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培贵《彩色人生》
一
一次,大约是在北京吧,一位贵州朋友对我说:“重庆年轻的诗人中间,除了傅天琳和李钢,你应该注意一下培贵。”其实,这是一个迟到的建议,至少迟到了五六年吧,因为我跟踪培贵诗的脚步已经好几年了。
培贵和我是相识的,但见面机会不多,鸿雁往返却是常事。他喜欢将刚发表的新作寄给我,让我分享他的快乐,也听到他的足音。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沉静,内向,执着。写诗的人并不都是诗人,对那种将写诗当作寻求个人某种利益的手段的人,我避之唯恐不远,培贵却不是这样的人。他爱诗,静静地爱,将这种爱蕴藏于心内,执着地探求着,苦恼着,喜悦着,创造着……
我在搞诗歌评论时,总是比较看重诗人的人格,这也许是一种执拗和偏见。我总认为,和其他文学样式不同,诗和作者之间的界限实在是很模糊的。诗是诗人人格的外化,或者,诗是世界的人格化。高层次的人格是高层次诗格的前提。
因此,我对培贵抱有希望。
二
贵州诗友特别关心培贵有其特殊原因。培贵的专业是法律。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贵州,而他的诗之路正是从那里起步的。
一九八一年对于培贵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他发表的《土地的报告》开始引起注意,这时的他已在重庆市歌舞团任创作员。他最大的欣喜是“感觉到在中西之间,在古典写实、浪漫抒情和现代抽象、象征之间,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创作路子”。这个“路子”的中心一环是“把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生活、时代潮流联系在一起”。[1]
培贵在其后几年作过各种各样的创新尝试,这些努力都是沿着同一“路子”的。他写出了不少佳篇。《卖煤者及其后裔》《说书人说书》《英雄的诗和我的歌》《深巷的回想》《童年纪事》都证实了他的“路子”是康庄大道。我不知道培贵的诗属于第几次浪潮,我只觉得他的佳篇像海边朴实的岩石,沉静地看着那些很快卷起而又迅速消失的喧闹的浪花。
三
诗人的桂冠不能单靠勤奋获得。没有诗人气质,就是一天写二十四小时恐怕也成不了气候,这实在是毫无办法的事。
翻开《彩色人生》,读者想必不难发现,这本诗集的作者的确富有诗人气质。他在用诗的耳朵倾听,他在用诗的眼睛观看,他在用一颗敏感的诗心感应。于是,在他的笔下,世界变得陌生,变得色彩缤纷:
来了收荒货老汉的吆喝
把深巷喊得又细又长
——《深巷的回想》
被高楼和高楼挤瘦的小街
——《小街》
店堂的那厢,水
在壶中嘤嘤地哭了
历史泡在今日的杯中
惊堂木下,现代从古代中惊醒
茶,苦涩且冷
——《说书人说书》
唯有相传的手镯不老
在腕上晃动着少女时的美丽
——《蚕妇》
这是诗的深巷,诗的小街,诗的茶水,诗的蚕妇。
整本诗集还显示了诗人的文体自觉性。诗的语言的“意义”在这里已经向后退去,它的“意味”则向前走出。或者说,在培贵的不少作品中,语言的指称作用已经淡化,它只具有很弱的语义性,而语言的表意作用大大强化,它具有强烈的体验性。意指错位,于是一些佳篇不离语言,不在语言,诗味浓郁。培贵尤其擅长运用虚实对应去获取最大的美感效应。
文体自觉性既是诗集的明显长处,又见出诗集的明显短处——诗人有时用力过度了。用典太多,使诗人在有些作品中举轻若重;人工雕琢,使诗人之情在有些作品中被淹没了,才胜于情可不是令人舒心的事儿。
四
诗集第一辑《人的雕像》是篇幅最大的一辑。其实,《蓝火焰黑火焰》《热土》也都是人的雕像。可以说,诗集《彩色人生》的题材特色正在于此。
大体说来,抒情诗有两类。一类是以诗人感受本身为题材的,一类是以外部世界为题材的。在后一类抒情诗中,诗人要对外部世界进行感情概括。审美态度是一种表现态度,纯然地描绘或叙述外部世界是没有诗的。
培贵正是以诗的方式去写人物的。他比一般抒情诗人更多地运用了描绘与叙述,但所有这些描绘与叙述都听从抒情的调遣。于是,这些对平凡人、普通人的礼赞就发出了诗的奇妙乐音。
小街的男女老幼
小街的石板、路灯和炊烟
都认识他,都说——
如果扁担站起来
那就是他
如果扁担倒下去
那他就是扁担……
扁担在这里诗化了,凝聚了对卖煤者外形的描绘与对卖煤者一生的叙说。这可不是调色板和颜料可以涂出的人物肖像了,诗的韵味留给人诗的美感与遐思。
题材选择诗人。培贵的气质是适合在人物诗领域再作开拓的。我相信新的成功在等待。要取得新进展,我以为诗人还可以摆脱一些拘谨。人物诗的典型化主要似乎不是入诗人物的典型化,而是诗人感情的典型化,以人物为题材的诗与同题材的非诗作品的区别也许正在于此。诗人感情、领悟、感应的典型化,以人物为题材的诗与同题材的非诗作品的区别也许正在于此。诗人感情、领悟、感应的新颖、起伏兴许可以给人物诗带来更多灵气与活气吧?另外,我以为诗人还可以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去寻找更加多样的普通人形象。可以写“扁形人物”(flat character),也可以写“圆形人物”(round character)。人物的心理结构的繁复兴许可以从本质意义上丰富培贵诗笔下的人物画廊吧?
五
有如培贵的人生闪耀着诗的色彩一样,培贵的诗闪耀着人生的色彩,我认为这是培贵的诗最宝贵的地方。大诗人正是出现在人生与诗的交叉点上。
现在,培贵的第一本诗集即将问世,我的欣喜是难以表述的。我只想说,我已经在遥想他的第二本、第三本诗集了。培贵是学法律的,我期望他的诗能准确地、新颖地、优美地不断给时代以“诗意的裁判”。[2]
是为序。
1986年12月2日于西南师范大学新诗所
(培贵:《彩色人生》,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 培贵:《诗——我的追求》,《星星》1983年第7期。
[2] 恩格斯:《致劳尔·拉法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