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象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本书以方象瑛文集所存诗歌、散文为基本研究对象,从第一手材料爬梳入手,力求具体而深入地厘清方象瑛的家世、家风、生平、交游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论述诗文作品的内涵、艺术特征以及在清初文坛的地位。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呈现方象瑛个体真实而丰满的形象,展现出清初文人作家群体的生存状态、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等,为清初文学研究的拓展贡献绵力。

2.研究方法

“知人论世”法。所谓知人,指要充分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创作意图等;所谓论世,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等。韦勒克《文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15]欲将方象瑛的文学作品研究透彻,就要充分了解其人、其家族、其出身环境等,并熟悉清初社会、经济、政治、文坛发展等。只有如此,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

文本细读法。“细读法”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学派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即对文学作品作全方面、立体式的解剖,要求研究者细致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发现词句之间微妙的联系,包括词语的组织和搭配、意象的选择,等等。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中说:“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更为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16]方象瑛的诗文营造出了一个心灵世界,我们要走进这既精彩而又陌生的心灵世界,就需要对其诗文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认识方象瑛诗文作品产生的过程与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

诗史互证法。在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重视在考证方面下功夫。以考究原始文献为基础,史论融通为主,将历史描述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力求阐明方象瑛家世生平,考述其著述情况和交游状况,深入分析方象瑛的诗文,对其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作尽可能深入的解读。

3.创新之处

其一,就方象瑛研究本身而言,本书是第一次有关方象瑛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对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文学创作的内涵和艺术特色等都作出了具体阐述。其二,在具体研究方面,详细系统地论及其诗文,将方象瑛置于清初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客观环境中,注意选择方象瑛每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重点评析;同时兼顾每一时期的创作概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纵向和横向对清初文坛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1]章培恒:《〈陈维崧年谱〉序》,载陆勇强《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洪若皋(生卒年不详),字虞邻,浙江临海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有《南沙文集》八卷。丁澎(生卒年不详),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礼部郎中。与陆圻、柴绍炳、毛先舒、沈谦、孙治、张丹、吴百朋、陈廷会、虞黄昊齐名,称“西泠十子”。著有《扶荔堂诗集选》《扶荔词》等传世。其他几人,后文有介绍,此处不赘述。

[3]徐汾:《〈四游诗〉序》,《健松斋集》卷二十二《四游诗》卷首,第352页。

[4]徐汾:《〈四游诗〉序》,《健松斋集》卷二十二《四游诗》卷首,第353页。

[5]张希良:《〈锦官集〉序》,《健松斋集》卷二十《锦官集》卷首,第324页。

[6]《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7]《文史哲》2012年第1期。

[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0]《明清文学与文献》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1]《文献》1983年第4期;《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12]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15]韦勒克:《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8页。

[16]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