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语料和词汇的选取
本研究材料的范围,以大约280年间清廷与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过程中形成的藏学汉文文献为主,“研治语言,材料不能局限于狭窄的范围以内”。本书使用的材料较为广泛,诸凡清代的史书、政书、类书以及笔记杂著,无一不在采摭之列。
本项研究从用语的多样性角度,全面地调查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的词汇成分,重点调查这类文献中出现的词汇新质要素,以及藏、蒙、满等少数民族语词和藏汉、藏蒙合璧词等特色词汇成分,展开描写性的词汇研究,分层次描述这部分文献词汇的概貌,总结这一时期词汇发展变化的规律,又尝试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审视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的词汇系统。另外,词汇表达概念,形成语义系统。借助于语义场的理论,对清代藏学汉文文献词汇材料所反映的语义关系进行描述,从这个角度对词语的分类分析,结合词汇创新的调查,可以了解清代藏学汉文文献关注的热点和当时的社会风尚。
本项研究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大型藏学汉文文献丛刊。如《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西藏学汉文文献别辑》《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等丛书。
二 资料汇编或选编。如《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清实录·藏族史料》《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川藏游踪汇编》《西藏地方近代史资料选辑》《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语料中有些是民国时期或今人据清代满、蒙、藏文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一书共录档案文献533件,其中汉文205件,满文297件,藏文31件。编者对译自满文或藏文的档案在文后以括号形式做了说明,这类材料是不能作为清代的语料来使用的,故而不是本书取材的范围。
三 丛刊单行本。如2005—200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历史汉文文献丛刊》的单行本有《钦定巴勒布纪略》《钦定廓尔喀纪略》《西藏奏疏》《西藏纪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6种。
四 单行本或合刊本。单行本如《听雨楼随笔》,巴蜀书社1987年点校本;《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合刊本如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点校本《西藏志·卫藏通志》《西招图略·西藏图考》等。
五 清人的各类笔记杂著中的零星资料。如《郎潜纪闻三笔》卷五“有裨实用之国语”中收有唐古特语39条,《水曹清暇录》卷七“喇嘛打鬼”、《道光云南志钞》卷六“边邑志下·西藏载记”、《听雨丛谈》卷七“喇嘛”等,均是以藏事为话题而形成的专门条目。
本书立足于对词汇发展和变化的观察,利用清代藏学汉文文献展开汉语词汇历史研究,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作了梳理分析。
一 阅读过程中构成语言障碍的一般性词语,以及那些未引起学界注意的清代典章制度类名词术语。这类词语如果不弄懂,就难以透彻了解文献的内容。整理诠释这一类词语,对于汉语史研究,对于辞书编纂,也是一项基础工作。
二 同时期或稍后的文献中有但较早见于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的词语及意义,以及近代文献中少见而清代藏学汉文文献沿袭使用的词语。由于清代藏学汉文文献较少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的一些词语用例有助于词语来源的研究。
三 清代藏学汉文文献有而同时期其他文献没有的词语。与藏族社会密切相关的词语,比如,描述西藏特有的高寒气候的词语如药瘴、冷瘴、毒瘴、雪瘴等,表示土物特产的词语如毪子、虫草、雪莲花等,表示风俗习惯的词语如放桑、转经、讨舍手等,这类词语有些是首次进入汉文文献,在同时期其他文献中一般很少见到。
四 藏、蒙等民族语词。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在清初,官方推行的是多语言政策。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的作者中有汉、蒙、满、回等族学者,且内容以记述有关西藏各方面的情况为主,故其中夹杂使用了不少的藏、蒙、满等民族语词。
五 梵语等外来语词。藏地普遍信仰宗教,藏学汉文文献中不免涉及宗教用语,其中也使用了不少梵语音译词。清初及中叶西藏与周边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布鲁克巴(今锡金)等国相互交往,特别是清末,英国侵略者妄图染指西藏,因此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亦记载了一些英语外来词。
根据以上这些标准,我们对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的新词语以及民族语词、外来语词进行全面分析,试图多侧面地显示其词汇特点,为全面探讨清代汉语的面貌提供一些真实的材料。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弄清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的词汇新质因素,弄清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用词的语义偏向以及从中反映的关注热点,从而展现清代藏学汉文文献的词汇特点,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汉语词汇历时变化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