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张謇:江海沉浮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纱厂盈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深秋,南通狼山脚下的大生纱厂,烟囱吐出的青烟与江面蒸腾的雾气缠绵交织,宛如一幅氤氲的水墨长卷。张謇裹紧灰布棉袍,踏着满地碎叶迈向账房,枯叶在他脚下碎裂的脆响,惊起檐下栖息的麻雀。自五年前在通州商务局旧址高悬“大生”匾额,他无数次迎接这样的清晨,可今日,剧烈的心跳声几乎要冲破耳膜。

账房先生吴蔚若捧账簿的手微微发颤,泛黄宣纸在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泛着奇异的光泽。算盘珠上还凝着未干的水渍,那是他方才擦汗时不小心滴落的。“四、四万二千两!”他声音发颤,镜片后的双眼瞪得浑圆,仿佛要将账簿上的数字刻进瞳孔里,“张公,扣除官利、运费、原料钱,净盈余足足四万二千两!”算盘珠突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原来是他激动得手指失控,将算珠拨得哗哗作响。

张謇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账册边角,墨迹未干的数字仿佛跳动的火苗,灼得眼眶发烫。招股时乡绅们“书生办厂必败”的冷嘲热讽、股东撤资时摔门而去的决绝,那些锥心刺骨的记忆,此刻全化作喉头的酸涩。案头的铜镇纸下压着半张皱巴巴的当票,正是当年典当妻子翡翠镯子时留下的,边角早已被反复摩挲得毛了边。

纱锭的嗡鸣声突然清晰起来,张謇推开雕花木门,冷风裹挟着棉絮的清香扑面而来。月光下,纱厂厂房宛如蛰伏的巨兽,青砖墙上的爬山虎在风中沙沙作响,叶片上的露水簌簌落在肩头。建厂初期四处筹钱的艰辛涌上心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他在上海四马路的客栈蜷缩三个月,将两江总督刘坤一划拨的四万余两官机折算入股,又拉拢潘华茂、郭勋等商人集资,却仍凑不齐建厂半数资金。最困顿的时候,连往返南通的船票钱都拿不出,无奈之下,只能典当了妻子的陪嫁翡翠镯子。那天深夜,当铺伙计举着灯笼送他出门,摇曳的光影里,他望着当票上“翠镯一只,当银八十两”的字样,在雪地里站了许久,直到棉鞋被雪水浸透。

腊月寒风卷着细雪掠过纱厂青砖围墙,学徒阿福气喘吁吁撞开账房木门,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肩头沾满棉绒,发梢还凝着层薄霜:“老爷!“少年冻得发紫的嘴唇直打颤,怀里紧紧抱着浸透汗渍的加急信函,“上海十六铺码头的裕昌布行来人了,愿出双倍价钱包下明年的纱!“

张謇搁下算盘,铜烟锅里的火星在冷空气中明明灭灭。恍惚间他又看见光绪二十五年的秋夜,暴雨滂沱中自己守着尚未竣工的纱锭,怀里揣着妻子难产的家书,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半步未离工地。此刻他伸手拂去少年肩头棉絮,指腹触到少年单薄脊背上硌人的骨节,喉头突然发紧:“好孩子,先去伙房喝碗姜汤。“

次日卯时三刻,雕花铜盆里的热水蒸腾着白雾,张謇对着铜镜将月白长衫的盘扣系得一丝不苟。议事厅紫檀长案上,新采的腊梅斜插在白瓷瓶里,暗香混着众人呵出的白雾在梁间萦绕。苏州布商陈老板的杭罗长衫熨得平平整整,手中湘妃竹扇“啪“地展开,扇面上郑板桥的墨竹图随着动作微微晃动:“张先生,如今洋纱在沪上已占七成市面,可您这通州土纱,竟能卖出金山纱厂的价钱,当真令人费解。“

张謇起身推开雕花窗,凛冽晨风裹挟着棉田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朝阳将“实业救国“四个鎏金大字镀上金边,恍惚间化作二十年前殿试策论里的墨迹。他望着远处新落成的轧花车间,指尖摩挲着窗棂上的缠枝纹:“陈老板可知,去年通州棉农因虫灾减产,我派船队连夜赶赴崇明岛,即便每担棉花多耗三钱运费,也绝不用印度次棉掺杂?“话音未落,窗外传来蒸汽机的轰鸣,与远处运河上的船工号子遥相呼应。

话刚落音,账房吴蔚若踩着青砖地匆匆而入,长衫下摆带起一阵风,手中攥着墨迹未干的《申报》,纸面因过度用力泛起褶皱:“张公,上海纺织同业公会发文,指责我们坏了行规!“张謇搁下手中狼毫,羊毫笔尖悬着的墨滴在宣纸上洇开,宛如未愈的伤口。

接过报纸时,指尖触到铅字微微凸起的棱角。他快速扫过“破坏市场秩序““扰乱定价体系“等刺眼词句,雕花窗棂透进的日光在报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自光绪二十五年大生纱厂投产,他便力排众议坚持使用通州本地棉花——那些饱满的棉桃里,藏着无数农户的汗水。改良后的纺织机日夜轰鸣,“魁星“牌棉纱从通州码头启程,经运河流向沪上商埠,细若游丝却坚韧如钢的品质,让洋行仓库里积压的舶来品黯然失色。

“传我的话,“张謇将报纸重重掷于酸枝木案,震得搁笔的青瓷笔洗微微发颤,“大生纱厂宁可少赚三成利,也要护住通州棉农的生计。“他移步至窗前,推开雕花槅扇,夏日热风裹挟着棉花特有的清涩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田埂蜿蜒如黄丝带,几个老农正赶着牛车缓缓驶来,车辕上特意系着的红绸带在风中翻卷,像燃烧的火焰。这抹红是他与棉农的无声契约——每车棉花过磅时系上红绸,既是承诺高于市价的收购价,也承载着“红火兴旺“的祈愿。恍惚间,他仿佛又看见三年前在棉田里与老农们席地而坐,啃着冷硬的麦饼商讨种棉改良方案的场景。

盈利的消息乘着江风掠过濠河,不出三日便灌满了南通城的角角落落。清晨的“碧萝春”茶馆里,竹椅早已被挤得嘎吱作响,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唾沫星子溅在八仙桌上:“列位看官!这张謇张季直,放着紫禁城的红墙金瓦不待,偏在狼山脚下搭草棚办纱厂!如今可好——”他故意拖长尾音,台下茶客们齐刷刷挺直脖颈,瓜子壳撒了满地。

瘸着左腿的王瘸子拄着枣木拐杖,挤到前排八仙桌边,铜烟锅里火星明灭:“可不是!去年见他在码头搬洋纱样本,我还当状元郎犯了糊涂。您瞧瞧,这机器一转,银子就跟棉絮似的往口袋里塞!”他身旁绸缎庄老板陈掌柜摘下金丝眼镜,用绢子擦了擦镜片,压低声音道:“王家兄弟有所不知,张公账本上早写明白了——纱厂头三年盈利,七成要投进师范学堂。听说连校舍图纸,都是他自个儿趴在案头画的!”

这消息顺着运粮河逆流而上,在南京总督府花厅里掀起波澜。两江总督魏光焘将折子重重拍在檀木案上,惊得檐下画眉扑棱乱飞:“好个张謇!别人办厂为的是富甲一方,他倒好,要拿真金白银凿开愚民的脑袋!”说着将茶盏重重一搁,滚烫的龙井溅在波斯地毯上。一旁幕僚躬身呈上密报:“大人,通州地界如今热闹得很!大生纱厂烟囱一冒烟,周边农户纷纷拆了谷仓改机房,上个月就新开了三家织布坊,连崇明岛的船工都来拜师学手艺。”

魏光焘摩挲着翡翠扳指,目光扫过墙上的《江南舆图》,忽然抚掌大笑:“传我令!南通州赋税减免两成,另拨三千两官银,就说是朝廷嘉奖实业先锋!”话音未落,窗外蝉鸣骤起,惊落了石榴树上几片殷红。

张謇的书房里,檀木博古架上的青铜爵在油灯下泛着幽光,地图铺满楠木书桌,纵横交错的河道与村镇在烛火中若隐若现。他握着朱砂笔的指节发白,在南通与上海之间画下遒劲的粗线,笔尖重重戳在崇明岛,墨点在纸上晕染开来:“要扩大生产,原料是关键。崇明岛濒江临海,棉花产量冠绝江北,此乃天赐福地。“

一旁的助手宋育德翻开泛黄的账本,帐页间夹着的棉花标本簌簌掉落:“张公,若在崇明设分厂,需再购纱锭两万枚,单是设备运输就要凿通三条运河,至少还需银三十万两。“窗外朔风卷着细雪扑在雕花窗棂上,张謇望着墙上父亲手书的“天道酬勤“匾额,那是同治年间老父用卖粮钱换来的匾额,此刻墨迹在寒风中似乎都在微微颤动。恍惚间,父亲临终前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他的衣袖:“咱们张家世代务农,你若有本事,就为天下农人谋条生路。“

上海滩钱业公所的鎏金匾额下,十八家钱庄老板围坐在紫檀圆桌旁。当张謇说出扩厂计划时,宁波帮的王老板将水烟袋重重磕在八仙桌上:“南通纱厂刚见起色就想冒进?洋纱倾销如潮水,多少厂子都折在纱锭上!“绍兴帮的李老板捻着胡须冷笑:“张状元书生办厂,终究不知商海深浅。“张謇望着窗外苏州河上穿梭的火轮,想起日本纱厂日夜轰鸣的机器,将手中的计划书在红泥小火炉上轻轻烘烤:“诸君可知,日本大阪纺织厂十年间纱锭增至八万枚?今日不进,则明日必退。“

回到南通老宅,张謇抚摸着祖传的青花瓷瓶,釉色温润如泪。当他将变卖祖产的契约按上指印时,七岁丧母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那年寒冬,母亲把最后一碗米粥推到他面前,自己却嚼着冻硬的红薯。如今为了纱厂,他只能将母亲留下的翡翠镯子也送进当铺。好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深明大义,在折子上朱批“振兴实业,当为表率“,官股十万两白银终于解了燃眉之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大生纱厂议事厅的铜火盆里炭火烧得噼啪作响,红焰舔舐着錾刻云纹的铜壁,将满室映照得暖意融融。当张謇展开写满新股东名字的黄绢,五十四岁的他鬓角已染霜雪,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却愈发清亮。股东们的目光如聚光灯般聚焦在“新增股本五十万两“的字样上,议事厅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激动得打翻了盖碗,滚烫的碧螺春在酸枝木长案上蜿蜒成溪;有人下意识捏碎了瓜子壳,碎屑簌簌落在簇新的马褂襟前。张謇的视线掠过人群,定格在角落里当年带头撤资的顾老板涨红的脸,恍惚间,光绪二十三年那个暴雨夜的场景如潮水般涌来:同样是这间屋子,同样是这方长案,这些人裹着狐皮大衣,将退股文书狠狠摔在他面前,溅起的水花洇湿了案头的《农政全书》抄本。此刻窗外玉兰花开得正盛,皎洁的花瓣在晨光中舒展,暗香混着墨香,在议事厅里久久萦绕。

分厂选址定在崇明岛西北的庙镇,这片临江沃土让张謇驻足良久。长江如一条蜿蜒的银带,在脚下奔腾不息,往来商船的汽笛声不时划破天际。张謇站在芦苇丛生的滩涂上,手持测绘图纸,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这里紧邻长江,水运便利,周围广袤的棉田宛如绿色的海洋,为纱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早春的江风裹着寒意,裹挟着咸涩的水汽,吹得人睁不开眼。“张大人,此处常有江潮,地基需深挖三尺!“德国工程师穆勒操着生硬的中文比划着,这位曾参与上海杨树浦纱厂设计的专家,被张謇高薪聘请而来。张謇蹲下身,抓起一把潮湿的泥土,感受着泥土的湿度与黏性:“穆勒先生,中国有句古话,'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我们造的不仅是厂房,更是实业救国的根基。“

建厂期间,张謇几乎长驻工地,成了工地上最熟悉的身影。某天深夜,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油纸伞上咚咚作响。张謇披着蓑衣,提着马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查看工地。当发现新砌的围墙有渗水迹象时,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全部推倒重砌!“他对着瑟瑟发抖的包工头怒吼,声音盖过了呼啸的风雨,“宁可多花十日,也不能留隐患!百年大计,质量为先!“工人们提着灯笼连夜施工,昏黄的灯光在雨幕中明明灭灭,张謇的身影与工人们的身影交织,构成一幅悲壮的劳动画卷。

分厂投产那日,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崭新的厂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白烟。张謇站在厂房前,望着飞转的纱锭,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心中百感交集。崇明县令亲自送来“实业兴邦“的匾额,匾额上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地百姓抬着整猪整羊前来庆贺,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一位白发老农颤巍巍地挤到前排,紧紧握住张謇的手,浑浊的眼中满是感激:“张大人,自打有了纱厂,俺家闺女在厂里做工,每月能挣二两银子!日子终于有盼头了!“张謇轻轻拍了拍老农的手,望向远处忙碌的工人和热闹的厂区,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盈利后的大生纱厂,如注入新血的巨兽,迅猛发展。张謇站在新落成的钟楼顶端俯瞰厂区,运河上运棉的商船白帆点点,新扩建的厂房青砖红瓦连绵数里,蒸汽机的轰鸣声震得脚下楼板微微发颤。他不仅投入巨资引进英国最新式的环锭细纱机,还在厂区旁修建铁路支线直通长江码头,将原料运输成本压到最低。

教育与慈善事业更是张謇心头的执念。通州师范学校的钟楼每日清晨都会响起悠扬钟声,教室里陈列着从海外购置的物理化学仪器,学生们在张謇题写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匾额下钻研纺织技术。育婴堂里,保育员用他特制的食谱喂养孤儿,庭院中栽满象征新生的玉兰树。南通博物苑内,张謇亲自设计的中式回廊环绕着陈列厅,恐龙化石与国产纺织机械模型并置,无声诉说着他“实业与科学并重“的理想。当老人们在新建的栖流所里晒着太阳闲聊时,总有人感慨:“张公让咱们南通,活成了书上说的'新世界'。“

然而,危机悄然降临。光绪三十年(1904年)深秋,黄浦江畔的东华纺织株式会社挂起旭日旗,日本商船载着倾销的廉价纱线蜂拥而入。大生纱厂的仓库里,积压的棉纱堆成白色的山丘,老鼠在麻袋间穿梭啃食。张謇召集管理层开会那日,北风卷着枯叶拍打会议室的玻璃窗,德国造的铜质吊灯在众人头顶投下摇晃的阴影。

“张公,要不降价促销?“销售主管攥着皱巴巴的订单报表,声音里带着焦虑。张謇背着手凝视墙上的世界地图,目光扫过南洋群岛星罗棋布的岛屿,突然转身指向印度洋:“降价只能饮鸩止渴!欧洲正在打日俄战争,棉布需求暴涨;南洋华侨思念国货,这才是我们的生路!“

三个月后,暑气蒸腾的新加坡码头热浪灼人。张謇摘下那顶巴拿马草帽扇风驱热,露出被晒得黧黑却神采奕奕的面庞。他特意换上剪裁合体的藏青色长衫,在领口别上一枚通州蓝印花布制成的领扣,这份别具匠心的搭配既不失传统韵味,又暗合南洋华商审美。

在中华总商会雕梁画栋的演讲厅里,张謇缓步走到铺着红丝绒的长桌前。他轻轻展开裹着蓝印花布的大生纱厂产品样本,十几种不同支数的棉纱整齐排列,在吊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诸位请看,“他的指尖抚过柔若流云的棉纱,声音带着南通方言特有的抑扬,“这是用通州棉农精选的'鸡脚棉'纺成,经十二道古法漂洗——先以井水浸泡三昼夜,再用天然皂角搓洗,最后在长江浪头晾晒七日。“说着,他小心翼翼地从樟木箱里取出一台德国造显微镜,将薄如蝉翼的棉纱切片置于载物台上。当华商们透过镜片,看见棉纤维如黄金螺旋般完美的结构时,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

“Quality is the dignity of Chinese goods!“张謇突然切换成流利英语,声音铿锵有力,“我们的祖辈用丝绸瓷器征服世界,今天的中国人,要用机杼织就新的辉煌!“话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已响彻大厅。签约当日,两万担订单的墨迹未干,他便与几位南洋富商围坐在黄花梨圆桌旁,就着乌龙茶筹划起南洋办事处的选址。窗外,牛车水的烟火气混着海风飘来,为这场商业会谈增添了几分鲜活的市井气息。

消息传回南通,恰逢梅雨初歇。大生纱厂的汽笛声突然长鸣三声,正在车间忙碌的工人们纷纷扔下手中活计,跑到厂门口张望。当戴着斗笠的通讯员高举电报奔跑而来,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从家中抱来成挂的爆竹,噼里啪啦的声响中,工人们连夜将新织的棉布捆扎成垛。码头上,“大达号“轮船的汽笛与欢呼声交织,将喜讯传向长江两岸。

纱厂盈利的十年间,张謇的实业版图如江海奔涌般不断拓展。在黄海之滨,通海垦牧公司的数百台抽水机日夜轰鸣,将万亩盐碱地改造成白浪翻滚的棉田;长江航道上,大达轮船公司的船队穿梭如织,船头犁开的浪花里,满载着南通的棉花与面粉。他还涉足冶铁、电力等新兴行业,在南通城东南建起成片的厂房。曾经尘土飞扬的街道铺上了石板路,新式学堂的读书声与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南通从一个普通的江北小城,蜕变为闻名全国的“模范县“。

夜深人静时,张謇总爱登上纱厂顶楼的瞭望塔。脚下,万盏灯火将厂区照得亮如白昼,成排的纱锭在暖黄灯光下闪烁,宛如一片流动的星河。远处,南通城的民居星星点点,偶有几声犬吠打破寂静。江风裹挟着棉花的甜香与江水的腥咸扑面而来,他轻抚着瞭望塔斑驳的砖墙,日记本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清晰可见:“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此刻的他,仿佛看见实业救国的理想,正化作点点星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渐渐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