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问题提出
做人要有修养,为官要讲官德。对为官从政者来说,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便是官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官德隆,国必昌;官德毁,国必亡。“德惟治,否德乱。”(《尚书·太甲》)“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桓公二年》)“官德”的好坏关乎政权安危、国家治乱,官员的道德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与风向标,“官德”影响民风。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衰,则民风降。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官员的道德像风,老百姓的道德像草,风吹到草上,草便会顺风而倒。
一 清廉是官德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中,历来对为官从政者就有公、仁、慎、廉、勤、忠、孝、信、节、谦等诸多道德要求。《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必然会灭亡。当然,在众多政治伦理道德的德目中,“廉”德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为官从政者能否做到政治上清正廉明,至关重要。其一,廉乃为政之根本。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元代学者揭傒斯认为:“廉非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揭傒斯全集》卷三)其二,廉乃立人之大节。汉儒董仲舒说:“有廉耻者,不生于大辱。”(《春秋繁露·竹林》)唐代的武则天认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臣规·廉洁》)宋代学者真德秀说:“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西山政训》)可见,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必须具备的第一品德。
二 儒家廉德思想内蕴丰富
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等问题上,儒家思想文化中有大量论述。不仅《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等众多儒学经典中蕴含了大量廉德思想,而且以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朱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历代儒家学者,都对廉政问题进行了论述与阐释;不仅《为吏之道》《臣规》《西山政训》《三事忠告》《从政录》等官箴书中有诸多为政清廉的忠告,而且《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古代家训中也有大量清廉规劝。此外,还有山东曲阜孔府内宅照壁上的“戒贪图”、河南内乡县衙“楹联”,以及各种“戒石铭”等诸多清廉为政的实物警诫。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儒家思想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廉德思想资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廉政建设和政德教育的重要“源头活水”。
三 借鉴儒家廉德思想智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先进中国人都曾提出过许多反腐倡廉的思想与举措。他们的积极努力尽管未能从根本上阻断社会上发生贪腐,但毕竟为“风清气正”“四海晏清”的社会局面出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廉洁从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靓丽“名片”。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加之现行体制不够完善,个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致使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行为,贪财、贪权、贪色等现象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强力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一大批贪腐分子、“国之蛀虫”受到严惩。事实上,腐败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的顽疾,是政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以说,腐败在古今中外各种不同制度的社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员的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污浊了社会风气,影响着政权的安危。如何治理腐败?各国的理念与措施各不相同,思想理论界的探讨也是聚讼不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更需引以为戒。从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无疑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明智之举。
四 研究意义
深入挖掘儒家廉德思想的丰富内涵,全面探究儒家廉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廉”既表示为一种较高的道德操守,也是为官从政者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廉德”主要是从伦理学角度强调“廉”的范畴,是与“公”“勤”“慎”等并列的一个具体德目。“廉政”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探讨“廉”的范畴,是廉德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廉德与廉政密切相连:廉德是廉政的道德基础,廉政是廉德的政治表达。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等问题上,儒家思想文化中有系统的论述。本书主要借助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多维视角对中国古代儒家廉德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养成路径与具体践行等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究。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补益以往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史论有余而深度不足、分析允中而广度有限、事例翔实而理论不足等缺憾,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范式。
(二)现实意义
儒家之学是一种修齐治平的学问,强调要“修己”“安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不仅一直在努力地构建着自己的学理体系,而且也积极地融入社会政治之中。儒学与政治的耦合,不仅表现为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成为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还表现在它从未停止对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政治腐败,一直吸引着历代儒家学者的关注,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儒家廉德思想的孕育与阐发,从根本上说虽然是出于维护封建阶级统治之目的,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的担当意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它对历史上不同时代政治的清正廉明、社会风尚的积极向好,以及官吏贪腐的部分抑制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儒家廉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儒家廉德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进步合理的精华,也有唯心保守的成分。儒家廉德思想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与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