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多元资料的收集
3.5.1 方法设计概述
为收集参与教师丰富的转化性学习质性资料,本书综合采用访谈前基本信息问卷、访谈、案例素材和研究笔记收集数据;为挖掘参与教师信念,并将其与具体经历相结合,基本信息问卷中包含了概念图和关键事件概要。研究之所以采用多元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因为:教师转化性学习过程和影响因素本身具有复杂性,单一的资料收集方法很难收集到充分的数据;信念具有内隐性,因而很难收集到关于具体观点和信念体系的数据,概念图法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且,要研究信念体系的转变过程需将其与具体的关键事件相结合,而教师入职后的经历很多,要直接建立信念与具体事件的联系很难,关键事件概要为参与教师梳理经历的关键事件提供了支架。因此,研究适宜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多元地收集“三角互证”的资料,以增强研究发现和意义阐释的可信度(Miles和Huberman,1994)。
本书的资料收集限定在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之间,主体的资料收集过程包括访谈前基本信息问卷和深度访谈,案例素材和研究笔记是有益的补充。本书将访谈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这源于两点考虑:首先,研究目的是回答参与教师转化性学习过程及影响因素这样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获得他们对这些经历的描述和解释,从而理解这些研究者没有参与过的事件,深度访谈在这方面具有适切性(鲁宾,2010);其次,访谈所具有的功能不仅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也能让参与者因为声音得到倾听而获得赋权感,“使受访者感到更加有力量,因为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被公开了,因此有可能影响到自身文化的解释和构建”(陈向明,2000:170)。
上述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与研究所需信息相匹配,具体如表3—2所示。教师背景信息(个人信息、求学经历、在职学习进修经历等)最主要的来源是基本信息问卷中的基本信息。深度访谈也发挥着澄清和细化的重要作用。案例素材和研究笔记则可以对基本信息问卷和访谈收集的信息进行补充和“三角互证”。
表3—2 所需信息与资料收集方法的匹配

教师转化性学习经历的首要来源是基本信息问卷中的关键事件概要,深度访谈能够进一步从教师重要经历中筛选出转化性学习经历,并对其细节进行挖掘。案例素材和研究笔记起着补充和“三角互证”的作用。
教师转化性学习过程的主要来源是关键事件概要和深度访谈,前者提供了转化性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关涉的人和事,而深度访谈对具体的过程进行挖掘。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教师转变前后的观念,这类信息主要来源于概念图和深度访谈,概念图提供了教师当下的一些认识,深度访谈则循迹追踪教师转变前的认识以及导致认识转变的缘由。转化性学习过程相关的案例素材和研究笔记能够提供一些支撑和佐证。
由于影响因素主要从教师转化性学习经历和过程中分析归纳,故而其主要来源也是深度访谈和关键事件概要,其他各类材料都能提供补充和“三角互证”。
3.5.2 访谈前基本信息问卷
访谈前基本信息问卷旨在收集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教师成长、学习和工作等背景信息;二是教师的相关信念;三是教师所经历关键事件的概要(基本信息问卷及部分数据示例见附录二)。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教师,确定参与者;也能够为深度访谈挖掘教师的转化性学习过程打下基础;还可以在数据分析时将分析置于参与教师过去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之中,使数据分析更加合理。
为实现这三类资料的收集,该基本信息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信息、概念图和关键事件概要,每个部分对应一种资料的收集。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教师个人信息(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求学经历和在职学习进修经历,个人信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求学和在职学习经历以开放的形式由教师自由呈现。概念图由五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教师对教学、科研、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人生的看法。每个维度以一个问句:“……对您意味着什么?”为主题,居于中心圆圈中,然后衍生出六个环绕的方框供参与者填写自身看法。关键事件概要旨在帮助教师梳理和回顾重要经历,为访谈聚焦重要经历的过程服务。关键事件概要以职初期、职中期和近期为主线,引导教师回忆每个阶段重要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及对教师的影响等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问卷在访谈前一周发放和回收(少数在访谈当天发放),研究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据此对访谈提纲进行微调以适应每位参与者。
3.5.3 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旨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澄清和细化基本信息问卷中的内容;二是聚焦关键事件,挖掘事件具体过程、伴随的情感体验、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事件前后教师的信念等信息,这些信息将成为回答研究问题的核心资料。
为收集这些信息,访谈包含了五个维度的八个访谈问题(见附录三)。每个访谈问题都有一系列的小问题作为访谈时追问、澄清或确认的参照,以保证数据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一个维度主要是进一步细化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入职前成长信息和教师入职后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状态两个问题。第二个维度的问题是对概念图的追问,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概念图,并发掘概念图中教师看法的形成背景。第三个维度的关键事件追问非常重要,分三个问题进行。三个问题分别从直接的事件描述、间接的反思机会描述和特殊时刻回忆三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切入到教师的重要学习经历并发掘学习过程,以收集丰富的学习和转化性学习体验及过程。第四个维度的问题旨在进一步总结影响教师学习的因素。最后的维度主要是邀请教师补充其他未被谈及的重要信息,结束访谈。
具体实施方面,深度访谈在初步分析基本信息问卷后与参与者约定合适的时间在参与者感到舒适的场域进行,大概历时60~90分钟(见表3—3)。研究者在征得参与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了录音。除深度访谈之外,研究者还在日常生活中对参与者进行了非正式访谈,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表3—3 参与教师访谈数据表

注:对Pauline的访谈因录音设备问题只录下32分33秒。
3.5.4 案例素材
“任何实物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对一定事物的看法的体现;因此这些实物可以被收集起来,作为特定文化特定人群所持观点的物化形式进行分析”(陈向明,2000:257)。实物分析有其优势:提供一些新的概念、隐喻、形象和联想;提供有关被研究者言行的情境背景知识;可以表达一些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用来与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材料进行互相补充和相关检验(陈向明,2000:265—266)。教师转化性学习发生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因而透过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对教师转化性学习的挖掘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在转化性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和反思在还原教师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时有其优势。所以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多渠道收集了参与教师的案例材料:电子和纸质日志、博客/微博;与参与教师的聊天记录;授课教案、音频;科研成果等(示例见附录四)。这些材料在数据收集时提供了分析背景、充实了数据来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更深化了对教师学习的理解和为教师自己所讲述的故事提供“三角互证”。如附录四中Amy的QQ日志(特别是“有所感情亦无所感情”“有些许的不舍,些许的留恋”等情感表达)不但反映了她四年高校工作的整体状态,提供了分析背景;而且其中的一些内容为访谈材料提供了“三角互证”,像“不太听话又不时会带给我小感动的同学们”支持了她提到的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总有学生不太听话。
3.5.5 研究笔记
质性研究重视对研究过程的记录。一方面,研究笔记是研究者在与参与者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是研究数据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研究笔记记录了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帮助研究者自身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研究后期数据解读时、回到研究初期的状态,以免超越数据及数据收集过程或带着前见进行分析;此外,研究笔记记录的心路历程在研究结果中的呈现有助于为读者提供研究者的分析视阈。所以,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研究者坚持及时写下研究笔记(示例见附录五),记录了研究过程,真实地汇报“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身份可能给研究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例如,附录五中的研究笔记示例就是研究者在对质性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时脑海中涌现的关于教师转化性学习特征的初步感知。这些初步感知在研究者后面提炼每位教师的个体学习特征时发挥了重要的参照作用;其中“创建具有级阶性质的环境”最后成为本书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启示之一。但当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返回这一研究笔记时,也发现这里尝试建构的模式因为仅基于部分数据而未经过充分的数据验证,不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