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现代文学面临的文化语境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处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这种现代性并不完全与西方的现代性一致。由于文化传统与时代政治思潮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现代性,从时间轴看是单向度的,也就是在文化层面建立以进步为指向的线性发展图景,未来肯定优于现在;从参照对象看,建立了以西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典范的坐标,而未对西方文明加以怀疑与批判[2]。现代性观念中的进步理性主义,也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天演论》等一系列西学著作的广泛传播,在知识分子内心烧了一把火。“《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 ‘天演’、 ‘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 ‘口头禅’。”[3]这些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著,向封闭迟缓的中国人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物进化图景,并指认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而人及人性都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文学,就是这种人性的表现,这是先进知识分子第一次把建立在生物进化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观念引入中国文学范畴,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产生影响。回望历史,在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传统中,科学与文化、文学是否有过联结或互动呢?这种联动是否延续到现代中国呢?在“五四”时期是否实现了创造性转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