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激烈变动的时代氛围里,吴芳吉先后实现了两次“回转”:一是向理学的回转,在心性层面完成了对时代的超越;二是向古典诗歌的回转,在语言层面再次融入传统。本书以吴芳吉的两次回转为背景,探讨了儒学和旧体诗作为文化记忆对其精神主体建构的独特影响与作用,应以此审视和反思中国新诗与文化传统、古典诗学、外国诗歌的复杂关系。
在整体的写作思路上,本书以吴芳吉儒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互动为研究中心,考察了儒学近代形态——“理学”的历史表现与时代遭遇,通过对“白屋诗”这一新诗体的系统分析,揭橥儒学观念对个体文学心理程序的建构以及儒学价值观对现代诗学思想的介入。同时,笔者也注重扩大研究的文化视野,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探讨儒学影响下的诗歌创作的意义及其在新诗发展史中的价值和地位。具体到吴芳吉诗学的个案研究,则是聚焦于明辨吴芳吉诗学观念,对吴芳吉的诗歌实验和创作转向进行细致分析,彰显吴芳吉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拓宽吴芳吉研究的历史视野,在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的脉络中探寻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心灵世界以及其对“现代性”冲击的反应。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文化学理论为框架分析儒学诗学的发生机制;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多角度描写和呈现以吴芳吉诗歌为个案的儒家诗学的特质,以此为基础,探讨儒学与诗学、传统与现代的深层次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