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东“泊”梦照进现实

[尼泊尔]马拉

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讲师

1995年,年仅10岁的我跟随父母从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来到了中国。北京天安门的庄严、万里长城的壮观、乐山大佛的奇美、上海夜景的绚烂,都铭刻在我幼小的心里。1997年和2001年,我又有机会游览了昆明、杭州、西安、乌鲁木齐、喀什、深圳、重庆和上海。

还记得第一次参观天安门广场时,把 Tian’an men Square 说成 “Tiny miny Square”。爬上了长城,也并不知道少年的我已然成为“好汉”。在乐山心情激动地看到了在尼泊尔自小熟知的佛陀,但当时并没认识到尼中两国在佛教文化联系中的渊源。兵马俑、西安城墙、法门寺等历史古迹以及杭州、西安、喀什这些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含义,对彼时年幼的我而言难有深刻感悟。在拉萨时因严重高原反应受到特殊照顾的我,虽感激中国医生悉心的治疗和关爱,但直到若干年后才体会到其中体现的中国人民对友邻尼泊尔人的情谊。

2005年,我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北京语言大学(简称:北语)学习一年汉语。之后,我于2006年至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本科学习,毕业后又到复旦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

初到中国学习,留学生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我置身校园仿佛身处“联合国”。我小时候虽曾跟随父母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但对汉语仍然非常陌生,于是在留学之初语言成了一大“障碍”。想起我初学汉语的困难,一次尴尬的经历在记忆中挥之不去。有一天我自己到北京城里逛,准备回校的时候很累,于是决定打车。当时在北语已经学习了快一个学期,感觉自己能用汉语交流了。上车后就对司机说:“我要去北京语言大学。”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司机却没听明白,来来回回重复了五遍,直到我用手比画出学校名字的汉字,司机师傅才恍然大悟:“噢!北京语言大学啊!”路上我心里一直嘀咕,我们说的不是一样的吗?后来才想起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过,说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调,声调错了意思可能大相径庭。从那之后每当说话的时候,我都会特别注意语音语调。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年的语言学习顺利又愉快。开始本科学习后情况又不一样了,班上的留学生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中国同学,老师用中文授课,讲的国际关系专业理论知识对我而言生涩难懂,有时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言语引得中国同学哄堂大笑,我们几个留学生却面面相觑不明所以。幸而老师亲和又有耐心,无论我们遇到什么难题都给我们反复讲解,中国同学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帮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与中国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越来越多的交往中,我也学习了越来越多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知识。随着中文学习的深入以及对中国社会了解的加深,我开始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收获了更多友谊,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算起来,到目前为止,我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度过的。在中国留学的八年时间里,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各个方面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不仅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厚魅力,也亲眼见证了这些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硕士毕业回到尼泊尔后,我一直从事着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我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教过大学本科生,教过中小学生,现在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讲师。基于教学积累,近两年,我也开始与中国的尼泊尔语专家一起进行关于中尼两国语言文学的教学、翻译、研究工作,进行了很多翻译实践,出版了若干本译著,也助力了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古有中国高僧玄奘不畏艰险,远赴西天求取真经,途经尼泊尔,开启中尼两国文化交流之先河。今天,一个曾连天安门广场都不会说的孩子能够代表祖国尼泊尔,在此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们共同探讨如何成为对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有贡献的青年汉学家,这就是我的东“泊”梦从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中国与尼泊尔世代友好,两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有着广阔的合作研究前景。中国愿与“一带一路”上的我们共享发展经验,共创全面和谐发展,我愿意倾尽自己的努力为两国文化交流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