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儿童的营养管理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除了满足基础代谢和活动所需外,还需要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一些疾病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能量消耗增加,可能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儿童不可逆转地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影响智力潜能的发挥,降低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劳动生产能力,甚至可导致成年后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重视儿童的营养问题,加强营养管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防止营养不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指导意见,儿童的营养管理包括管理指标、管理目标及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营养管理的目标包括健康层面、疾病预防层面和疾病治疗层面,而管理的指标则包括体格生长的管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和微量营养的管理指标。
对有吞咽障碍、喂养困难的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非常重要。营养风险筛查是营养管理的第一步,为判断个体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以决定是否进行详细的营养评估。
在疾病预防层面一般采取疾病营养评分量表(disease nutritional risk score)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指征。
营养管理的方法包括健康人的正常营养需求和病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本节重点介绍不同月龄正常儿童的营养需求和喂养方法。摄食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见第五章第四节。
一、儿童营养需求
母乳或配方奶是6 个月前婴儿的唯一食物,也是1 岁前婴儿获得营养能量的重要来源,若要婴儿健康发育就需要获得充足的奶量。4~24 月龄婴幼儿应逐步地科学地添加辅食,完成从以乳类食物为主到以健康膳食模式和食物多样化的转换,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 岁时,随着儿童消化功能的不断完善,饮食的种类和制作方法逐渐向成人过渡,以粮食、蔬菜和肉类为主的食物开始成为幼儿的主食,不过还是需要注意营养平衡和易于消化,不能完全吃成人的食物。学龄前儿童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态度,家长应科学合理搭配营养餐,纠正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一)0~6 月龄婴儿的奶类供给
1.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适宜婴儿的食物,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0~6 月龄婴儿的营养供给,建议实行纯母乳喂养。
(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
1)母乳的营养成分比较齐全,能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①人乳中乳清蛋白占总蛋白的70%,与酪蛋白的比例约为2∶1,而牛乳的比例为1∶4.5。乳清蛋白在胃中遇酸后形成的凝块小,利于婴儿消化,并可促进糖的合成。氨基酸构成比例适宜,还含有较多的婴儿必需氨基酸(胱氨酸和牛磺酸)。②含有大量利于婴儿大脑发育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含有小体积的脂肪球和相应的乳脂酶,利于脂肪消化,尤对胰脂酶活力较低的新生儿及早产儿更加适宜。③以乙型乳糖为主的高含量乳糖,利于肠道乳酸杆菌生长,有利于婴儿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肠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利于脂类氧化和肝脏储存。④钙磷比例(2∶1)适宜,利于钙的吸收。⑤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铜等,尤以初乳含锌量最多,可促进生长发育。所含的铁质量虽少,但吸收率高,可预防缺铁性贫血。⑥维生素。
2)母乳富含各种可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的免疫物质,如较多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和抗体有助于清除病原微生物;SIgA 能保护肠黏膜免受微生物入侵;活性溶菌酶等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可杀灭病原体,增强免疫功能;乳铁蛋白可通过竞争铁质,以抑制细菌繁殖;低聚糖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繁殖,抑制致病菌。
3)母乳是婴儿天然的食物,相比其他哺乳类乳汁,人乳蛋白质不是异种蛋白质,不会导致婴儿过敏,而且经济,喂哺方便,温度适宜,不需消毒。
4)相较于配方乳,母乳喂养能显著降低肥胖发生率。
5)母乳喂养可促进产后母体恢复和避孕,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增进双方感情,降低母亲日后患乳腺癌、卵巢癌和2 型糖尿病的风险。
(2)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
影响婴儿营养的关键是喂养是否充足。新生儿刚出生时胃容量仅为十几毫升,随生长发育而逐月增加,至一岁时可达到200 毫升,婴儿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母亲也常担心自己的乳汁量是否不够,是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
1)通过喂养情况来判断:
可以满足婴儿每天8~12 次的足量喂养;哺喂时,婴儿有节律地吸吮,并可听见明显的吞咽声。
2)通过观察排尿排便情况判断:
出生后最初2 天,婴儿每天至少排尿1~2 次;如果有粉红色尿酸盐结晶的尿,应在生后第3 天消失;从出生后第3 天开始,每24 小时排尿应达到6~8 次。出生后每24 小时至少排便3~4 次,每次大便应多于1 大汤匙;出生第3 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4~10 次。
(3)母乳喂养具体方法
1)尽早开奶:
分娩后给新生儿第一次哺喂人乳称为“开奶”。研究发现,开奶越早越好,健康的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奶。正常新生儿生后已具备吸吮能力,早期乳汁分泌量虽然很少,但新生儿的吸吮可促进人乳的分泌,因此开奶后不宜给新生儿添加牛乳或其他代乳品。
2)喂哺方法:
哺乳前先用温开水浸湿软布洗净乳头,产后最初几天母亲可取半卧位哺喂,以后应采用坐位。哺乳一侧的脚稍放高,抱婴儿于斜坐位,其脸面向母亲,头、肩枕于哺乳侧的上臂肘弯处,用另一手的手掌托住乳房,拇指、示指轻夹乳晕两旁,将乳头整个送入婴儿口中,使婴儿含住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便于吸吮,又不堵住鼻孔呼吸。吸吮有力的婴儿常在3~5 分钟内即可将一半乳汁吸入,每次喂哺时间一般不超过20 分钟,以婴儿吃饱为度。哺喂完毕后,应将婴儿竖起直抱,头依母肩,用手轻拍婴儿背部,将哺喂吸入的空气排出,可防止溢乳。哺喂后宜将婴儿保持右侧卧位,有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
3)哺乳次数:
应根据婴儿饥饿及母亲乳房胀满情况按需哺乳,不应规定次数和间隔时间,因此产后最好母婴同室。90%以上的健康婴儿生后数周即可建立自己的进食规律。一般开始时1~2 小时哺乳一次,以后2~3 小时一次,逐渐延长至3~4 小时一次;3 个月后夜间睡眠延长,每天喂乳6 次左右;6 个月以后随着辅助食品的添加,哺乳次数相应减少至每天3~4 次。哺乳的间隔时间、一天次数和哺乳时间长短,应视婴儿体质强弱和吸吮能力而定。
2.人工喂养
因各种原因不能实施母乳喂养时,则需要人工喂养,即采用牛、羊等动物乳或以牛乳、大豆为基质制备的其他配方奶喂养婴儿的喂养方式。在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喂养的情况下,在继续坚持用母乳喂养的同时,用配方奶喂养以补充母乳不足的喂养方式称为部分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配方奶喂养逐步取代了用牛、羊等哺乳动物乳汁直接喂养婴儿,成为人工喂养的最佳选择。配方奶喂养虽不如母乳喂养好,但如能选择优质的乳品,调配合适,注意消毒,也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如果选用配方奶营养价值差,配制不当,清洁消毒欠佳,易引起婴儿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在配方奶的选择上,应从多方面去考虑。
绝大多数的配方奶以牛奶蛋白质为基质,微调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使其更接近于人乳,如模拟母乳蛋白质含量和构成进行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调配,即降低酪蛋白含量,增加乳清蛋白的含量,使其在胃中形成较小的、易消化的凝块;使用多种植物油代替牛乳脂肪,模拟母乳脂肪酸构成,添加母乳水平的必需脂肪酸及条件必需脂肪酸;模拟母乳添加足量的乳糖和婴儿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严格降低原料牛奶中矿物质的含量,以降低其在肠道的渗透压和肾溶质负荷。此外,部分婴儿配方奶还以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为金标准,添加牛磺酸、核苷酸、β-胡萝卜素、乳铁蛋白等。尽管如此,配方奶仍不可能达到人乳的水平,如人乳中特有的免疫物质、生长因子等是配方奶无法具备的。近几年的研究还发现,某些配方奶中所含的高蛋白质可能与婴幼儿过快的生长速率有关。
配方奶喂养是在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前提下,才会去选择的。与牛奶比较,配方奶更符合婴儿的生理条件和胃肠道的消化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其生长需要。因此,在缺乏母乳的情况下应首选配方奶。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短期内也可选用以大豆蛋白为基质的配方奶喂养。而对乳糖不耐受或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婴儿,最好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短期内也可选用以大豆蛋白为基质的配方奶。
配方奶喂养与母乳喂养一样,喂哺时母婴均应处于舒适的位置,在婴儿饥饿、清醒状态,将婴儿抱在胸前,取半坐位,竖起奶瓶使奶嘴充满乳汁以防婴儿吞入空气引起溢乳。研究已证明与室温相同或较凉的乳汁对婴儿无有害影响。乳汁加热后,可将乳汁滴在母亲腕部内侧的皮肤上以测试温度,以不烫手为准。橡皮奶嘴孔的大小应适中,使乳汁能缓慢连续滴出为宜。每次喂哺时间为10~20 分钟,按婴儿的年龄和强壮程度而定。值得注意的是,配方奶应该按照配方奶罐指引进行冲调,不宜冲调过浓,过浓的奶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特别是钠),婴儿喝后因口渴而哭闹,易导致婴儿饥饿的错觉,从而过度喂养。此外,母亲或看护人应该观察和了解婴儿的食量,不能机械地按照婴儿配方奶罐指引所推荐的量来强行规定婴儿的摄入量,因为婴儿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易导致过度喂养,如发现婴儿食量比较小,切忌让婴儿继续喝完剩下的奶。
(二)7~24 月龄婴幼儿的奶类供给
为了保证能量及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的供给,7~9 月龄婴儿每天的母乳量应不低于600ml,每天应保证母乳喂养不少于4 次;10~12 月龄婴儿每天母乳量约600ml,每天应母乳喂养4 次。对于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满6 月龄后需要继续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
对于普通成人食用的普通鲜奶、酸奶、奶酪等市面常见乳制品,因其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远高于母乳,婴幼儿食用后会加重其肾脏排泄负担,故不宜喂给7~12 月龄婴儿,对于13~24 月龄幼儿可以将其作为食物多样化的一部分而逐渐尝试,但建议少量进食为宜,不能以此完全替代母乳或配方奶。普通豆奶粉、蛋白粉的营养成分不同于配方奶,也与鲜奶等奶制品有较大差异,不建议作为婴幼儿食品。无乳糖大豆配方奶可作为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时的治疗饮食,但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三)2~6 岁儿童的奶类供给
摄入充足的钙质,能使儿童增加骨量积累、促进其骨骼生长发育,预防成年后骨质疏松。目前我国儿童的钙质摄入量普遍偏低,为了适应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生理需要,应多喝奶,约每天300~400ml 的奶量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儿童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活动多,水分需要补充足够,每天总水量大约1 300~1 600ml,除了奶类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水以外,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喝水600~800ml,以开水为主,少量多次饮用。
二、辅食添加
(一)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的意义
辅食是指除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包括各种天然的固体、液体食物,以及商品化食物。辅食也曾被称为过渡期食品,其目的是强调从依赖奶为获得营养的唯一途径,到依赖多样化食物为营养来源的过渡。为提倡母乳喂养,减少大众对婴儿配方奶的误解,配方奶只是作为母乳的替代品,而不应视为辅食。如母乳充足,婴儿满6 月龄后不应该添加配方奶,而是引入其他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作为辅食,帮助婴儿逐渐过渡到较大儿童的膳食模式。从婴儿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看,辅食添加不仅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对婴儿口腔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发育以及建立多样化的膳食结构也非常重要。
1.补充母乳或配方奶营养素的不足
目前国内专家共识认为,如果母乳充足,6 个月龄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是不需要补充微量营养素的。但因为母乳和配方奶中,含铁、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较少,尤对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出生后2 周即需要添加维生素D 滴剂,6 月龄后需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及水果泥,以预防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2.增加营养素可以满足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其所需的营养素量也必然根据其生长发育的速度有所增加,比如6kg 重的小儿每日所需的各种营养素总量必定比3kg 重的新生儿要多,但母乳的分泌量和某些营养素成分不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而无限增加,可能满足不了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建议婴儿在6 月龄后除继续喂哺母乳外,必须添加一定量的辅食,特别是那些母乳分泌量较少的母亲喂哺的婴儿,否则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会增加。
3.促进口腔运动功能发育和消化道功能发育
口腔运动功能,包括对摄入口中的食物进行有节奏的咬运动、滚动和研磨等,需要一系列的肌肉关节来协调运动。这个功能的发育需要神经发育逐渐成熟和外界条件刺激的共同作用。口腔运动功能中的咀嚼动作是婴儿食物转换所必需的技能。5 月龄左右的婴儿出现上下咬的动作,表明婴儿咀嚼食物动作开始发育;6~7 月龄婴儿可接受切细的软食;9~12 月龄婴儿学习咀嚼各种煮软的蔬菜、切碎的肉类;1 岁左右婴儿可磨咬纤维性食物。这一系列口腔运动功能的发育有赖于许多因素,其中“学习和体验”是重要成分之一。出生后第6—8月是训练婴儿“学习”咀嚼、吞咽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学习咀嚼、吞咽的关键期,儿童将表现为不成熟的咀嚼和吞咽行为,如进食固体食物时常出现呛、吐出或含在口中不吞。6 月龄后让婴儿逐渐尝试不同质地的食物,有利于促进婴儿的口腔肌肉协调与咀嚼功能发育。此外,6 月龄后添加的各种辅食中的营养成分应与肠道相应酶的分泌及活性增加相一致,如第一个添加的食物是谷类,谷类的添加可刺激和促进肠道淀粉酶分泌及活性的成熟。
4.促进心理和认知的发育
除奶类外,不同质地、不同种类的食物的添加,应顺应婴儿消化系统发育的成熟、感知觉和心理发育的需要,让其逐步建立起对不同食物的体验和认知,可进一步促进其心理和认知的发育。
5.为断乳做准备
6 月龄以内婴儿的食物是奶类,随着月龄逐渐长大、乳牙逐渐萌出以及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成熟,婴儿饮食就要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半固体及固体食物,最后逐渐接近成人饮食。所以,在断乳前必须为婴儿准备好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质地的辅助食品,否则婴儿就不能适应从简单流质(奶类)到成人饮食的较大的膳食改变,从而引起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等问题。
(二)辅食添加原则和顺序
7~9 月龄属于辅食添加开始阶段,主要是让婴儿适应新的食物并逐渐增加进食量;在7~24 月龄婴幼儿中,其所需的能量约1/3~1/2 可来自辅食。添加辅食可遵循以下原则和顺序:
1.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如先吃米糊、稀粥、稠粥到软饭,先吃菜泥再吃菜末到碎菜。一般来说,婴幼儿来自辅食的铁可高达99%。因而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富铁的高能量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任何新食物宜从小量(每次1~2 茶匙,每日1 次)开始增加,如蛋黄从1/4 个渐增至1 个。
2.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化。
3.新食物应逐个添加,待习惯一种后再添加另一种,至少需习惯4~5 日后才可添加另一种新食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以识别过敏或不耐受的新食物。
4.当在添加新食物时,婴儿可能出现用舌头吐出食物,甚至出现恶心的现象,这是婴儿的保护性反射,其生理意义是防止异物呛入气管而引发窒息,也可能是婴儿还不能有效地吞咽半固体食物,不要因此误以为是婴儿不愿接受或不喜欢而停止喂食,应坚持喂食,一般经过10~15 次后,新食物就会被婴儿接受。
5.健康时添加。引入新食物时,应在婴儿健康、心情愉快、有饥饿感时添加。
(三)辅食添加注意事项
1.满7 月龄时,多数婴儿的辅食可以作为单独一餐去喂养,随后过渡到辅食喂养与哺乳间隔的模式。每天母乳喂养4~6 次,辅食喂养2~3 次。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作为补充。合理安排婴儿的作息时间,包括睡眠、进食和活动时间等,尽量将辅食喂养安排在与家人进食时间相近或相同时,以便以后婴儿能与家人共同进餐。
2.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可选择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用母乳、配方奶或水冲调成稀泥糊状。刚开始用小勺喂养婴儿时,婴儿只会舔、吸吮动作,有时候也会将食物吐出,那是因为婴儿尚未适应,这时候不要过早地将小勺直接塞进婴儿嘴里,否则会让婴儿产生窒息感,而影响进食的体验,可以将少量米糊置于婴儿一侧嘴角,让其舔食。第一次可以尝试1 小勺,初期可以尝试1~2 次,接下来几天,可视婴儿的进食情况,逐渐增加进食量或进食次数,如婴儿适应良好就可再添加另一种新的食物。
3.当婴儿能接受多种食物的时候,可以考虑不同食物一起搭配的混合喂养。在给婴儿添加新食物时,还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食物过敏的现象,如在添加某种新食物的1~2 天内,出现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止喂养,等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尝试,如仍出现同样的不良反应,应尽快就诊,以明确是否食物过敏。对于婴儿偶尔出现的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如果无法确定与新食物有关,则不能单纯认定婴儿不适应此种食物而不再添加。当婴儿出现身体不适时,应该避免尝试添加新食物。
4.一般建议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婴儿进食。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家长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感知觉、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帮助婴幼儿逐步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并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父母及喂养者有责任为婴幼儿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在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所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在进餐的时候,应鼓励婴幼儿手抓食物自喂,或学习使用餐具,以增加对食物和进食行为的兴趣。进餐时禁止看电视、玩玩具等,否则会因为分散注意力,影响进食的效果。
5.在辅食添加过程中,有时候婴幼儿会出现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哽噎、呕吐,甚至拒绝进食等,不能因此而降低辅食的要求,甚至放弃添加辅食。辅食需要咀嚼、吞咽,而不只是吸吮;辅食也有不同于母乳的口味,这些都需要婴幼儿慢慢熟悉和练习。因此,家长在添加辅食时需要耐心,积极鼓励,并反复尝试。
6.辅食不建议添加调味品,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保持淡口味。
淡口味食物可以让婴幼儿更容易接受不同口味的天然食物,降低偏食挑食的发生率,同时也可减少婴幼儿盐和糖的摄入量,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家长在烹制婴幼儿辅食时,建议不要额外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这样做,既能保持食物天然口味,也能满足婴幼儿需要,保证饮食健康。在1 岁以后,可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7.选用适合婴儿嘴大小的匙喂食,可训练其口腔运动功能。
此外,婴幼儿应少喝果汁。鲜榨果汁中的果糖、蔗糖等糖分含量过高,纤维素含量少,其营养价值不如整个水果。为减少婴幼儿糖的摄入量,目前建议6 月龄前婴儿不额外添加纯果汁或稀释果汁;7~12 月龄的婴儿最好食用果泥和小果粒,可少量饮用纯果汁但应稀释;13~24 月龄幼儿每天纯果汁的饮用量不超过120ml,并且最好限制在进餐时或点心时食用。
三、婴幼儿喂养参考方案
(一)5~6 个月婴儿喂养建议
5 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对乳汁以外的食物感兴趣,即使是5 个月以前完全采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也会开始想吃母乳以外的食物。比如看到成人吃饭时会伸手去抓或嘴唇动、流口水等,这时可以考虑给婴儿添加一些辅食,为将来的断奶做准备。
根据每周或10 天之内体重增重情况,决定母乳或牛奶总量。如果婴儿对吃辅食很感兴趣,可以酌情减少一次奶量。
早晨6 点:母乳(或牛奶)
上午9 点:蒸鸡蛋羹
中午12 点:母乳(或牛奶)
下午3 点:水果泥
下午5 点:粥(加碎菜、鱼泥或肝泥、肉末)
晚上8 点:母乳(或牛奶)
晚上11 点:母乳(或牛奶)
(二)6~7 个月婴儿喂养建议
6~7 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代乳食物,食物依然以奶类为主,一日奶量大约为700ml。代乳食品只能作为一种试喂品练习吃。
早晨6 点半:母乳或牛奶180ml
上午9 点:蒸鸡蛋1 个
中午12 点:米糊、粥或面条小半碗,菜、肉或鱼占粥量的1/3
下午4 点:母乳或牛奶180ml
晚上7 点:少量副食,牛奶150ml
晚上11 点:母乳或牛奶180ml
此外,可将香蕉、水蜜桃、草莓等类的水果压成果泥给婴儿吃,苹果和梨用匙刮碎吃。
(三)7~8 个月婴儿喂养建议
7~8 个月的婴儿已开始萌出乳牙,有了咀嚼能力,同时舌头也有了搅拌食物的功能,对饮食也越来越多地显出了个人的爱好,喂养上也随之有了一定的要求。此时可开始增加半固体性的辅食。在每日奶量不低于500ml 的前提下,减少两次奶量,用两次辅食来代替。
早晨7 点:牛奶200ml
上午9—10 点:牛奶200ml,蒸鸡蛋1 个,饼干2 块
中午12 点:肝末(或鱼末)粥一小碗
下午4 点:牛奶150ml,馒头1 片
晚上8 点:面条(加碎菜、动物血少许)
晚上10 点:牛奶150ml
(四)8~9 个月婴儿喂养建议
8~9 个月的婴儿继续增加代乳食品,此时可以尝试的辅食种类已经很多了,但是每天奶量仍要保持500~600ml。继续增加辅食,可食用碎菜、鸡蛋、粥、面条、鱼、肉末等。辅食的性质还应以柔嫩、半固体为好,少数婴儿此时不喜欢吃粥,而对成人吃的米饭感兴趣,也可以让婴儿尝试吃一些,如未发生消化不良等现象,以后也可以喂一些软烂的米饭。蔬菜品种应多样,对经常便秘的婴儿可选菠菜、卷心菜、萝卜、葱头等含纤维多的食物。可以把苹果、梨、水蜜桃等水果切成薄片,让婴儿拿着吃。
早晨7 点:牛奶200ml
中午11 点:粥一小碗,菜末30g,鸡蛋1/2 个
下午3 点:牛奶200ml
晚上6 点:粥多半碗,鱼30g 或肉末30g、豆腐30g
晚上9—10 点:牛奶200ml
(五)9~10 个月婴儿喂养建议
婴儿长到9 个月以后,乳牙萌生,消化能力增强,辅食的添加量也要有所增加,人工喂养的婴儿此时配方奶仍应保证每天500ml 左右。母乳充足时,除了早晨和晚上睡觉前喂点母乳外,白天应该逐渐停止喂母乳。适当增加辅食,可以是软饭、肉(以瘦肉为主),也可在稀饭或面条中加肉末、鱼、蛋、碎菜、土豆、胡萝卜等,量应比上个月增加。此月龄的婴儿,自己已经能将整个水果拿在手里吃了。但要注意在吃水果前,一定要将婴儿的手洗干净,将水果洗干净,削完皮后让婴儿拿在手里吃。
早晨7 点:粥1/2 小碗,肉松适量,鸡蛋一个
上午9 点:牛奶100ml,饼干1~2 块
中午12 点:面条半小碗,加蔬菜、肉、鱼
下午3 点:牛奶200ml,小点心一个
晚上6 点:粥一小碗,碎菜、肝末
晚上8 到8 点半:临睡前加一次牛奶,约150ml
(六)10~12 月龄婴儿喂养建议
膳食内容:建议每天喝奶600ml,鸡蛋1 个,肉类(或禽类、鱼类)50g;适量的强化铁婴儿米粉、稠粥、软饭、馒头等谷物类;按照婴儿需要可以尝试增加碎菜或香蕉、煮熟的土豆和胡萝卜等。每天添加2~3 次辅食,母乳喂养3~4 次。停止夜间喂养,一日三餐时间与家人大致相同,并在早餐至午餐、午餐至晚餐、临睡前各安排1 次点心。
10~12 月龄婴儿营养膳食餐次安排:
7 点早餐:母乳或配方奶,加婴儿米粉或其他辅食。以喂奶为主,需要时再加辅食。
10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
12 点午餐:各种厚糊状或小颗粒状辅食,可以尝试软饭、肉末、碎菜等。
15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加水果泥或其他辅食。以喂奶为主,需要时再加辅食。
18 点晚餐:各种厚糊状或小颗粒状辅食。
21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
(七)13~24 月龄幼儿喂养建议
膳食内容:建议每天喝奶500ml,鸡蛋1 个,肉类(或禽类、鱼类)50~75g;软饭、馒头、面条、强化铁的幼儿米粉等谷类食物约50~100g;适当增加蔬果的摄入,尝试水果块/片、煮熟的蔬菜。尽可能保持与家人一起进食,每日三餐,并在早餐和午餐、午餐和晚餐之间,以及临睡前各安排一次点心。
13~24 月龄幼儿营养膳食餐次安排:
7 点早餐:母乳或配方奶,加幼儿米粉或其他辅食,尝试家庭早餐。
10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
12 点午餐:各种辅食,鼓励幼儿尝试成人的饭菜,鼓励幼儿自己进食。
15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
18 点晚餐:各种辅食,鼓励幼儿尝试成人的饭菜,鼓励幼儿自己进食。
21 点加餐:母乳或配方奶。
(八)2~3 岁幼儿喂养建议
2 岁后应选择易消化的家常食物,注重进食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避免进食时看电视或玩玩具等,更不可追喂,避免偏食、挑食行为。学习抓用勺子,逐步学习自己进食。餐次为3 顿主餐加2~3 次营养丰富的辅餐。进餐时间应在20~25min/次,定时就餐,食量可波动,不强求定量。
食物种类:每天摄入配方奶600ml,谷类(米、面等粮食)125~150g,蔬菜类150~200g,水果类150~200g,蛋、鱼、虾、瘦畜禽肉类100g。
食物质地:不同质地食物可训练吞咽、咀嚼能力。避免进食坚果或颗粒状、易发生误吸的食物,如花生、玉米、葡萄、果冻等。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建议维生素D 每天摄入量为400~600IU。注意保证富含铁和锌的食物。若饮食均衡,一般不需要再额外添加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2~3 岁幼儿一日食谱举例:
配方奶640ml
猪肝25g,鸡蛋50g,带鱼25g,瘦猪肉25g
小麦粉75g,大米50g,
油菜心50g,胡萝卜50g,生菜50g,水发木耳25g
草莓100g,蜜橘50g,香蕉50g,
花生油15g,芝麻油10g。
四、学龄前儿童营养摄入
(一)学龄前儿童生理和营养特点
3 周岁以后至6~7 周岁入小学前的儿童,称为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婴幼儿略有减慢,但仍处于较旺盛的状态,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会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和成人期发生肥胖的风险。经历过7~24 月龄期间膳食模式的转变和过渡,学龄前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和膳食结构已接近成人,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相比于成人,学龄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较高,但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咀嚼能力仍未完善,因此其食物的加工烹调与成人也仍有一定的不同。同时,学龄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以往有所提高,自主性、好奇心、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等都有所增强,但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进食行为不够专注的现象,如进食时玩玩具、看电视、做游戏等,这个时期需注意避免此类不良饮食习惯的出现,否则会降低其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
在儿童喂养的过程中,挑食偏食是较为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若能培养儿童进食多样化食物的良好饮食习惯,将有利于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由于儿童自我独立的意识逐渐萌发,对不同的食物可能产生出不同的喜好感觉,会出现暂时性的偏食和挑食,这时候需要家长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和纠正,以免形成永久性的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家长本身的良好饮食行为,对儿童具有积极的重要影响,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儿童一起进食,树立好榜样,帮助孩子从小远离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对于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通过变换烹调方法或烹饪方式,也可采用反复小分量的供应,鼓励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加以改善,但不能强迫喂食,同时也要避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做法。通过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比如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或游戏项目,使其全身得到充分锻炼,增加能量消耗,也可以刺激食欲,改善进食能力。
(二)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原则及餐次安排注意事项
1.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结构,应由多种食物通过平衡膳食来构成,规律就餐能保证其获得全面、足量的食物摄入和良好的消化吸收,同时,鼓励儿童自主进食而不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儿童进餐原则
(1)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固定的座位就餐,按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食。
(2)避免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追着喂”等行为。
(3)吃饭要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半小时内完成进食。
(4)让儿童自己使用餐具进食,养成独立自主的就餐习惯,不但可以增加儿童进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其独立能力和生活自信心。
3.餐次安排
学龄前儿童应保证每天至少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即早、中、晚三次正餐,在此基础上还有两次加餐。一般分别在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加餐,若晚餐时间比较早,可在睡前2 小时再安排一次加餐。两正餐之间应间隔4~5 小时,加餐与正餐之间应间隔1.5~2 小时;加餐分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正餐的食量;不随意改变进餐的时间、环境和食量。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也可配以少量易消化的面点。晚间加餐不宜安排甜食,以防止龋齿。为了让儿童易于坚持,可根据季节和饮食习惯,更换和搭配不同的食谱。
4.膳食内容 在与成人相似的主食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奶或奶制品,摄入充足的水分,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3 岁儿童推荐每天摄入钙600mg,4~5 岁儿童是800mg。奶及奶制品中的钙含量丰富且容易吸收,是儿童补充钙质的最佳来源。每天喝奶300~400ml 或摄入相当量的奶制品,可保证学龄前儿童获取适宜的钙摄入量。家长应以身作则常喝奶,鼓励孩子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还可选择儿童喜爱和合适的奶制品。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摄入600~800ml 水,以白开水为主,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儿童的胃容量小,每天应少量多次饮水,晚饭后根据情况而定。另外,在进餐前避免大量喝水,以免胃体过于充盈,稀释胃酸,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在媒体发达的今天,市面上存在大量的广告误导,加上含糖饮料对儿童味觉的诱惑,为避免儿童对含糖饮料产生不良的偏好,家长应对儿童给予正确引导。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以身作则,少喝含糖饮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里常备饮用水,督促儿童定时饮用,也可适当选择自制的豆浆、果汁等天然饮品,但饮用后应及时做好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
如果喝奶后出现胃肠不适,比如腹胀、腹泻、腹痛等,可能与身体不耐受乳糖有关,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1)少量多次喝奶或改吃酸奶。
(2)避免空腹喝奶,喝奶前进食一定量的主食。
(3)改吃无乳糖奶或喝奶时补充乳糖酶。
(4)保障每天充足水分摄入。
(三)学龄前儿童的零食选择
零食是学龄前儿童全天膳食营养的补充,也是儿童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零食应尽可能与加餐相结合,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选择零食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应选择天然、新鲜、容易消化的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蔬菜水果等。
2.避免选择油炸、膨化等能量密度高的加工食品。
3.零食最好安排在两次正餐之间,进食量要适宜,不能影响正餐,睡觉前半小时不吃零食。
4.保证零食的食用安全,如进食豆类、坚果类等颗粒状食物,要警惕整粒食物呛入气管的意外可能,也可将这类食物打磨成粉或制作成糊食用。
五、儿童主要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
婴幼儿(0~3 岁)主要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如表2-6。学龄前儿童(3~7 岁)主要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如表2-7。
表2-6 婴幼儿(0~3 岁)主要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

1kcal=4.186 8kJ
表2-7 学龄前儿童(3~7 岁)主要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

续表

注:维生素A(µgVAE):维生素A 活性当量
1µgVAE=1µg 全反式维生素A=2µg 来自补充剂的全反式β-胡萝卜素=12µg 膳食全反式β-胡萝卜素=24µg 其他膳食维生素A 原类胡萝卜素
1µg 维生素A 活性当量=3.3IU 全反式维生素A
1µg 维生素D3=40IU 维生素D3
α-TE:α 生育酚当量,1mgα-TE=1mgRRR-α-生育酚的活性
(潘文松 张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