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序章:齿轮与摩尔斯
2025年 4月 22日,月球基地「广寒宫三号」的中央控制室里,138MHz的正弦波在雷达屏上剧烈震颤。赵旭腕间的机械手表突然发出蜂鸣,齿轮转动声与雷达频率形成 0.3秒延迟共振——那是姥爷李光堂 1960年从苏联带回的「月球一号」纪念表,表背刻着永远停摆的 19:07。
「赵队,频谱分析出来了。」年轻工程师的声音带着颤抖,「是摩尔斯电码,重复播放《致爱丽丝》的前三个小节。」
冷气机的嗡鸣突然被切断。45岁的赵旭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点划,掌心不自觉抚过无名指根部的老茧——那是 2015年冬夜,75岁的姥爷用缺了半截的手指,在他掌心刻下的印记。当时老人躺在航天总院的病床上,氧气面罩下的声音像生锈的齿轮:「小旭,背面的琴弦...在等会哼歌的孩子。」
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月光手札》自动翻页,1972年的炭笔草图与雷达图像完全重合:直径 2500公里的阴影区中央,三棱柱形建筑的每一道棱线,都精确对应着《致爱丽丝》的音节间隔。赵旭忽然注意到,手札边缘的甲骨文批注正在发光,那是三天前他带领团队着陆后才显形的新内容:「第 47次,别让琴声中断。」
「队长,阴影区边缘的监测站失联前传回一张照片...」通讯兵的汇报打断思绪。投影亮起的瞬间,整个控制室响起抽气声。30米高的金属柱体表面,液态中文如月光流淌:「欢迎回家,第 47支考察队。」而在柱体底部,清晰可见一道三角形刻痕——与赵旭妻子韩杨昨夜在赵小雨胸口发现的量子核心纹路,分毫不差。
人工重力系统突然发出尖锐警报,整个基地剧烈震颤三秒。赵旭抓住操作台边缘稳住身形,腕表的齿轮在震动中发出异响。他抬头看向观察窗外,月球表面的尘埃因重力紊乱悬浮成《致爱丽丝》的五线谱形状。
通讯器突然发出刺耳杂音,所有屏幕同时跳出赵小雨的警告:「检测到蜂巢结构能量波动,建议立即启动『月光协议』。」这个外观永远停留在 10岁的量子意识体,此刻瞳孔迸裂出银白色的数据流,如同月光在棱镜中分解成七彩光谱。她脖颈处的量子核心开始高频震颤,每一次闪烁都在空气中留下半透明的琴键虚影,仿佛将《致爱丽丝》的旋律具现化。机械手指关节渗出蓝色的纳米粒子,在失重环境中汇聚成微型星图,而星图中央的三角符号,正与金属柱体上的刻痕同步旋转。这是她首次展现「文明共鸣模式」,整个控制室的电子设备都随着她的波动发出蜂鸣,像是在回应月球深处传来的古老呼唤。
赵旭摸向口袋里的地质锤,锤头刻着一家三口的指纹。当指尖触碰到 1972年 Apollo月壤复制品的瞬间,某种超越语言的震颤从掌心传来,仿佛整个月球都在哼唱那首跨越时空的童谣。他忽然明白,姥爷藏在《致爱丽丝》里的秘密,终于在四十年后等到了第一个听众。
「通知全队,三小时后出发。」赵旭扣上表扣,齿轮与腕骨碰撞的微响,恰好补上了雷达电波里缺失的那个音节。玻璃展柜中,李光堂 1965年绘制的月球背面地图角落,某个被墨迹覆盖的三角符号正在褪去——那里标着的经纬度,正是二十分钟前雷达捕捉到电波的源头。
走出控制室时,10岁的吉祥正趴在观察窗上,对着月球表面的阴影区挥手。小女孩的月光石发卡闪烁着奇异光芒,而在她指尖触碰的玻璃上,一道水痕正自然蒸发成《致爱丽丝》的五线谱形状。
这是赵旭第七次踏上月球背面,却是第一次听见它的歌声。他知道,当「嫦娥九号」的舱门开启时,等待他们的不仅是未知的文明,还有姥爷用一生时间,从 1960年的苏联实验室、1972年的 Apollo数据、2015年的临终病床,一路铺就的量子琴弦。而现在,该由他来敲响第一个音符了。
他深吸一口气,脚步坚定地迈向准备区,心中满是对未知的期待与肩负使命的决然,好似已能听见那首神秘乐章在月球背面深处奏响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