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光波在电光晶体中的传播
由2.1节的讨论,我们知道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受到介质折射率分布的制约。理论和实验均证明:晶体介质的介电系数与晶体中的电荷分布有关,当晶体上施加电场之后,将引起束缚电荷的重新分布,并可能导致离子晶格的微小形变,其结果将引起介电系数的变化,最终导致晶体折射率的变化,所以折射率成为外加电场E的函数,这时晶体折射率的变化可用施加电场E的幂级数表示,即
式中,c1和c2为常量,n0为未加电场时的折射率。式(2-16)中第一项称为线性电光效应或泡克耳(Pockels)效应;第二项是电场的二次项,称为二次电光效应或克尔(Kerr)效应。对于大多数电光晶体材料,一次效应要比二次效应显著,可略去二次项(只有在具有对称中心的晶体中,因不存在一次电光效应,二次电光效应才比较明显),故在此只讨论线性电光效应。
2.2.1 电致折射率变化
对电光效应的分析和描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电磁理论方法,但数学推导相当繁复;另一种是用几何图形——折射率椭球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方便,故通常都采用这种方法。
在晶体未加外电场时,主轴坐标系中,折射率椭球由如下方程描述
式中,x、y、z为介质的主轴方向,也就是在晶体内沿着这些方向上的电位移D和电场强度E互相平行;nx,ny,nz为折射率椭球的主折射率。利用该方程可以描述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特性。
当晶体施加电场后,其折射率椭球就发生“变形”,椭球方程变为
比较式(2-17)和式(2-18)可知,由于外电场的作用,折射率椭球各系数(1/n2)随之发生线性变化,其变化量可定义为
式中,γi j称为线性电光系数;i取值1,…,6;j取值1,2,3。式(2-19)可以用张量的矩阵形式表示为
式中,Ex,Ey,Ez是电场沿x,y,z方向的分量。具有γij元素的6×3矩阵称为电光张量,每个元素的值由具体的晶体决定,它是表征感应极化强弱的量。下面以常用的KDP(KH2PO4)晶体为例进行分析。KDP类晶体属于四方晶系,42m点群,是负单轴晶体,因此有nx=ny=no,nz=ne,no>ne(no为光子的折射率,ne为电子的折射率),这类晶体的电光张量元素只有γ41,γ52,γ63为非零,而且γ41=γ52。因此,式(2-20)可改写为
将式(2-21)代入式(2-18),便得到晶体加外电场E后新的折射率椭球方程式
由式(2-22)可看出,外加电场导致折射率椭球方程中“交叉”项的出现,这说明加电场后,椭球的主轴不再与x、y、z轴平行,因此,必须找出一个新的坐标系,使式(2-22)在该坐标系中主轴化,这样才可能确定电场对光传播的影响。为了简单起见,令外加电场的方向平行于z轴,即Ez=E,Ex=Ey=0,于是式(2-22)变成
为了寻求一个新的通常称为感应主轴坐标系(x',y',z'),使椭球方程不含交叉项,可将x坐标和y坐标绕z轴旋转α角,于是从旧坐标系到新坐标系的变换关系为
将式(2-24)代入式(2-23),可得
令交叉项为零,即cos2α=0,得α=45°,则方程式(2-25)变为
这就是KDP类晶体沿z轴加电场之后的椭球方程,如图2-4所示。其新椭球主轴的半长度分
图2-4 加电场后折射率椭球的变化
别为。由于γ63很小(约10-10m/V),一般是,利用微分式dn,得到
由此可见,KDP晶体沿z轴加电场时,由单轴晶体变成了双轴晶体,折射率椭球的主轴绕z轴旋转了45°角,此转角与外加电场的大小无关,其折射率变化与电场成正比,这是利用电光效应实现光调制、调Q、锁模等技术的物理基础。
2.2.2 电光相位延迟
下面分析电光效应如何引起晶体中的传播光束的相位延迟。在实际应用中,电光晶体总是沿着相对光轴的某些特殊方向切割而成的,而且外电场也是沿着某一主轴方向加到晶体上,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场方向与光束在晶体中的传播方向一致,称为纵向电光效应;另一种是电场与光束在晶体中的传播方向垂直,称为横向电光效应。
1.纵向应用
仍以KDP类晶体为例进行分析,沿晶体z轴加电场后,其折射率椭球如图2-5所示。如果光波沿z方向传播,则其双折射特性取决于椭球与垂直于z轴的平面相交所形成的椭圆。在式(2-26)中,令z=0,得到该椭圆的方程为
图2-5 折射率椭球的截面
这个椭圆的一个象限如图中的暗影部分所示。它的长、短半轴分别与x'和y'重合,x'和y'也就是两个分量的偏振方向,相应的折射率为nx'和ny',由式(2-27)决定。
当一束线偏振光沿着z轴方向入射晶体,且E矢量沿x方向,进入晶体(z=0)后即分解为沿x'和y'方向的两个垂直偏振分量。由于两偏振分量的折射
率不同,则沿x'方向振动的光传播速度快,而沿y'方向振动的光传播速度慢,它们经过长度L的空间距离的光程分别为nx'L和ny'L,这样,两偏振分量的相位延迟分别为
因此,当这两个光波穿过晶体后将产生一个相位差
式中,V=EzL是沿z轴加的电压。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个相位延迟完全是由电光效应造成的双折射引起的,所以称为电光相位延迟。当电光晶体和传播的光波长确定后,相位差的变化仅取决于外加电压,即只要改变电压,就能使相位成比例地变化。
在式(2-29)中,当光波的两个垂直分量Ex',Ey'的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相应的相位差为π)时所需要加的电压,称为“半波电压”,通常以Vπ或Vλ/2。表示。由式(2-29)得到
于是
半波电压是表征电光晶体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这个电压越小越好,特别是在宽频带高频率情况下,半波电压越小,需要的调制功率就越小。
晶体的半波电压是波长的函数。图2-6示出了一些磷酸盐晶体的半波电压Vπ与波长的关系。由图可见,在所测定的范围400~700nm内,这个关系是线性的。
图2-6 KDP类晶体Vπ与λ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由于两个偏振分量间的相速度的差异,会使一个分量相对于另一个分量有一个相位差,而这个相位差的作用就会改变出射光束的偏振态。由物理光学已经知道,“波片”可作为光波偏振态的变换器,它对入射光偏振态的改变是由波片的厚度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出射的合成振动是一个椭圆偏振光,用数学式表示为
① 当晶体上未加电场时,Δφ=2nπ(n=0,1,2,…),则上面的方程简化为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说明通过晶体后的合成光仍然是线偏振光,且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一致,这种情况晶体相当于一个“全波片”的作用。
② 当晶体上加电场V=Vπ/2,Δφ=(n+1/2)π,式(2-32)可简化为
这是一个正椭圆方程,说明通过晶体的合成光为椭圆偏振光。当A1=A2时,其合成光就变成一个圆偏振光,相当于一个“1/4波片”的作用。
③ 当外加电场V=Vπ,Δφ=(n+1)π,式(2-32)可简化为
式(2-35)说明合成光又变成线偏振光,但偏振方向相对于入射光旋转了一个2θ角(若θ=45°,即旋转了90°,沿着y方向),晶体起到一个“半波片”的作用。
综上所述,设一束线偏振光垂直于x'y'面入射,且沿x轴方向振动,它刚进入晶体(x=0)即可分解为相互垂直的x',y'两个偏振分量,传播距离L后
x'分量为
y'分量为
在晶体的出射面(L)处,两个分量间的相位差可由式(2-36)和式(2-37)中指数的差得到
图2-7示出了某瞬间Ex'(z)和Ey'(z)两个分量(为便于观察,将两垂直分量分开画出),也示出了沿传播路径上不同点处光场矢量的顶端扫描的轨迹,在z=0处,相位差Δφ=0,光场矢量是沿x方向的线偏振光;在e点处,Δφ=π/2,则合成光场矢量变为一顺时针旋转的圆偏振光;在i点处,Δφ=π,则合成光矢量变为沿着y方向的线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偏振光旋转了90°。如果在晶体的输出端放置一个与入射光偏振方向相垂直的偏振器,当晶体上所加的电压在0~Vπ间变化时,从检偏器输出的光只是椭圆偏振光的y向分量,因而可以把偏振态的变化(偏振调制)变换成光强度的变化(强度调制)。可用于电光调制和光束扫描技术中。表2-3给出了一些常用的电光晶体材料及其物理性能。
表2-3 常用电光晶体材料及其物理性能
图2-7 纵向运用KDP晶体中光波的偏振态的变化
2.横向应用
仍以KDP晶体为例,如果沿z向加电场,光束传播方向垂直于z轴并与y(或x)轴成45°角,这种运用方式一般采用45°-z切割晶体,如图2-8所示。
图2-8z向电场作用下KDP晶体的横向运用
设光波垂直于x'-z平面入射,E矢量与z轴成45°角,进入晶体(y'=0)后即分解为沿x'和z方向的两个垂直偏振分量。相应的折射率分别为和nz=ne。传播距离L后
x'分量为
z分量为
两偏振分量的相位延迟分别为
因此,当这两个光波穿过晶体后将产生一个相位差
式中,L为光波传播方向晶体的长度,d为外加电压方向(z向)的晶体宽度。由式(2-41)可见,在横向运用条件下,光波通过晶体后的相位差包括两项:第一项与外加电场无关,是由晶体本身自然双折射引起的;第二项即为电光效应相位延迟。
KDP晶体的横向运用也可以采用沿x或y方向加电场,光束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传播。这里不再一一介绍,请感兴趣的读者自行讨论。
比较KDP晶体的纵向应用和横向应用两种情况,可以得到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纵向应用时,存在自然双折射产生的固有相位延迟,它们和外加电场无关。表明在没有外加电场时,入射光的两个偏振分量通过晶后其偏振面已转过了一个角度,这对光调制器等应用不利,应设法消除。
第二,横向应用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总的相位延迟不仅与所加电压成正比,而且与晶体的长宽比(L/d)有关。而纵向应用时相位差只和V=EzL有关。因此,增大L或减小d就可大大降低半波电压。例如,在z向加电场的横向应用中,由式(2-41)略去自然双折射的影响,求得半波电压为
可见(L/d)越小,Vπ就越小,这是横向应用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