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古安第斯文明时期(公元前1.5万年左右至公元16世纪初)
一 玻利维亚地域最早的居民
从考古研究的材料来看,玻利维亚地域最早人类的出现,可以上溯到1.5万~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期。当时,一个被称作“维斯卡查尼人”(Viscachanense)的部落已居住在现玻利维亚拉巴斯省的锡卡西卡县(Sicasica)一带,离现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约100千米。这个部落以捕猎和摘取野果为生,除了粗制的石器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有陶器、箭头等生产、生活器具,考古界称之为“维斯卡查尼文化”(Cultura Vizcachanense)。后来,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阿亚姆比丹人(Ayampitinense)从北方迁移到玻利维亚南部塔里哈谷地一带。之后,又有一批乌罗人在奥鲁罗以南的波波湖一带定居下来。他们开始播种谷物,造船捕鱼,用弓箭狩猎,并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普基纳语和乌罗语。此外,在今奥鲁罗省西部的卡兰加斯地区,当时还居住着一个奇帕亚人的部落。所有这些部族都是玻利维亚印第安人的祖先,这里是美洲印第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二 蒂亚瓦纳科文化
大约在公元1世纪,居住在的的喀喀湖南端一带的艾马拉印第安人开始建立起一种原始形态的国家——“蒂亚瓦纳科帝国”,并在几个世纪之后逐步创造出玻利维亚史前时期最灿烂的蒂亚瓦纳科文化。蒂亚瓦纳科文化发展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初期是公元1世纪至3世纪。此时期,在距的的喀喀湖南岸21千米处,蒂亚瓦纳科城邦逐渐形成。居民以渔猎为生。
中期又称古典期,是3世纪末至8世纪末。此时期,农业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农民驯养了大羊驼和羊驼,培植了马铃薯、昆诺阿藜和坎亚瓦等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利用梯田、灌溉渠和肥料。蒂亚瓦纳科遗址的主要建筑被认为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
蒂亚瓦纳科遗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阿卡帕纳金字塔、卡拉萨萨亚平台和半地下式神庙等。阿卡帕纳金字塔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80米,高15米。有方形的台座和台阶,表面铺砌石块。每层平台的护墙系在间隔排列的石柱间垒砌石块筑成。塔顶部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四方形庙堂,已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在离地15.24米高处有一个大水池。卡拉萨萨亚平台长128米,宽118米,在平台西北角,竖立着驰名世界的“太阳门”。太阳门高3.048米,长宽各3.96米,门洞高1.95米,厚0.91米。门楣上刻有精致的浮雕,中央是一虎(豹)头天神,头上放出光芒,脸呈方形,占整个雕像的1/3,鼻子高耸,嘴餮张,双目凹陷,眼中似有泪水滴出,故又有泪神之称。他身穿皮毛背心,腰上束带,双臂张开,右手持矛,左手拿箭袋,上身部饰有华丽的项链和鱼状护胸。两旁分三列共48个有翼人像,上下两列为猫科动物的头部,中间一列为鸟类头部,手持权杖或棍棒,面朝中间神像。太阳门现在的位置是在1908年修复时安置的,其原来的位置不得而知,但太阳门上的雕像则普遍存在于安第斯地区的各种建筑、陶器和纺织品上,成为这种文化的特点之一。半地下式神庙呈方形,四边护墙嵌有头像,院内有两座人形石碑。第二部分是普马·蓬库双层平台,离阿卡帕纳金字塔2000米,平台呈U字形,上有寺庙。整个建筑由巨型的砂石板和玄武岩石块组成。有的石块重百吨以上。石块上凿有榫眼。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而是用青铜钉和铗加以固定。这是南美古代最大的巨石建筑之一,其工程之完美足可以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工艺建筑相媲美。如此巨大的石块,印第安人是如何搬运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除了建筑,考古发掘证明,这时期的制陶技术和冶金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蒂亚瓦纳科文化的后期是8世纪末至12世纪,又称后古典期或扩张期。这时期,蒂亚瓦纳科帝国已经统辖今天的拉巴斯、科恰班巴、奥鲁罗等省,并扩张至秘鲁和智利的北部,其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陶器图案、配色方法以及纺织花样也随之传遍了安第斯中部地区,即秘鲁高原及秘鲁沿海广大地区,北至秘鲁北海岸,南抵智利和阿根廷,成为古代印第安文化的代表。12世纪以后,这种文化逐渐衰落、消失,据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这个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三 科利亚文化
“蒂亚瓦纳科帝国”衰亡之后,在的的喀喀湖周围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12个政治上独立、有组织的艾马拉人的王国,如卢帕卡斯、科利亚斯、帕卡赫斯、卡兰加斯、卡纳斯、坎奇斯、查尔卡斯等,由于它们都有健全的政治组织,遂形成了一个以蒂亚瓦纳科城为中心的“科利亚帝国”(Imperio Colla)。在帝国内诸王国之中,最重要、最强大的是查尔卡斯王国。它位于今波托西省北部,并逐步扩大到今科恰班巴省南部,面积3万平方千米,人口5万,首都是萨纳卡(Sanaca),绝大多数艾马拉人都属于这个王国。
科利亚帝国在其存在的两个多世纪中,也创造了不朽的文化,被称为“科利亚文化”。科利亚文化首先是一种“医药文化”,科利亚王国也常被称为“医药之国”。直到现在,拉巴斯省北部的萨阿维德拉州还有8个社区的居民被称作“卡利亚瓦亚”(Kallawaya),意即“肩背药物者”。他们继承历史传统,常年在外行医,用草药给人治病。
科利亚文化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突出的贡献,在的的喀喀湖北面离普诺市约34千米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科利亚文化遗址,叫“西育斯塔尼”(Sillustani)。这是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科利亚贵族(卡西克和祭司)的一个大墓地,海拔4000米,呈一半岛状,伸进美丽、神奇的乌马约湖。科利亚贵族有一种特殊的殡葬习俗,即先将死者的尸体按胎儿的姿态做成木乃伊,然后将其安放在一个被称作“丘尔帕”的圆柱体或方形塔冢之中。与其一起安葬的还有死者生前所用的金银器、陶器、食品等贵重陪葬品。最大的丘尔帕高12米,内径约7.6米,都用宽1.5米、高0.8米、略带弧度的长方形巨石建成,石头与石头之间无任何连接材料,完全靠重量相互咬合,其衔接之紧密,甚至连一个剃须刀片都塞不进去,虽已历经七八个世纪的风化,现在仍基本保存完好。西育斯塔尼遗址反映了科利亚文化与印加文化的融合,是南美洲印第安人历史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之一。
大约在公元13世纪,“科利亚帝国”被克丘亚人征服,成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
四 印加文化
“印加帝国”约在12世纪末逐渐兴起于今秘鲁的库斯科山谷。这个帝国的第9代国王尤潘基(Yupanqui, 1438-1471)登基之后,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占领了蒂亚瓦纳科及“科利亚帝国”全境。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统治时期(约1465~1525),印加帝国达到其历史鼎盛时期,其版图包括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广阔地域,人口达1000万人左右。
印加帝国属于早期奴隶制国家,等级分明,吸取“科利亚帝国”政治组织的经验,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管理体系。全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划分成4个“苏约”(suyo),即4个行政区。每个苏约分若干省。最基层的行政官员称作琼卡·卡马约克,为10户之长;上面是帕恰卡·卡马约克,辖10个琼卡;帕恰卡之上是瓦兰卡·卡马约克;再上面是乌诺·卡马约克,最高一级官员是利亚克塔·卡马约克,其上则是印加王,印加王直接统辖利亚克塔。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印加统治者采取了统一军队(建立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统一语言(在全帝国推行克丘亚语)和实行“米塔”(Mita)徭役制等措施。在4个苏约中,玻利维亚属科利亚苏约,是在原科利亚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印加帝国的核心部分。
在印加帝国中,玻利维亚的艾马拉人同安第斯山区克丘亚人以及其他诸印第安部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世界著名的印加文化。印加文化是拉美古代三大文明之一,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成就。经济以农业为主。所有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印加王,由印加社会的基层组织“艾柳”组织生产。艾柳系印加帝国的基本社会单位,由若干住在一起、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组成,他们有共同的土地,崇拜同一图腾。艾柳的土地被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神庙所有,称“太阳田”,所收归神庙;另一部分为王室所有,称“印加田”,所收归王室;最后一部分为公社所有,称“公社田”,所收归艾柳。农作物多达40多种,如玉米、马铃薯、印加小麦、木薯、甘薯、棉花、花生、菜豆、葫芦、南瓜、番茄以及烟草、古柯等。在陡峭的山坡上,印第安人建造了大量的梯田和灌溉渠。这些灌溉渠有些是在天然岩石上钻凿而成的,有些是穿山凿洞,以石板铺底而成,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在有梯田的山上通常都竖有太阳历,便于农民计算播种和收割的最佳时间。当时使用的主要农具是被称为塔克利亚的木橛,这是一种带石尖或金属尖的弯曲木杆。人操作时用脚踏杆上的凹槽,使尖头深插土内,这种农具一直沿用至今。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羊驼已被驯养为驮载工具,并已得到大量养殖。手工艺相当发达,有竖式、横式织机,织出的棉、毛织品花色多样,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冶金技术有所发展,有锻造、模铸、镶嵌、焊接、铆接等加工方法。模铸的青铜刀具和武器,刀口都经过高温锻制,提高了韧度。用金、银制作的人物、动物塑像和饰品很多,且非常精致。
印加文化最令人钦佩的成就,是它的建筑艺术。印加帝国所建成的王家大道,全长约1.8万千米,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沿海岸而筑,称海洋大道;一条修建在广阔的高原上,从今厄瓜多尔穿越秘鲁,经玻利维亚中部,再分别通到阿根廷北部和智利,称高原大道。干道宽4.5米,在有灌溉系统的地段,路旁筑围墙,让渠水从路侧流过;在攀越高山的路段修筑阶梯,采取盘桓上升的设计;通过沼地的路段,将道路筑在高高的石堤上;在穿越河流或峡谷的路段架设桥梁;路经深渊,则在深渊上架设吊桥。在两条干线之间还修建了若干支线,形成一个安全可靠的全国交通网,把帝国连成一个整体。此外,印加帝国的建筑成就还有雄伟的库斯科城和散布在各地的神庙和巨石城堡,统称为“巨石建筑”。将石头雕成多边形的石方,是此时期印加帝国建筑物的独特标志。印加建筑中最负盛名的是印加帝国古城遗址马丘皮克丘(Machu Picchu),其建筑特点是结构严谨牢固,不用灰浆,无浮雕一类的装饰物。
印加帝国还创造了一种叫“基普”的结绳文字。“基普”由横着的一条主绳和系在主绳上的一条条短细绳组成。印第安人通过在细绳上打结的方法来记载必须记载的事情。打结的形式和多少表示数字,按照10进位的计数方法,离主绳最远一行的结代表个位,次一行的结为十位,而后是百位和千位。如果某一行没有结,便表示零。细绳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物件,如褐色表示马铃薯。“基普”的主要用途是计算征收到的赋税和统计人口。当时,印加帝国设有专门使用基普的人员,他们随时做好准备,以便按国王的指示使用基普,报告国王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印加人发明的太阳历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计算非常准确,一年为365又1/4天,分12个月,每月30天,10天为一周,全年36周另加一个5天短周。
在医学方面,印加人继承和发扬了科利亚帝国的医药文化成就,能用草药治病,其对现代医药的贡献除古柯外,还有金鸡纳、吐根、番木鳖等。其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骨术、移植术等,非常有名。
印加帝国的音乐、舞蹈以及木雕、石雕的技艺也颇具特色。印加人制作的陶器,如同其建筑,不崇尚雕饰,但造型生动,品种繁多。
总之,印加文化是古安第斯人民创造的,代表了安第斯文化的顶峰。它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加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和破坏。
五 印加帝国时期的东部文化
印加帝国的扩张由于受到奇里瓜诺人的顽强抵抗,大体上只达到东科迪勒拉山脉的东麓或山梁,始终未能达到今玻利维亚的东部地区。因此,玻利维亚东部地区的文化属于另一种文化,是热带雨林地区居民为抵御洪水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主要特点是路堤的建筑。路堤一般围绕村庄而建,高0.5米至5米,以保护村庄不受洪水泛滥之害。
另外,在印加帝国征服的边疆地区还有一种“边疆文化”,是印加文化与东部亚马孙文化既斗争又融合的文化。科恰班巴地区的“萨迈帕塔要塞”遗址就属于这种文化。萨迈帕塔要塞离科恰班巴古道约120千米,是玻利维亚东部地区最重要的一个考古发掘地。从发掘出的文物来看,这里不但是玻利维亚西部安第斯印加文化、东部亚马孙文化和东南部查科文化的汇聚地,而且还可能是玻利维亚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部分。1998年,萨迈帕塔要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受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