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二

《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一书是我的学生耿希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学术力作,为教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奉献了饕餮美飧。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承载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和使命,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事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语文教材作为国家统一编撰出版的母语知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构建民族记忆的重责。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由国家层面统一编写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这确立了统编语文教材在教化育人功能上的制度性地位。语文教材国家形象是客体国家在语文教材中进行的符号性转化,是一国应然样态的写照,反映了一国对自身身份的定位。因此,研究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回应了党和国家教材建设的重大之需。国家形象建设研究不仅在国际关系、政治学、传播学等传统领域受到重视,而且扩展到教育领域,甚至延伸至教材领域,这对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发展,对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就教材国家形象建设领域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概念不清、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基础理论薄弱以及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研究范式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在教材国家形象客体性表征与主体性建构方面,尚缺少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有关于教材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基于国家形象主题的内容性研究,对于特定学科属性的国家形象建设问题,也只是在文本层面进行国家形象构成维度的类别化分析,针对语文教材国家形象、道德与法治教材国家形象、历史教材国家形象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教材国家形象研究,未呈现出学科特异性特征,相反却呈现出较同一化的特点,致使现有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研究过于聚焦国家形象主题本身,缺少了对教材国家形象形成的决定性要素、前提条件等的考察,使得研究流于表面,未能直击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本质。可见,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已经影响了教材国家形象建设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重塑以及国家认同教育推进的诉求形成了极大反差,把握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本质,探究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学科属性特征,已成为现阶段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任务。

耿希博士在《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一书中系统梳理了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的学理脉络并进行了问题探究。一是本书从教材国家形象、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等基本概念入手,理清了什么是教材国家形象、什么是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并将这些概念置于教育教学视阈加以阐释,澄清了以往关于国家形象基本概念的分歧,明确了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本书总结了国内外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无论是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思想,还是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的阐述,都为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学科教材国家形象体系建设提供根基;三是本书从客体化的“表征”视角切入语文教材国家形象,将社会性表征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最终回归到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呈现了教材国家形象客体性表达到主体性建构的关键环节,丰富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方法论;四是系统探讨了语文教材国家形象的基本表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回应了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国家形象建设领域的时代诉求。概言之,本书作为落实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成果,必将为教材落实国家事权研究奠定基础。

总之,耿希作为东北师大教育学部的莘莘学子,不负芳华,不辜负母校的辛勤培养,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也将自己韶华四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付出凝聚成厚重的学术专著,为国家教材领域添砖加瓦,贡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最后诚挚祝愿我的学生耿希像鲲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搏击未来的学术长空。殷殷期待,聊表为序。

2022年6月写于东师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