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中国创新密码:民营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之道
史晋川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金融研究院院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2024年,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游戏科学——被媒体称为“杭州六小龙”的科技新星横空出世,宛如一夜之间,让杭州从“电商之都”跃升为硬科技的高地。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不仅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更让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创新潜能。是什么让杭州孕育出这样的奇迹?是偶然的火花,还是长期的积淀?在我看来,答案藏在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市场化改革的基因之中。
杭州的今天并不完全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并且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使得民营经济能够比较好地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为“六小龙”在杭州的出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因此,要回答“为什么是杭州”,我们需要回溯浙江模式的源头,探寻民营经济如何为杭州这座城市注入不竭的动力。
民营经济的引擎:浙江模式的改革基因
“浙江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是以改革推动发展,即用改革的民营化和市场化推动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全国率先从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成长的格局,这就是资源配置主体的民营化。在浙江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并逐步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浙江的迅速发展是从农村工业化起步的,乡镇企业兴起加速了农村工业化,资源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后进一步流向现代服务业,这就是资源配置的工业化。浙江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资源不断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等区位优势空间,这就是资源配置的城市化。
浙江的自然禀赋造就了历史文化禀赋,培育了浙江人的经商基因。“七山一水二分田”,意味着只靠土地吃不饱,所以历史上的浙江人不把自己局限在土地上刨食吃,而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外出经商,湖州、宁波、温州都有商帮传统。明州港(今宁波港)、温州港、新安江是浙江商人对外经贸的重要通道。宋代的浙江地区,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影响本土文化中的重商思想。著名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对一代代浙江人影响深远。浙江经济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市场的力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政府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起到促进作用。
这些历史脉络,如同根系般滋养着“杭州六小龙”的成长,为杭州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的土壤: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互动
“杭州六小龙”现象,绝非孤立的星火,而是创新生态沃土的果实。这一生态的形成,缘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缘于城市空间与产业政策的精准转型。
2003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八战略”,把许多强县都撤县(市)建区,变成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把杭州的主城区做大了,城市框架拉开了,基础设施改进了,然后城市的功能更加丰富了,它集聚各种新的生产要素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就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就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个过程一旦展开,杭州就逐渐变成了一个互联网+产业的城市,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这些企业蓬勃发展,为杭州发展新产业,以及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人才开始不断地向杭州集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断地向杭州集聚,形成了一种正反馈的加强效应。自然而然地,在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就有了今天的“杭州六小龙”。
杭州市政府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为各种各样的早期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创造一个比较宽松、优良的投资环境。一些有前景的项目是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基金共同投资的,但是这些共同投资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先投的,它们首先做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行业评估等,政府基金大多进行跟投。相当一部分被投企业觉得有政府基金跟投,政府为自己的项目背书,十分放心。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平常不要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包括以支持、关心的名义,跑到企业去做“主动式服务”,而应该重视“被动式服务”,就是当民营经济有需求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去帮助它们解决问题。
正是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型政府理念,让杭州的创新生态如鱼得水。相比某些地区政府部门急于“挑冠军”或“亲自下场”,杭州选择了信任市场、赋能企业。市场则以其无形之手,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技术与团队。
创新主体的转型:从传统浙商到“杭州六小龙”先锋
浙江杭州的创新奇迹,离不开一代代浙商的接力与转型。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小商贩,到马云的电子商务帝国,再到梁文峰的AI(人工智能)先锋,民营企业家的敏锐与胆识始终是杭州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敏锐的浙商做出了两个选择:一是抓住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时机,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然后大规模出海,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抓住汽车、住房等新的市场需求,发展新的产业,台州的汽摩配、李书福的吉利汽车、杭州的房地产(如绿城、南都等),还有王水福的西子电梯,都是在这个阶段起飞的。新一代浙商抓住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通过创业直接进入前沿互联网行业,代表人物有马云、陈天桥、丁磊、陈宗年等,他们代表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了浙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阿里巴巴等企业率先大胆探索、重新界定原来所认定的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产业与市场边界,事实上改变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金融业的活动边界,使得民营经济也可以承担重大的国家战略。所以为什么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六小龙”出现在杭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大胆突破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传统的默认边界,积极主动地承担国家重大战略。这一点从马云到梁文峰是一脉相承的。
面向未来的信心与改革
“杭州六小龙”现象,不仅体现了当下的创新趋势,更是中国未来的序章。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的今天,杭州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面对内外挑战,我们需要怎样的信心与行动?在我看来,答案依然是改革、市场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
现在的情况要求我们拿出当年改革开放的勇气,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得企业家能够打消顾虑,提升预期,恢复信心,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一直在呼吁,要鼓励民营企业家发声,探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宏观政策、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议题。此外,要进一步重视民营经济的地位。
杭州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领先者,并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鼓励民营企业为推动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些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从短期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很重要;从中长期看,重点要改善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同时还要借助科学进步和技术提升增强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
杭州的创新密码,不仅属于这座城市,更属于中国,属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中国人。从“八大王”的平反到“杭州六小龙”的腾飞,浙江的民营经济用40余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市场自由、改革不停,创新的火种就会生生不息。面向未来,杭州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中国硅谷”,更要成为全球AI的引领者。我们应该高度肯定杭州现象,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差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继续进步。以改革为帆,以信心为桨,中国经济必将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驶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