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进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泰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基础

一 泰国的民族概况

从历史整体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泰国历史的发展,既包括泰语民族历史的发展,也包括非泰语民族历史的发展。换言之,泰国历史的发展,是泰语民族与非泰语民族二者共同作用与推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孟—高棉语民族在泰族迁徙到今泰国境内之前,就在今泰国版图上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早期国家”,并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宗教文化。段立生教授认为,“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现今泰国的版图内,曾经出现过一些或大或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这些大大小小的邦国,构成泰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泰国史,应该指现今泰国境内包括泰族、孟族、吉蔑族、华族及山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1]因此,在论及泰国的民族状况时,不能不涉及孟族和高棉族等民族群体,尽管现在属于泰国的少数民族,但他们曾在泰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孟—高棉语民族在宗教文化等领域对后来建立古国的泰语民族所产生的影响。“孟—高棉人曾在包括现今泰国大部分的国土的地域上建立了其强大的王国。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孟—高棉人吸收了南亚的民族群体在宗教、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制度等领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对之后泰国的文化发展与国家认同的形成产生了影响。”[2]由此可见,从宗教文化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泰文明”离不开对“孟—高棉文明”的借鉴与吸收;而从民族群体的演化来看,不同民族群体在长期交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共同促进了“泰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从泰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状况来看,大致而言,在现今泰国边界内,古代泰国时期[3]的民族有孟—高棉语族、马来人(即后期形成的马来穆斯林)、中部泰族、北部泰族和南部泰族。此外,还有北部地区的山民和在古代不同时期移民泰国的华人。虽然泰族在现代泰国占绝大多数,但泰国仍有许多少数民族,且其中一些在泰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在泰族于13—14世纪“侵入”现代泰国境内之前就已生活在泰国,如马来人、高棉人、苏伊人、遂人(Soai)、克伦人以及其他群体等。还有一些群体则作为战俘来到泰国。还有一些人出于个人或社会原因自愿进入泰国。[4]古代泰国时期,在泰族来居之前,现今泰国北部、中南部地区为孟—高棉语民族所占据。比如,泰国兰那地区的大量遗址表明,在公元前1万年前后,兰那开始有人居住。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当地史前人类的后裔很可能就是今天均属孟—高棉语民族的“卡”(Kha)、“听”(Thin/Htin)、拉瓦(Lawa)等民族及其支系的祖先。[5]事实上,泰族在现今泰国境内建立政权前后,泰国就处于“多族群共存”的状态之中。比如,泰国北部地区是多族群聚居地,包括泰泐人(Tai Lue)、老潘人(Lao Puan)和克木人(Khamu)在内的族群居住于此。泰北(兰那)[6]的这些族群聚居地的民族群体已被重新安置,兰那历史学家将此称为“收菜入篮、集人进城”(Keb Pak Sai Sa,Keb Kha Sai Muang)。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因18世纪的战争和强制移民而造成的巨大的社会混乱。当地处泰国北部地区的兰那王国从缅甸占领的200多年中获得解放时,城市因此而得以重建。[7]之后,中部泰族逐渐加强并巩固了对兰那的控制。

泰族迁入后,孟—高棉语民族逐渐退居山地。此外,北部清迈西方山中的拉佤人(Lava),南部尖竹汶山麓一带的冲人(Chaung),以及曼谷附近的孟人(Mons),总体来看,都分布于湄南平原的边缘地区。分布于东泰高原四周者,则有东北境地的梭人(So,总数约一万人,全为佛教徒)和卡伦人(Kaleung,围居于色军府附近)。东南部国境山中的吉蔑/高棉人和绥人(Sui)等,聚居地与柬埔寨的同族人相连续。半岛地区的马来族,是比孟—高棉人还早的先住民马来人,往昔曾繁衍于泰国心脏地带的湄南平原,现避居半岛地区,和马来西亚的同族人接壤,亦信仰伊斯兰教,但人数较少。从文化上来看,他们并不亚于平原地区的泰人。此外,泰国还有一些原始民族,如塞芒人(Semang),属尼格利托系语族,今可见于泰国南部边境地区;木舍人(Mosso),属藏缅系语族,今存于泰国北部边境地区,人数更少。[8]“后来居上”的泰族,逐渐成为现今分布于泰国中部、北部以及东北部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群体。同时,这也是“多权力中心”存在的一个时期,即中部泰族、北部泰族与南部马来族都(曾)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或王国。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正是基于泰国的民族群体数量较多这样的事实,我们将泰国称为“多民族国家”。不过,从人口所占比例来看,泰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总共不及泰国全国人口的10%。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人数很少的民族群体中,包含了不少的“民族样品”。该区域的民族移动历史,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该区域位于亚澳两个大陆的中间,是民族移动的十字路口,宛似欧洲的巴尔干半岛。该区域的湄南平原对周边各民族吸引力最大。各种不同的民族,从四面向此心脏地带集中。然而,后浪推前浪,波浪永无息止。最初占据此区者为马来人,到高棉人来后他们则退居边境地带。泰族来后,高棉人又退居边境地带。“有一次的民族移动波浪,就由盆地中心向盆边地方,像波纹似的层层压迫。”入主“中原地带”的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成了该区域的领导势力。不过,后来的民族,莫不大量地和先住民混血,相互同化(融合)。今日泰族之中——指宽泛意义上的包括中部泰族在内的泰国泰语民族,包含了过去所有民族的血液。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区域的泰族,混合的民族也是不同的,具有地方性特点。先住民族,亦多亦少,都有残留。今日该地的种族数目,也说明了泰族包含的成分。[9]

事实上,从泰族在当今这片国土建立素可泰王朝至今已800多年,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生活的人民,除泰国人之外,数百年来,还有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包括现今的新加坡)、印尼、印度和中国等(国家的)民族的众多人民与少数其他东、西洋人民,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语言、风俗和文化相互影响,加以互相通婚、互相融合,所以到了今天,泰族这个民族,虽说是仍以原先泰族人为主体的民族,但上述各个国家的侨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子子孙孙,也都已成为现代泰族组成的一重要部分了,这使泰族更加壮大和充满活力。[10]

大约从11世纪起,原先居住在中国西南部边境地区的傣泰语群体及其支系,开始向南移动。傣语民族的南迁路线有二:一是沿萨尔温江河谷移居现今缅甸的北部、东部,这一支称为“大泰族”;二是沿湄公河谷移居(越南)东京、老挝及泰国北部,则称为“小泰族”。“小泰族”即是今日泰国泰人的远祖。之后,“小泰族”继续向南移动,到13世纪时(1257年,南宋保佑五年),建暹罗国(Sayama)于泰国北部之素可泰,中国史籍将其称为速古台王朝,此为泰族统治斯土之始。一个世纪后,他们继续向南移至湄南平原,驱逐先住民吉蔑族(高棉族)而建立大城王朝(即阿瑜陀耶王朝),都于大城。至18世纪(1767年),大城王朝为侵入之缅军所灭。[11]13世纪末,位于现今泰国北部地区的孟人女王国被泰人的兰那王国消灭。到了14世纪中叶,暹又与罗斛合并,泰族在暹罗的势力逐渐膨胀,原先位于暹罗的孟人国家不复存在。[12]

自此以后,作为被统治群体的孟人不断被处于主导地位的泰人同化,但泰人继承和发展了孟人的文化。迄今为止,只有少部分孟人还保留着他们的血统和文化习俗,但这些作为少数民族的孟人,往往偏居在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南部一隅。

13世纪的东南亚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些大事使得东南亚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孟族的王国和侯国成为泰人“登场”之地,在缅甸和泰国都是这样;蒙古人的直接干预和军事干预的影响;伊斯兰国家的出现(尤其是在印度和印尼)。[13]而在12世纪,高棉在现今泰国境内的势力扩张逐渐结束,但正如我们所见的一样,在之后的文化力方面,高棉文化依然保持了长时间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从政治因素来看,真腊王国最后一位信奉大乘佛教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man Ⅶ,1181—1219年在位),曾大力弘扬大乘佛教。但他死后,真腊的国势和大乘佛教一起趋于式微,而原先在真腊统治下的泰族则取得独立。泰族建立素可泰王朝以后,便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崇奉小乘佛教。[14]到13世纪,泰族、老族政权在今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先后建立,不过,高棉人仍一度在中南半岛的东面统治着占人(1220—1257年)。换言之,从13世纪开始,泰人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开始兴起。因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清莱和素可泰(Sukhōthai)王国得到巩固。在清迈的兰那王国建立之前,孟人建立的哈里奔猜国落入作为泰族领袖的芒莱王之手,尽管孟人在文化和宗教上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但在政治上,他们被清除出了泰国(的影响范围)。[15]到14世纪末,中南半岛中东部地区出现了三个繁荣的泰人王国:(1)大城府的暹罗人(泰人)王国;(2)泰阮人/泰庸人的兰那王国,或清迈;(3)1353年建立的老挝澜沧王国,领土包括湄公河中游河谷和呵叻高原的绝大部分。第一、第二个王国和第三个王国的部分疆域于19世纪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现代泰国。尽管战争导致了人口的频繁变化,但现今泰国泰语族群的划分倾向,一定程度上来说,直接反映了古老的泰人三王国的分裂历史。[16]

近代以来,随着由民族群体所建立的权力中心的减少,民族国家边界的划定,泰国逐渐形成了以中部泰族为主导的泰语民族群体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的格局。在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的时代背景下,中部泰族成为泰国的“主导民族”,并试图将非中部泰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纳入以中部泰族为“标准民族”的“泰民族国家”之内。吞武里王朝时期,泰国版图得以恢复并进一步扩大。曼谷王朝初期,中部泰族进一步确立了对北部泰族、东北部老族以及南部马来穆斯林的主导地位。而朱拉隆功改革则为其民族国家的建构与进行民族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自曼谷王朝建立以来,中部泰族遂成为泰国的主导民族至今。

经过朱拉隆功统治时期进行的省地行政改革,20世纪初年,随着国家边界的基本划定,泰国的多民族格局逐渐得以形成。

整体来看,按照语系,可以将泰国的民族群体划分为三大类:汉藏语系民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民族和孟—高棉语系民族。泰语系民族分布于泰国中部、北部、东北部以及南部地区。除华人外,多数少数民族群体则分布于同缅甸、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接壤的泰国边境地区。至于现今泰国有多少民族,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泰国有30多个民族。据泰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资料(见表1-1)。此外,泰国少数民族群体还包括高棉族、北部山地民族群体等。在泰语中,“少数民族”一词即为“”(chon-klum-noi),可将其翻译为“一个数量较少的群体”。泰国“少数民族”一词指以下群体:华人、山地部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越南难民、南部的泰国穆斯林(马来人)、云南籍华人和来自缅甸的流离失所者。[17]总体来看,泰国少数民族占比远低于主体民族——泰语民族(包括中部泰族、北部泰族、东北老族以及南方泰族)。

表1-1 泰国不同群体人口所占比例(1990年与2000年数据)

二 泰国民族关系的演变

整体来看,泰国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民族关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泰族时期的民族关系、泰族时期的民族关系及泰国民族国家建构时代的民族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以前)可以视为古代泰国的民族关系,而第三个阶段,即从朱拉隆功(1868—1910年在位)改革至今这一时段,即是泰国民族国家得以逐渐形成并推进民族国家建构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段,即以1932年泰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分水岭,分为泰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进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两个时期。

古代泰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一个大转变,即中部泰族由非主体民族逐渐变为主体民族的历史转变。前泰族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先迁徙到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孟—高棉族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迁徙至该地区的泰族则处于非主体地位。比如,在传统的傣泰编年史中,鲁阿人(Lua)被认为是泰北地区的原住民。鲁阿人属孟—高棉语族,他们还有米卢孤(Milukkhu)、丹米拉(Thammila)、拉佤(Lawa)、拉(La)等多种称呼。虽然傣泰民族从何处迁徙而来依然存在争议,但鲁阿人很早就在泰北地区定居却没有多少争议。[18]在傣族(Tai)移入现今泰国北部地区时,当地人口大多是由隶属孟—高棉语族的拉佤族(Lawa/Lua)和孟族(Mon)所构成的。当傣族移入清迈地区时,拉佤族的人口远比傣族来得多,所以,傣族领袖的统治地位经常需要通过拉佤族的认可才享有合法性。由此可见,拉佤族在傣族政治中的重要性。[19]总体来看,高棉人与暹罗人之间的关系在14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期之间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经历了由从属[20]、平衡(高棉人势力的衰退与泰人国家的兴起)到反转的过程。

泰族时期的民族关系,即指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中部泰族与非中部泰族的关系。换言之,古代泰国时期民族关系,主要指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东北部老族及与南部马来人或马来穆斯林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从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分别建立起各自王国起,至中部泰族兼并北部泰族之际,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分立—兼并发展阶段,即北部泰族与中部泰族在先后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分别发展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则伴随着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分别对其周边小国或领土的兼并。其中,阿瑜陀耶王国对素可泰王国的兼并,为之后其最终兼并兰那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要到曼谷王朝初期才得以实现。第二,并存—兼并发展阶段,即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并存发展,最后中部泰族兼并北部泰族的阶段。之后,曼谷王朝初期进一步巩固了对包括清迈王国统治地区在内的现今泰国北部地区的统治。总的来看,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前期(1874年之前),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是一种松散的藩属关系。[21]经过19世纪后期朱拉隆功在暹罗推行的行政改革之后,曼谷王朝将原先的藩属关系转化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1932年,清迈成为泰国的一个府。[22]概言之,中部泰族与北部泰族之间经历了双方独立并存发展、北部泰族半独立或自治、最后被中部泰族兼并的历史过程。从二者的关系来看,由藩属关系转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东北老族生活在干旱的东北高原和湄公河西岸,与老挝隔河相望。东北老族和老挝的老族同族,曼谷当局过去曾贬称其为“白肚佬”(即腹部不文身的老族),也有人称其为“泰籍老族”,但他们不是泰东北地区的土著,这一地区的土著可能是高棉人。公元8世纪,泰东北地区(至少是东北地区的南部)成为高棉族国家陆真腊的版图。据说,当时陆真腊境内可能已有“暹族”(即泰族或老族)出现,但人数少且属于被统治民族。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时期,该地区成为老挝与泰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并一度成为老挝的势力范围,直到18世纪才正式成为泰国的版图。[23]关于东北泰族来源的调查资料说明,东北泰族是16世纪以后从湄公河东岸迁来的,其中大多数人是在18—19世纪才迁来的,而有些则是被泰军掳掠来的。总之,东北泰族主要源于老挝老族,并和当地早期的泰族、高棉族、华侨后裔及少数越侨后代相互融合而成。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以后,为掠夺人力资源和扩张版图,积极对外发动战争。不过,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主要是向东挑战真腊,向北征讨兰那泰,向南拓展,向西挺进。[24]这一时期,中部泰族并未对现今泰国东北部地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缅战争取得胜利后,吞武里王朝便把精力转到对外扩张上。老挝,首先就成为吞武里进攻的对象。1791年,曼谷王朝创立者拉玛一世乘老挝南部民众发生叛乱之际,派人前去整治占巴塞。从此。占巴塞也成为暹罗藩属。这样,在曼谷王朝初期,整个老挝的各小王国都成了暹罗藩属。[25]

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部泰人与南部马来人发生关系应始于素可泰时期,但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主要还是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到曼谷王朝初期,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固化,保持着松散的藩属关系。在北大年地区于1909年通过“英暹条约”而被“合法兼并”进入泰国版图之前,二者的关系正处于由藩属关系转向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的演变之中。现今泰南地区的民族主要有南方泰族和马来族,另外也有华人。南方泰族主要居住在叻丕以南、宋卡府以北的地区,而马来族则主要居住在与马来西亚接壤的南部边境地区,尤以北大年、也拉、陶公(今那拉提瓦)和沙墩四府的马来人为多。另外,宋卡府也有一部分马来族分布。[26]泰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有孟族和马来族。公元7世纪,兴起于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曾一度控制了北大年等地。这一时期,可能已有马来人生活在当地。泰族大约是在7—8世纪以后出现在泰南地区的,他们在与孟人和马来人融合之后,形成了同泰国其他地区的泰族有所不同的南方泰族。现在,泰南地区的孟人已不复存在,原在半岛之中、上部农村的马来族已和泰族融合,成为具有马来血统的南方泰族,他们中的有些人仍信仰伊斯兰教。[27]现今泰南的北大年、也拉、沙墩、那拉提瓦府(changwats)被兼并入泰王国是1785年玛哈·乌巴腊(Maha Uparat)向南显著扩张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北大年对泰王国的服从,此后,北大年不再被视为附庸国(muang pratesarat),如老、柬被泰视为附庸那样,与此相反,而是作为泰王国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说是因牵扯到泰国的重要利益。至此,泰国不仅收复了此前控制的所有马来半岛的领土(即吉打及其属邦),而且还新增了吉兰丹和丁加奴两个新的朝贡邦国。[28]不过,马来穆斯林对泰人统治的反抗却依然没有结束。

暹罗南部马来半岛的小国,由于语言、宗教、种族的不同,长期以来,它们都没有归属暹罗的倾向,暹罗也从来没有以法律为根据控制过马来各邦。只有在暹罗强大时,才用武力强迫他们归顺。自1767年缅甸灭亡阿瑜陀耶王朝后,马来各邦纷纷脱离暹罗的控制。直到曼谷王朝时,拉玛一世巩固西北边陲,乌巴腊又率大军南下将马来半岛暹罗境内的缅军全部赶走之后,马来苏丹才重新臣服于暹罗。乌巴腊进驻宋卡后,派出使臣到北大年及吉打等重镇,企图说服各地苏丹每年向曼谷呈送“金银花”,归顺暹罗,但遭到苏丹们的拒绝。最终,暹罗以战争方式迫使北大年苏丹接受暹罗的要求,成为暹罗南部的藩属。[29]到朱拉隆功统治时期(1868—1910年),由于省级行政改革的推行和1909年英暹条约的签订,中部泰族与南部马来穆斯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由传统的藩属关系转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曼谷王朝拉玛四世(蒙固王)和拉玛五世(1873年朱拉隆功正式加冕为国王)时期(1851—1910年),暹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国王领导的宫廷和国家不得不接受自上而下的改变和变革。[30]如果可以将朱拉隆功国王称为现代暹罗王国的缔造者的话,那么,(朱拉隆功的两个儿子)拉玛六世与拉玛七世则可以被称为将现代暹罗王国转变为近代暹罗民族国家的“转变者”。[31]泰国的近现代改革,实际上指的就是朱拉隆功改革和1932年泰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时期,泰国国家处于一种由传统王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混合状态。1932年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得泰国开启了迈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的进程的序幕。不过,泰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基于朱拉隆功改革所奠定的基础。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徙或移民到泰国的民族群体不包括在内,这一时期也是泰国当代多民族格局得以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