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帮孩子建立稳定的价值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我小时候很怕生,在陌生人面前胆怯又局促。新的环境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总是要反复确认自己有没有被别人接纳。比如,第一次去上体操协会开办的体操课前,我很怀疑自己到底可不可以去上课,母亲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保证,我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就去上课。在幼儿园里,我倒是能够融入集体,但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而是因为我懂规矩也守规矩。这种羞怯的感觉如影随形,它妨碍我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愿望。

还记得当时有个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尤尔根,比我稍大一点,当时大概有五岁,长着一头金发。他简直是自信的化身。尤尔根总是高高兴兴、生气勃勃的。他开朗又坦率,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他会做出安排,分派角色,而且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好。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尤尔根在一次郊游中成了中心人物,所有孩子都围绕在他身边。

自信、自我意识、自我价值,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术语,然而今天回头看来,尤尔根具备上述所有品质——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能够考虑他人的诉求,还会进行积极的交流。自信的人对“自我”有种与生俱来的理解力——他们不会纠结“我可不可以”或者“我应不应该”。对他们来说,随心而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尤尔根正是这样,他与他的自我和谐一致,同他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结。这正是他在人群中备受欢迎的原因。大家都想和他玩,又反过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大人也喜欢尤尔根。如果要在一群孩子中选出一个负责人,幼儿园老师总是会让他当“小队长”。或许这也让他更加自信。

我对“自我”的感受则与尤尔根完全不同。我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明明很想加入游戏却止步不前。胆怯的感觉、“我不敢”的心态让我很难过。我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那时我还无法理解,其实真正排挤我的人是我自己。我在这样的状态下显然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我就更加佩服那个能够自如表达、随心而动的尤尔根了。

不自信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悲伤、恐惧、孤独和羞耻。与之相对,自信可以带来放松、安全感、信任和行动力,而且自信还能让人更具魅力——那些“受欢迎”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自信满满。大家都想和他们一起玩,所以他们可以挑选自己中意的玩伴。自信的孩子会得到来自外界的正向反馈,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而不自信的孩子从外界得到的正向反馈较少,因此会更加不自信。从外界收获正向反馈的人,会觉得自己是被人喜欢、被人爱、被人珍惜的,他的自我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

本书希望帮助家长们树立起巩固和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意识,并给出相关的思路。每位读者都可以从各种建议中挑选出自己认同的或者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亲子间的联结方式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存在适合所有家庭的“万灵药”。

然而我仍然坚信,一切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教育都具备以下两个基础:

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它是每个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爱是铠甲,帮助孩子扛过人生中的打击。爱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为其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打下地基。

积极乐观的想法。人生的充实程度,取决于我们对于自我、外界和人生的想法。我们看到的既可以是半空的水杯,也可以是半满的水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来源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来源于我们自己。想法促使我们产生相应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行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它影响着人生的快乐程度与生活质量。教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其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个人认为,这两项原则适用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我将会在本书中对此做出详细的阐述。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他们无可逃避地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因此我将在本书中频繁地探讨父母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我主张父母应该时常从此情此境中抽离出来,检视自己的反应和态度,尽可能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可是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毕竟人无完人,不过这本就是一种尝试,结果自然时好时坏。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去尝试,不要浑浑噩噩地受本能或惯性的支配。我们并非生来就是父母,所以必须逐渐进入父母的角色,认清自己希望如何塑造这个角色。我们的动机往往根植于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和早年经历,我们经常深受其影响而不自知。所以,深入分析自己的早年经历很有帮助。这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也相当消耗心力!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身的发展历程,这也当然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使本书更加简明有趣,不至于过分艰涩,我单独提供了一系列适合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孩子阅读的故事,整理成《我就是喜欢我》故事手册。其中一些故事以适合孩子的方式探讨了本书中涉及的话题。父母可以借着与孩子共读故事的机会,与其讨论相关的话题,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亲子之间可以由此在玩耍中展开对话。与故事有关的章节中会有相应的提示。

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建议和忠告都没有强制性,更不是严肃的规则。不要强迫孩子做练习或者进行对话——一定要让孩子自愿地、乐意地加入。书中所有活动的设计初衷都是营造轻松的氛围,增进亲子间的信任感和亲密度,切忌强迫和施压。

如果孩子不肯听从父母的建议,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也有可能是地点和场合不对,又或者是当时的气氛有些别扭——孩子不配合的原因五花八门,不必总是归咎于父母的沟通方式。所以,如果某一次亲子谈话的进展不理想,请勿就此失去信心。不要放弃,但也别强迫孩子。换个时间,换个场合,或者换种气氛,再试一试。

自我价值感匮乏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心理治疗中,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意义重大。在德国,每年有近20%的儿童与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然而只有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心理治疗。自2020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使得德国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雪上加霜——疫情暴发十个月以后,近三分之一的儿童仍然存在心理状况异常的表现。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保护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增强自我价值感的教育,可以从人生初始就为孩子减轻诸多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痛苦。

在为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在提升儿童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只有当孩子对自我价值不再抱有怀疑时,他[1]才可能接受各种旨在改变其不当的(所谓“不当”,指的是对自身和外界造成困扰与伤害)观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心理疗法。因此,巩固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干预行之有效的必要条件。作为心理医生,我非常清楚,通往每个孩子内心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想要帮助他,就必须把握这个孩子的人格特点。即便身为父母的我们以为对孩子从里到外都了如指掌,也仍然要努力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并不懈地探索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当经常扪心自问:我的孩子真的就是我以为的那样吗?我对孩子这样那样的评判会不会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孩子会不断经历人生的新阶段——他们的人格也处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地刻在磐石之上。

在很多情境下,即便是最为孩子着想的父母也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怀有某种期望(比如期望孩子合群、上进、好胜、擅长运动或音乐……),而且会尽可能把孩子朝那个方向引导,却忽略了去认识他真实的自我。然而要巩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要认识并接纳他们的个性。

如今我的三个儿子都已接近成年。作为母亲的我,自然是没能践行自己在本书中写到的所有建议。书里好些内容,是我在年轻时还未领悟到的。很多心得必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方能获取。在写书的过程中,一些与儿子们相处的点滴浮现于脑海。我多么希望能够重来一次,希望孩子们面对的是今天这个更加平和放松、育儿经验也更加丰富的我。

诚然,“大孩子们”的母亲可以从容地写下大篇建议,而年幼孩子的父母却要在尿布、失眠、哭闹、职场压力和夫妻关系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书上的办法实施起来的确不太容易。带孩子的日常很美好,但又让人心力交瘁,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就连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常常与愿望相悖,这很正常,天下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力求完美,而是要树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大方向清晰且稳定,孩子就会注意到我们在努力地理解他们,并且感受到我们坚定不移的关怀和爱。家庭的情感基础由此得以夯实,它能够帮助我们顺利战胜冲突和渡过难关。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当下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关键在于,即便是在家庭的艰难时期,为人父母也不可以止步不前。我们不能灰心丧气,必须坚持不懈地反省和提升。还有,不仅要善待孩子,也要善待我们自己。


[1]为了保证阅读的流畅性,书中不分性别,统一用“他”代指孩子。——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