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俄罗斯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区域空间概念形成阶段(11—17世纪)
提到俄罗斯的“区域国别学”就绕不开俄罗斯的“区域学”。谈到“区域学”的来源,很多学者认为其源于美国的区域地理学。但是俄罗斯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俄罗斯的区域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起源于俄罗斯的编年史,编年史不仅形成了民族意识,而且形成了地域意识。从12世纪中叶开始,在编年史中就能看出罗斯封建碎片化的过程,不同地区的编年史充满了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地方特色。[2]编年史讲述了古罗斯以及其他土地的历史、地理和生活,而地理学正是在编年史的基础上发展的,因而编年史在区域知识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俄罗斯编年史在原始地域知识形成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首次创造了地域空间(региональн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的概念,形成了区域的基本信息和最初的特征,因此11—17世纪形成的原始区域知识,为后续区域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区域学的基础包含确定区域空间问题,即区域空间的选择和界定。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要关注行政区划或社会经济问题,还需要超越领土边界和政治秩序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并预测未来。[3]俄罗斯编年史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纪实记录,而且形成了人们的自我意识。根据俄罗斯历史学家V.K.Ziborov的说法,编年史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俄罗斯土地——所有东斯拉夫人的家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4]这种作用被认为不仅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早期区域学研究学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编年史中关于区域共同体和区域空间的定义实际将区域概念化,其中既包含区域的客观特征又包含智力建构特征,因而编年史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对这一现实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反映。[5]编年史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纪实记录,又是编年史作者思想的体现,逐渐形成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编年史的很多作者都是在俄罗斯地理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人,因而编年史在影响早期和后来区域研究学者的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编年史仍然是区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最重要来源。[6]
(二)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阶段(18—20世纪)
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迎来了新的时代,为了能够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需要对国家领土、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有准确的了解,这就意味着要对其领土进行区域研究。[7]因而,俄罗斯的区域学研究最初是从探索国内领土发展起来的。对俄罗斯领土的第一次科学物理地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上半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与彼得大帝在文化和启蒙领域的改革有关:地理教育得到发展,绘制了许多国家地图,圣彼得堡科学院成立,其第一次和第二次远征(1742—1743年)促进了许多偏远地区的研究。最初的探险目的在于绘制国家地图,《俄罗斯帝国地图集》(1734年)是最早编纂出版的国家地图集。因而,俄国区域学领域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其地理学的发展,S.P.Krasheninnikov、P.I.Rychkov、V.N.Tatishchev都是为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S.P.Krasheninnikov是苏(俄)杰出的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堪察加半岛的描述》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地区百科全书,[8]详细阐述了他从1737年到1741年对堪察加半岛进行探险的结果。俄罗斯科学院院士P.I.Rychkov的著作《奥伦堡地形》多年来一直是区域地理描述的典范。[9]该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奥伦堡的自然特征、人口特征和管理情况;第二部分对奥伦堡部分地区的居民状况、历史和人口进行了描述,并阐述了该州有色金属和黑色冶金工业的发展。[10]《奥伦堡地形》是俄罗斯最早的区域地理报告之一,[11]被俄罗斯学者视为区域描述的典范。V.N.Tatishchev对区域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V.N.Tatishchev根据学科将地理分为物理地理、数学地理和政治地理;按照研究范围分为行星研究、国家区域和国内区域(планетарная,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 и районная)。[12]
从18世纪开始,俄罗斯不仅需要拓展其在东方的领土,还需加强与东方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关系,因而展开了对东方的全面研究,东方学和汉学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18世纪,俄罗斯的东方研究主要来源有三个:第一,实用东方学,主要服务于外交政策和贸易的需要,主要是传教士在亚洲国家的活动;第二,俄罗斯帝国所属的东方民族的传统学校,其中包括封建宗教教育机构,这些学校主要教授本国和邻国的历史和文化;第三,西方的东方研究,邀请西方的东方学家到俄罗斯工作,并将欧洲东方研究中心发表的作品翻译成俄文。[13]俄罗斯东方学在发展初期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而成立的,就地域而言,其东方学主要研究中心有三个: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喀山,主要的研究群体为官方机构、学术机构和大学。[14]由于俄罗斯区域知识发展的特殊性,使人们认识到要采用综合方法去研究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这为这门学科在19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除了进一步研究外国地区,以及发展东方学和汉学外,另一个特点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地理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有关“俄罗斯的边界”方面的著作,除了介绍这些区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情况,还论述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与其周边地区的关系。N.P.Ogarev提出了识别区域的基本原则,指出分区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及其特点,还要考虑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区域是一个系统现象,因此不仅要研究区域内的物体本身,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这就决定了区域之间的社会领土差异。[15]P.P.Semenov-Tyan-Shansky 提出了“区域网格”的概念,该网格不仅根据自然条件编制,还考虑了人口密度、民族构成、职业、森林份额和耕地。[16]19世纪俄罗斯区域研究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不仅需要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信息,其中包含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内容,还需要结合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从苏联诞生开始,俄罗斯的区域学得到了全面而飞速的发展,并且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对个别国家和地区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领域,尤其是美国研究、东方研究和汉学等。在这个研究框架中,东方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还建立了许多学术流派。1921年,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成立,教学内容主要为社会经济学科和世界经济以及国际政治形势方面的课程。[17]1930年,在列宁格勒创建了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在苏联时期,东方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意识形态、方法论方面都与西欧研究不同,更注重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国家基金会、民族解放运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西方国家的东方研究也表现出向苏联东方学式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学偏移的特征,但不同于苏联的是其自然演进没有受到过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如同苏联的东方学,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从地理学脱离出来的独立跨学科流派区域学(Area Studies),主要是历史与社会学派相结合,随即从“针对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转变为“一般区域的研究”。[18]由此可见,在苏联时期,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区域研究相互影响,又各有特色。
另一个是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进行区域研究的学科进一步发展。在这个研究框架中,经济地理学与国别研究相结合,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第一,苏联经济地理学,尤其是以N.N.Baransky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主要针对苏联内部经济区域的研究;[19]第二,经济和地理区域研究,主要针对外国的研究;第三,国别问题研究,除了研究地理综合问题,还重视该区域或该国的人、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特点。
国别问题研究最初是以单一的国家国情研究为主。许多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认为,国情学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具体区域及国家方面的研究上的运用,他们否认国情学以外还能有其他独立学科和方法。[20]1918年,在彼得格勒大学就建立了具有国别研究特点的教研室,它就是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和社会地理教研室的前身。1929年在莫斯科大学创建了苏联经济地理教研室。20世纪40—70年代,苏联高校的国别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高校国别研究并驾齐驱的还有苏联科学院系统的国别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科学院先后建立了非洲所(1959年)、拉丁美洲所(1961年)、远东所(1966年)、美国所(1974年改为美国和加拿大所)、欧洲所(1987年)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别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造就了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创办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奠定了苏联国别研究的坚实基础。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国别研究的优势地位被极大削弱,“国别”教研室丧失了独立地位,师资队伍老化,国家级的出版计划也因资金短缺而纷纷取消。
(三)知识体系制度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逐渐意识到区域学研究的重要性。第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冷战结束,原有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苏联的解体使一批新的独立主权国家诞生,俄罗斯的外交重心也由美苏争霸转移到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上。第二,伴随着苏联解体,传统国情学研究的使命被大打折扣。过去那种以单一具体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研究范式不再能满足学界向更深层次的区域外交、一体化区域合作发展问题探究的需求。区域学作为一门新的、具备跨学科性质的人文科目被确立下来。
俄罗斯在区域学研究中出现了“регионология”(区域学)、“регионалитика”(区域主义)、“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区域性研究)三个主要术语。迄今为止,不同的流派坚持使用不同的术语,并给该术语给出了自己的定义。“регионология”(区域学)一词由A.V.Sukharev于1981年提出,区域学研究是复杂的跨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区域社会复杂的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发展模式的科学方向”,[21]主要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术界更多使用“регионалитика”(区域主义)这个词,但对该术语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解释:第一,区域主义表示区域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第二,区域主义可以视作研究区域化进程的一门科学;第三,区域主义被定义为研究区域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复杂科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区域性研究)一词开始出现,并且与学科和教育专业相关联。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末,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一直在国际关系框架内进行区域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性研究”,并设立了“区域性研究”专业,再往后又分为“国外区域性研究”和“俄罗斯区域性研究”。自 2000年起,区域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专业方向被列入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专业目录。2011年在莫斯科大学校长的提议下,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下令将区域学专业划分为两个方向:“域外区域性研究”(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和“俄罗斯区域性研究”(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России)。2017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域外区域性研究”课程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