各官员与叛贼勾结,趁机作乱,危害国家大计。”

太尉张禹,很赞同郎中虞诩的意见,欣喜道:

“大人言之有理。多谢大人指教。我立即禀告陛下,加紧实施。”

太尉张禹不敢耽搁,立即上书皇帝和邓太后。

邓太后非常赞赏,于是下令,征召凉州、益州等两州的英雄豪杰,为掾属(地方官任命的官吏),授任官员子弟为郎官,到朝廷任职。

17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朝廷下旨,任命任尚,再次担任中郎将,驻防长安三辅地区,防范羌人等蛮族军队的入侵。

郎中虞诩于是前去拜访中郎将任尚,向任尚建议道:

“中郎将大人,如今羌人全都是骑兵,行动十分迅速。我们的军队大多是步卒,势必追不上叛军。所以,尽管朝廷集结兵力二十多万,旷日持久,但却一直没有战功,无法消灭叛贼。

在下建议,大人不如向朝廷建议,让各郡郡兵复员,命郡兵们每人捐助几千钱,二十人合买一匹战马,组成一支一万人的精锐骑兵部队。

这样,我们便可用一万精锐骑兵部队,迅速出击,去尾追截击,驱逐数千敌寇。

到了最后,羌人首尾不能相顾,自然就会走投无路,穷途末路,或败亡,或归降。

这样做,既方便官吏百姓和戍边士卒,也有利于战事的顺利开展,大功便可告捷,中郎将大人也会流芳百世,名留青史。”

这一次,中郎将任尚没有固执己见。任尚将虞诩的意见,迅速上书朝廷,朝廷欣赏,采纳了建议。

中郎将任尚得令,于是派精锐的轻骑兵,讨伐羌人叛军,汉军在丁奚城,击败了羌人首领杜季贡。

其时,汉朝廷边塞州郡的羌人和下层汉人,本来就相互联姻,羌人对血统也并不太看重,他们只钦佩有勇有谋的首领,即使是汉人也行。

所以,羌人的反叛队伍中,实际上也有大量的不满汉朝廷苛政的汉人。

杜季贡,这一个非常不满汉朝廷的苛政的汉人,所以最终被羌人拥戴,成为了羌人首领,叛军统帅。

18

不久,太尉张禹,中郎将任尚上书,向邓太后举荐虞诩道:

“陛下,郎中虞诩,有将帅的韬略,臣等听从建议,得以建功,不可让贤良士大夫屈居于下层,埋没了盖世才华。”

邓太后下旨,召见虞诩,一席交谈之后,十分欣赏,于是下旨,提升郎中虞诩,担任武都郡太守。

19

杜季贡等叛军将领,听闻了虞诩的神机妙算,十分忌惮。听到虞诩即将上任武都郡太守的消息以后,杜季贡等叛军将领,于是派遣数千羌军将士,在陈仓(今宝鸡)一带,拦截虞诩,阻止虞诩前去武都郡上任。

虞诩得知叛军消息后,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他让部属官兵,每人各作两个灶,以后每日,再增加一倍。

羌人以为虞诩有增兵,不敢靠近虞诩。虞诩终于得以顺利到达武都郡郡府上任。

那时候,武都郡所属各县所辖兵员,不足三千人,而围困武都郡郡府的反叛羌军将士,有一万多人。见敌人兵强马壮,人多势众,守城官员将领都十分畏惧。

武都郡太守虞诩不惧反喜,鼓励部属官员将领道:

“诸君,盗贼看似兵力强大,气势汹汹,其实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本太守当用计,打破盗贼封锁。

传本太守将令,盗贼攻城之时,守城将士,不许使用强弩,只许使用小弩,攻击叛贼。”

部属官员将领,对虞诩的军令十分不解,但畏惧虞诩军令,只得执行。

叛军一番攻击之后,发现汉军将士使用小弩,抵抗很弱,羌人首领杜季贡大喜道:

“虞诩这个汉贼,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汉军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我们。来人啊,传本帅军令,立即集中兵力,猛烈进攻城池,擒杀虞诩,任由你们屠城,在城里烧杀抢掠。”

20

见叛军中计,虞诩大喜,命令部属官员将领道:

“诸君,传本太守军令,不要各自为战,每二十只强弩,集中射杀一个敌人,挫败攻城盗贼锐气。”

守城汉军将士遵令,集中火力,攻击敌人。二十只强弩齐发,没有射不死的敌人。

羌军损失惨重,死伤累累,大为震恐,只得放弃进攻,纷纷退下城池。

见敌人士气低落,纷纷溃退,虞诩紧急下令道:“来人啊,传本太守军令,乘胜出城,痛击盗贼。”

汉军以一当十,奋勇争先,与敌人奋战,杀伤众多敌人,敌人纷纷走避。

次日,虞诩下令,集合全城军队,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将士改换自己的服装,在各个城门,往返多次,威慑敌人。

羌人将领摸不清城中汉军的底细,不知武都郡城中究竟有多少汉军,更加惊恐不安,萌生了退意。

21

其时,虞诩已经摸清了叛军的虚实,于是召集官员将领商议道:

“诸君,盗贼胆怯,不久就将要撤走。传本太守军令,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趁机擒杀盗贼。”

官员将领依计而行。

午夜时分,羌军果然大举奔逃。汉军乘机突袭,伏兵四起,大败羌军。

汉军擒杀俘虏极多,羌军从此溃败离散,不敢再聚。羌乱暂时告一段落。

22

然而,人祸未平,又出天灾。

那些年,旱灾水灾蝗灾不断,粮食欠收,汉朝廷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饿殍满地,易子相食。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无双降。

那时,南匈奴汗国和乌桓部落等北方蛮族,一向受到汉朝廷的厚待和赏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到汉朝廷遭受羌人之祸,无暇四顾,南匈奴汗国和乌桓等北方蛮族部落,也萌生了反心,趁机反叛了汉朝廷,并趁火打劫,侵扰汉朝廷沿边各郡。

汉朝廷君臣大怒,于是命令中郎将梁慬,担任讨伐军统帅,率八千多将士奔驰前线,前去救援遭受匈奴等蛮族侵袭的沿边各郡。

中郎将梁慬,率军与南匈奴汗国左将军、乌桓部落等叛军首领交战,击败叛军,并杀死他们的主帅,杀死三千多人。

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不甘心失败,又亲自率七八千骑兵迎战汉军,包围梁慬的大营。

梁慬披甲奔驰出击,所向披靡,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不敌汉军的猛烈攻击。

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于是引兵,回到根据地虎泽。

梁慬乘胜追击,率骑兵一万六千人,攻打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据守的虎泽。

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终于恐惧害怕,请求投降。

梁慬于是大摆兵阵,接受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的投降。南匈奴单于栾提厨余,脱帽光脚,当面受缚叩头,再次屈服。

经过汉朝廷将士十二年的艰苦征战,因救援西域屯垦军而引发的羌乱,才终于得以稍稍平息。

23

那时,羌人部落,乌桓部落等北方蛮族,甚至南匈奴汗国,在组织结构和武器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东汉军队

连匈奴汗国军队都远远不如的羌人部落,乌桓部落等北方蛮族,掀起的叛乱,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经历这十二年的羌人之乱,也让东汉朝廷,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经济凋敝不说,就是人口,也锐减了一千万有余。

这次因汉朝廷撤军西域的决策,而引发的羌人等蛮族部落反叛汉朝廷的连锁反应,遂成为了东汉朝廷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