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用心灵的智慧道破天机——王守仁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学历很高,成就却不如那些文凭比自己低的“成功人士”。有很多人报怨上天不公平、工作太辛苦、生活节奏太紧张。诸多问题,纷繁杂乱,却又似乎找不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其实,早在500年前,明代大儒王守仁曾用他“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道破了此中的玄机。
惊天一问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浙江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
王守仁出生在官宦之家。他天资聪颖、悟性奇高,深得老师的垂青。在读书的同时,他喜研兵法,好舞枪弄棒。当时在明代官场上讲求以文制武,老师便给他讲一些大道理,劝他不要因小失大,荒废学业。他低头想想,反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的事?”
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考取状元才是第一等的事!”王守仁摇头道:“不对,第一等的事是读书做圣贤。”这是王守仁人生的第一问,这一问确立了他一生的远大志向,造就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伟人。
王守仁常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做一番事业。15岁时,他独自去了边塞,了解边塞的驻防、交通等情况,同他所学的兵法相印证,并写了一部《平安策》的奏折想要交给皇帝。父亲阻止了他,对他说:“考取功名一样可以报效国家,今后不准再想带兵打仗的事了。”他表面上听从了父亲的劝告,刻苦读书,暗地里却偷偷地学习骑、射、兵法,并且从佛、道、儒三教中探寻天地的至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并时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前进着。
弘治十二年(1499),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取了进士,当上了兵部主事。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但他不知道此后的一场变革会影响他的一生。
“知”与“行”
三年后,王守仁上书反对宦官刘瑾弄权误国。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反将王守仁廷杖四十,关进大牢,后谪贬他为龙场驿丞。途中,他被刘瑾派人追杀。多亏他机敏,才侥幸得以化险为夷。龙场是荒蛮之地,生存条件恶劣,而且又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却让王守仁安静了下来。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日夜反省,终于彻悟了此前一直困扰着他的人生至理——“知行合一”。
“知”便是心,心便是理。人心如镜,只有经历打磨才能让心映照出事物光明的本性。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验证和提升“知”的过程。有“知”无“行”是空谈,有“行”无“知”是盲动,只有“知”和“行”相统一,才能让人生有所成就。
来到龙场三年后,刘瑾伏诛,王守仁贬谪期满后被提升为庐陵知县。上任后他审案件、制条令、倡仁义、树民风,仅七个月就把这个无人敢问津的庐陵县治理得井井有条。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广东、福建交界山区匪患猖獗,朝廷派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守仁一展所长,于两年内平定三省匪患。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造反。王守仁以一人之力,集结民兵、调配军粮、修治器械、发讨贼檄文、使用反间计,赢得战机。接着他利用心理战术巧破南昌,诱敌深入大战黄家渡,收九江、南康,擒宁王于樵舍。用时仅35天,他以3万乌合之众击溃宁王10万大军,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强有力的见证。
自有光明在心间
王守仁力挽狂澜的奇功,换来的却是朝廷大员们的猜忌。有人认为他滥冒军功,责问文官凭什么带兵平乱,要他当众射箭,好借此羞辱他。王守仁无奈连发三箭,却出人意料地箭箭射中红心,兵士欢呼雷动。战争结束后,与王守仁一起平叛的官员除了一人受升,其他人或被拷问或被贬职,结局凄凉。王守仁心凉如水,于是辞去封赏,致力于教书立说,传播心学。
嘉靖六年(1527),两广叛乱,危难中朝廷再次想起了王守仁,委任他总督两广军务。此时的王守仁已经染病在身了。嘉靖七年(1528),叛军得知王守仁亲赴两广,不战自降。10月,王守仁病重,他上书朝廷,请求回乡养病。哪知奏折被权贵扣留,不予回复。漫长的等待中,王守仁病情恶化。他不得不把公务交付给副手,离开南宁,打算边走边等。嘉靖八年(1529),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南安。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死后,扣留奏折的朝廷大员弹劾他擅离职守;私自招安纳降;在平定宁王时滥冒军功;散布伪学。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剥夺王守仁的爵位,禁止心学。直到40年后,王守仁的深冤才得以昭雪,不过这一切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王守仁志存高远,以成圣贤、济苍生为己任。他一生沉浮官场,圆滑处世,却又不改其正直的品格。他用智慧立不世奇功,成儒家大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后人因为他在“心学”上的成就,把他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四大家”。继孔子以后,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完人。
人都有梦想,可是又有谁能终生矢志不渝、慎思笃行;人都有烦恼,可是有谁能时时拔除心中的杂草,格物理、致良知;人都会遇到困难,可是又有谁能把学识化成的智慧走出逆境?后人无法目睹王守仁的风采,但人们可以想象出在他的气场中智慧的灵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光耀千古的思想永远指引着人们勇敢地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