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霸权:从黑科技系统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饥饿的“打印机”与第一笔订单

买家“代码之渊”的订单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林枫心中沉寂已久的希望。但希望之后,是无情的现实压力——要交货,得有成品!而且是他承诺的拥有标准化USB接口、性能不减量但外观必须摆脱“土炸弹”形象的充电宝成品!

第一台简易SLS打印机刚刚拥有骨架和心脏,距离稳定的高精度生产还有巨大的鸿沟要跨越。

林枫不敢耽误。他暂时停止了疯狂的组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台打印机的调试和“喂食”上。

首先解决的是粉末原料。成品树脂粉末价格高昂且需要特殊渠道。林枫能想到的唯一替代品就是——高纯度塑料颗粒粉末,用于塑料制品注塑。他几乎跑遍了东郊的几个大型工业市场角落,在一家批发工程塑料的店铺里,磨破了嘴皮,花了仅剩的一点钱,买到了一小袋标注为聚醚醚酮的边角料细粉。这种工程塑料粉末以耐高温、强度高、稳定性好著称,价格相对能接受,关键是,系统知识包里对替代材料的兼容性列表中,“热塑性工程塑料粉末(需改性)”赫然在列!

林枫如获至宝。但这还不够。他还需要一种廉价的粘合剂辅助。系统知识包提供了一个极其节省成本的思路:使用特殊处理的高纯度淀粉作为次要粘结介质,在低功率激光束的热量下与塑料粉末共同作用成型。

高纯度食用玉米淀粉!超市就有!林枫用最后几块钱买了两大包,开始了疯狂的地毯式检索和实验配比。出租屋的灶台成了临时实验室。他按照知识包里严苛的比例要求,一点点尝试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烘烤淀粉去除水分并诱导其分子链发生变化(糊精化),然后用自制的简陋筛网进行超细化筛选。他需要极细、流动性好的淀粉粉末。

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的粉末和时间被浪费。空气里弥漫着淀粉烘焦和塑料融化混合在一起的诡异气味。房东李婶来催房租时闻到这味道,狐疑地看了好几眼,嘀咕着“小伙儿在研究啥呢”。林枫只能含糊过去。

连续熬了三天,经历无数次比例错误、温度失控、粉末板结后,林枫终于得到了一小罐符合系统描述中“良好流平性、低烧蚀残留”的“淀粉改性粘合助剂”。他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细腻均匀。

原料有了,调试正式开始!

林枫小心翼翼地调试着打印机的激光功率、调焦伺服电机的动作精度、粉末铺送装置的均匀性和层厚控制……

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和风险。打印平台必须加热到特定温度,但温度控制极其不稳定,忽高忽低。好几次打印到一半,刚成型的薄薄一层零件就因为温度骤降而翘曲、开裂,或者在高温下整个烧结成一团疙瘩!

“垃圾!精度不够!再调!”

“温度又飘了!控温模块太糙!”

“铺粉不均匀!孔洞!重新来!”

林枫对着打印平台上那些失败的、奇形怪状的薄片和碎块怒吼着,发泄着积压的焦虑。父亲催款的信息又来了,药费快支撑不住了。买家的等待也在无形地催促。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像个绝望的工匠,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那稍纵即逝的成功点。系统的知识包是地图,但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必须他自己踩稳!

第八次失败后,林枫瘫坐在冰凉的地板上,背靠着堆满垃圾的墙。打印机巨大的噪音如同嘲笑。他看着左手虎口那已经结痂的伤疤,那是第一次成功时留下的纪念,如今却显得那么讽刺。

不能放弃!绝对不能!

他挣扎着爬起来,再次打开那本用草稿纸钉成的“调试日志”。结合刚刚失败的痕迹(烧结温度曲线、光斑形态照片等),利用系统赋予他的强大分析推理能力进行复盘。

“是温度反馈环路滞后太大……控温点设置不合理……”

“光路折射计算有微小偏差……打印轮廓边缘熔化……”

“粉末流动性在连续铺粉第五层后变差……”

他拿出工具,近乎偏执地再次拆解控温模块,增加了一个简单的负反馈电阻网络试图改善动态响应;调整了光路反射镜的角度;设计了更合理的气流辅助装置,保证连续铺粉时的粉面平整……

凌晨两点。

房间里只剩下打印机电机低沉的嗡鸣和激光束有规律点亮的微弱红光。平台缓慢而稳定地升降、移动。一层又一层细密的改性塑料/淀粉混合粉末被均匀铺开,精准的红色光点在其上扫过,留下微不可察的熔融痕迹,一层层叠加。

林枫屏住呼吸,双眼死死盯着打印平台。汗水浸透了他的T恤。

二十分钟后,打印机发出“嘀”的一声长鸣——打印完成!

林枫心脏狂跳,小心地移开铺粉装置,用毛刷极其轻柔地掸开平台表面的浮粉。

一个大约三厘米见方、半毫米厚的薄板呈现在眼前!结构清晰,边缘锐利,几乎没有翘曲!他用游标卡尺测量,厚度公差在0.02mm以内!最关键的是,中间雕刻着一个极小的USB Type-C接口的金属镶嵌槽预留位(用紫铜片嵌入),精度完美!

“成了!!!”林枫几乎喊出声来!强烈的喜悦冲走了所有疲惫!这不是艺术品,但这是一件完全可控、精度合格的零件!是他能工业化生产标准充电宝外壳的第一步!

这台由无数垃圾和汗水堆砌起来的“怪物”,终于,第一次稳定地“拉”出了合格的“丝”!

他来不及庆祝,立刻开始打印第二块薄板……整晚,那低沉的嗡鸣如同最悦耳的交响乐,在小房间里持续回荡。天快亮时,第一批二十个符合初步设计的外壳核心底板零件整齐地码放在了他的工作台上,在晨曦中闪烁着工程塑料特有的哑光。

饥饿的打印机,终于开始稳定地“进食”那些廉价的粉末,吐出通往未来的基石。第一笔订单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探出了头角。林枫抓起手机,给母亲发了一条信息:“妈,再撑几天!我找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