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源安全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能源安全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手段。无论是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构建或者是护持,都离不开对能源资源的控制。
1.美国霸权地位的战略基础
美国历届政府所关注的国家安全重点往往因时而变,能源安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石油安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地位凸显,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引起美国的重视。《美国国家安全法》(1947年)主要涉及的是指军事安全,其中对于能源安全仅仅做了“使政府在战时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与工业资源,供军用和民用”的简单规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能源安全才真正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从尼克松政府开始,此后历届政府都把确保能源安全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美国通过控制全球能源资源进而控制他国经济命脉和外交政策,并以多边主义构建了一个整合西方盟国的国际能源体系和能源安全机制,这已经成为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在《美国的国家利益》(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中指出,保证全球主要体系(贸易、金融市场、能源供应和环境)的活力和稳定是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进一步指出,战后美国构筑了符合自己的战略利益和价值取向的霸权体系,建立了稳定的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廉价的石油贸易体系这三种主要的利益机制,而石油处于美国霸权再分配体系的中心位置,控制石油是维系霸权稳定的重要支配手段。
美国学者罗伯特·阿特认为,波斯湾石油通道安全和石油价格合理在美国国家利益排序中属于高度重要的利益。为此,美国绝不允许海湾大国支配或域外势力干扰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优势地位。对于美国来说,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中东石油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不仅有利于加强盟国之间的合作,也便于应对美国面临的复杂挑战,尤其是在战略资源争夺中,获得充足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安全与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目标、手段紧密相关,能源安全目标与地缘政治、能源商业利益、推广民主和人权等多重目标结合在一起。在美国的霸权战略下,美国能源安全实践难免在上述多重目标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上顾此失彼,甚至抵牾矛盾,难以做到相互倚重,这也决定了美国以霸权战略求能源安全和以能源安全战略支撑霸权地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美国地缘战略的基本依据
能源安全不仅依赖于获取资源的可能性,也取决于运输线路的安全性,这使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地缘政治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控制世界主要能源产地和能源通道是美国重要的能源安全战略目标,这也决定了美国的地缘战略布局需要紧密围绕这一重要目标而展开。
传统的世界能源运输路线图是以波斯湾为中心,从波斯湾经大西洋或太平洋到达欧洲、亚太和北美等石油消费国。为了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石油供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在确保中东石油以合理价格保持充足稳定的供应。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将波斯湾石油置于美国霸权的控制之下,从而再次获得了全球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冷战结束以后,随着里海—中亚国家、非洲和拉美地区和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呈现从中心到外围的多元化格局。美国通过强化对波斯湾地区的控制、巩固非洲和拉美的石油利益、加入中亚油气开发等手段,抢占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战略支点,进而主导和控制国际能源秩序。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虽然都打着“反恐”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旗号,但这两场战争背后隐藏的深刻的石油安全意图昭然若揭。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巩固了在中东的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加强了对可能影响全球石油市场的波斯湾石油的控制力。美国通过支持里海—中亚国家修建绕开俄罗斯的多条油气关系,也成功左右了里海—中亚国家油气外运的方向。美国减少从动荡不安的中东进口石油,扩大了从非洲、美洲的石油进口,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格局不断优化。美国在亚丁湾、阿曼湾等海上航路上,在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对全球能源贸易和运输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支点附近,布置了大量海空力量保卫海上能源战略通道。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有时难以兼顾能源安全目标,甚至牺牲能源安全。正如法国学者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论述所指出的:“在华盛顿主宰美国事务的部分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该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的考量。”由是观之,美国在全球地缘战略中,能源安全目标面临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难免会使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进退失据。
3.美国经济繁荣稳定的保障
能源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资源,经济繁荣离不开充足、廉价、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一旦发生能源中断,不仅国家的经济繁荣将会受到威胁,而且会影响生活方式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西方陷入了长期的经济滞涨状态,许多石油消费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繁荣牢牢建立在廉价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价格势必将损及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不惜投巨资研究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图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廉价的能源。
4.美国联盟体系的关键纽带
美国的霸权建立在与西方盟国合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能否处于安全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我们同盟国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是否持久”。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地跨欧亚、辐射全球的能源安全体系,服务于美国的全球联盟战略。美国及其盟国长期面临共同的能源威胁,而美国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供应和保护能力。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指出,“石油生产国之所以能够打击像美国这样的消费国,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直接中断其石油供应,而且因为他们能够运用使美国的主要盟国如联邦德国和日本屈服的方法间接打击美国”。美国能源部向里根总统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由于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美国的能源安全同其盟国的以及贸易伙伴的能源安全是分不开的。即便一个从未向美国出口石油的产油国停止供应石油,对美国也会产生影响,因为石油市场会把别处供应的石油不销往美国,而销往缺少或根本得不到供应的国家。……此外,在全世界会出现普遍的油价上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受到影响。因此,只要自由世界中其他国家受到供应中断的威胁,美国也就面临危险。”在维护能源安全上,美国与盟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在美国的倡议下,西方国家通过成立国际能源署建立了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并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形式加强了盟国间的能源政策协调。
近年来,美国利用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生产大国优势,开始帮助盟国应对能源危机。自2011年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日本政府因核电站停运深陷能源短缺困境,国内要求进口美国天然气的呼声日趋高涨。2013年5月,美国能源部批准了向日本中部电力和大阪天然气等企业出口天然气的计划;2013年9月和11月,能源部又相继通过了对住友商事和东芝的天然气出口计划;2014年2月,美国能源部又同意对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以及日本邮船等相关企业的出口天然气。2017年2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满载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的轮船停靠在日本海沿岸,这是首批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2017年年初,日本公用事业公司已签署合约,2020年前购买总计1400万吨的美国液化天然气,约占同期美国预计出口总量的1/5,从而使日本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的最大买家。自2013年年底开始发酵的乌克兰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俄欧对立,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供应。俄罗斯供应了欧盟30%的天然气需求,半数以上依赖乌克兰境内的管道运输。为了使欧洲国家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3月份宣布,美国准备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2016年4月,美国向欧洲出口的第一批液化天然气,抵达葡萄牙南部的锡尼什港口。
与此同时,由于盟国的能源安全依靠美国的保护,美国由此取得了支配和控制其盟国的非对称权力,由此能源安全也成为美国影响盟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必须指出的是,美国与盟国在能源安全利益上并非完全一致,分歧在所难免。当出现分歧时,美国通常会发动强势外交,要求盟国服从自己的全球战略。例如,美国曾要求日本政府配合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让该国的帝国石油公司(Inpex Corp)最终退出了伊朗最大的陆上油田阿扎德干油田项目。从长期来看,由于美国及其盟国在能源安全上的矛盾,美国与盟国的合作一般不会一帆风顺,这将会成为美国与盟国关系不断出现摩擦和冲突的重要根源。
5.美国遏制对手的重要工具
石油进口国的供应安全和石油生产国的出口安全都曾被美国用作遏制对手的工具。美国学者彼得·施魏策尔在其《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一书中披露了美国政府秘密策划瓦解苏联的内幕,石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中透露,针对苏联对石油出口的严重依赖,美国推动沙特阿拉伯不断增产,设法压低石油价格以减少苏联的外汇收入。美国同时还迫使欧洲国家禁止贷款和出口运输油气的钢管给苏联,阻碍苏联提供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苏联最终陷入经济困境而陷入解体的命运。为了打击敌对国家的经济,美国长期对古巴、伊朗以及利比亚等国进行制裁。作为竞争对手,中国的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界的怀疑和防范。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能源安全战略引发了美国的焦虑和不安。美国一方面炒作“中国能源威胁论”,另一方面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全球重要能源产区,挤压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空间。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的全现金要约收购优尼科公司。虽然中海油做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在美国警惕“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舆论围剿下,最终还是败给了出价171亿美元的雪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