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1516~1825)

一 西班牙的殖民征服

西班牙殖民者最早是从玻利维亚东南方的巴拉圭入侵玻利维亚的。16世纪20年代,有关“白色王国”和“白银之山”的传说已经在西班牙殖民军中广泛流传,一个名叫阿雷霍斯·加西亚的冒险家,为了寻找这个“白色王国”和“白银之山”,决定率军出征传说中的富足而美丽的印加国土。1516年,他们从巴拉圭的亚松森出发,经过七八年的时间,穿越整个查科地区,来到了安第斯山区的东科迪勒拉山麓的乔克查卡(Choquechaca),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丘基萨卡”、“查尔卡斯”或“拉普拉塔”。他们是来到玻利维亚地域的第一批西班牙殖民者。

1535年,西班牙殖民军的另一名首领阿尔马格罗又率军从玻利维亚的西北侵入印加帝国的科利亚苏约(即今天的玻利维亚),并在帕里亚(今玻利维亚的奥鲁罗)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随后,为了掠夺波尔科地区的银矿,西班牙殖民军首领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又派他的弟弟贡萨洛·皮萨罗远征上秘鲁(今玻利维亚)。1538年,贡萨洛在查尔卡斯,即上述第一批殖民者到达的拉普拉塔(即今天的丘基萨卡),建立了殖民统治行政机构,开始了对玻利维亚的殖民统治。

二 殖民社会的建立

西班牙的查尔卡斯(今玻利维亚)殖民社会是西班牙殖民军征服的产物。为了对殖民地进行有效的统治,并尽可能多地从殖民地获得财富,西班牙殖民政府在玻利维亚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使征服者有可能控制土地、劳力和赋税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个进程大体上是在秘鲁总督托莱多统治时期(1569~1581)完成的。

(一)委托监护制和米塔制的建立

为了确保殖民地矿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和王室的贡赋收入,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上秘鲁后,很快就在这里建立了委托监护制(encomienda)和米塔制。“委托监护制”是一种将印第安人和贡税控制权委托给西班牙殖民者个人,封他们为“委托监护主”,同时要求他们承担起对印第安人进行监护和进行宗教教化责任的制度。在殖民统治的初期,查尔卡斯殖民地的农业是被委托监护主垄断的,他们垄断了廉价的印第安劳动力,垄断了西班牙王室委托的向印第安人征收贡赋的权力。到17世纪50年代,这样的委托监护主在上秘鲁有80多个。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The Economy of Upper Peru, http://workmall.com/wfb2001/bolivia/Bolivia_history_the_economy_of_upper_peru.html.但是,由于监护主为了谋取私利经常违背国王敕令,西班牙国王一直想改变这种制度,把印第安人置于自己的直接管辖和控制之下。到17世纪下半叶,委托监护制基本上被大地产制取代,转变为一种以土地租用换取印第安人劳动的制度。

“米塔制”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矿业中推行的一种强制性劳役制度。它原本是印加帝国实行的一种轮换摊派的徭役制度。由于印第安人因感染欧洲疾病而大量死亡,波托西银矿劳力奇缺,为了解决波托西银矿的劳力问题,秘鲁总督托莱多在1570年决定将印加帝国的这个传统制度运用于殖民地矿业,强迫有劳动能力的印第安男子轮流为波托西银矿提供“米塔”。托莱多估计,随着波托西矿业的发展,每年都需要从查尔卡斯印第安人聚居的16个地区的139个村子摊派1.35万名“米塔”劳工,分成3班(每班4000多人)轮流去波托西矿山服役。为了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托莱多还进行了技术方面的改革,在银矿冶炼中引进新的汞齐法,以取代印第安人原始的“瓦伊拉”熔炉冶炼法。托莱多还在1574年颁布矿业条例,规定殖民地地下财富为国王所有;规定对银矿征收“五一税”(即要将收入的1/5上交王室),为此,托莱多还创建了波托西王室钱币铸造厂(1573),专门生产银锭和银币。1621年,西班牙人又在波托西修建了人工湖体系,以水力作为动力,提高了银矿砂的产量。

由于上述制度的建立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查尔卡斯出现了一个持续的开发波托西银矿的高潮。这一高潮从1570年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下半叶。这是查尔卡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统计,在这个时期,西班牙殖民者总共在这里挖掘矿井2000多眼,用800万印第安人的生命掠走了白银2.5万吨,价值约10亿美元,为当时西班牙王室提供了最主要的财源。波托西银矿业的繁荣也对当时的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当时的秘鲁经济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经济圈以波托西矿产品市场为中心,包括了近处的科恰班巴、拉巴斯、塔里哈等地,以及遥远的基多、图库曼、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阿雷基帕、库斯科等地区。由于这个巨大的经济圈的存在,波托西遂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城市的建立

为了巩固对玻利维亚地区的统治,殖民者在占领了上秘鲁之后,即在那里建立了一些人口集中、彼此可以相互支援的据点或城市。

殖民者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是丘基萨卡,即今天玻利维亚的法定首都苏克雷所在地。这是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到达的地方。由于殖民者在附近的波尔科发现了银矿,加上这里战略地位重要,秘鲁征服者皮萨罗早在1538年就委派安苏雷斯上尉在这里建城。当时,印第安人称此城为查尔卡斯,西班牙人则称它为拉普拉塔(意即白银城)。由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又有波尔科矿山巨大财富的支持,此城很快就繁荣起来,并逐渐成为玻利维亚的政治、文化中心。1558年西班牙王室在此设查尔卡斯检审庭,1624年又在此创办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王家教廷大学,使该城享有“美洲雅典”的美誉。

殖民者建立的第二个城市是著名的矿业之城波托西。1544年的一天,在印第安人称为“苏马克奥尔科”(即今天波托西城所在的塞罗里科山)地方,一个印第安牧民在一堆篝火旁边睡觉,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一道道银光从篝火的灰烬中射出,这里发现了银矿!消息传出,西班牙人立即占领了这座山及其丰富的银矿资源。第二年,西班牙人开始在这里建造住房和仓库,开采这里的银矿,此即建城之始。1546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签发敕令,将该城命名为“波托西帝国之镇”。随着银矿的加紧开采,波托西人口迅速增长,16世纪末,人口达16万人,是当时西半球最大的城市。

殖民者建立的第三个城市就是今天玻利维亚政府所在地拉巴斯。1545年,秘鲁总督区发生殖民征服者反叛西班牙国王的内战,西班牙王室派唐佩德罗·德拉加斯卡前往平定叛乱。平定之战于1548年胜利结束。同年,为了纪念内战的结束,德拉加斯卡委派阿隆索·德门多萨上尉在西部高原上的拉巴斯河谷建立此城,并命名为“努埃斯特拉·塞尼奥拉·德拉巴斯城”,意即“和平圣母城”。拉巴斯地处河谷之中,能免遭高原寒风和冰雹的侵袭,同时又位于波托西银矿至利马等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的中间,为商旅必经之地,因此商业发达。后发展成为玻利维亚的政治、工业、商业和交通的中心。

此后,为了确保防卫和粮食供应的需要,殖民者又相继建了几个城市。譬如,查尔卡斯东部几乎荒无人烟的丛林地带,常常发生瓜拉尼印第安人围攻巴拉圭亚松森城的事件,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为了建立亚松森城同查尔卡斯地区的联系,西班牙殖民当局从巴拉圭调派了一支军队在这里建立圣克鲁斯城。建城任务由努夫洛·德查韦斯负责,1561年2月建成。不久,为防御奇里瓜诺印第安人对查尔卡斯边境地区的威胁,路易斯·德富恩特斯又在1574年建立塔里哈镇。翌年,出于同样的目的,又建立托米纳镇。

为了解决殖民地各城镇及居民点的粮食供应问题,秘鲁总督托莱多于1571年8月派赫罗尼莫·德奥索里奥(Jerónimo de Osorio)在土地肥沃的科恰班巴盆地建城,命名为“奥罗佩萨国王镇”, 1786年改名为科恰班巴。出于同样的目的,西班牙殖民者又在离拉普拉塔不远的地方建塔拉布科镇(1583)和米斯克镇(1603)。

西班牙人在查尔卡斯定居的活动大致到17世纪初建立奥鲁罗城的时候达到了顶点。1595年,科尔克马尔卡教区牧师在乌鲁乌鲁地区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出,殖民者趋之若鹜。鉴于移民激增,查尔卡斯当局即申报在这里建立城市。为纪念国王菲利佩三世,将该城命名为“奥地利的唐菲利佩国王镇”;独立后,始沿袭乌鲁族印第安人的称呼,将其改名为“奥鲁罗城”。

(三)查尔卡斯检审庭的建立和殖民地的政治统治

西班牙在玻利维亚殖民统治的一个最重要的机构是检审庭,又称“王室法庭”(Real Audiencia)。检审庭是西班牙王室直接掌握的殖民地司法和行政机构,由4~12名检审官组成,首席检审官由国王亲自任命。检审庭的主要职责是:审理刑事和民事司法案件;对包括总督府在内的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定期对总督任职期间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有关印第安人法律的实施情况,维护印第安人的利益;充当总督顾问,执行总督的命令,在新总督到任前由检审庭主席代行总督职务等。

查尔卡斯由于拥有丰富的银矿财富和众多可以充当劳动力的土著居民,特别受到西班牙王室的重视。1559年9月18日,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决定在这里设立检审庭,称查尔卡斯检审庭(Audiencia de Charcas)。检审庭总部设在拉普拉塔(当时又称丘基萨卡,即今天的苏克雷),属秘鲁总督区。1776年建立拉普拉塔总督区后,改属拉普拉塔总督区。查尔卡斯检审庭在建立的头两个世纪中,其管辖范围包括北至库斯科、南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包括巴拉圭和图库曼)、西至太平洋(包括阿塔卡马)、东到巴西边界的广阔地域,形成一个与王室权力、总督权力相互协调的行政、司法统治系统。178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检审庭建立之后,管辖范围大大缩小,仅限于拉普拉塔(包括奥鲁罗)、波托西(包括塔里哈)、拉巴斯和科恰班巴(包括圣克鲁斯、莫克索斯和奇基托斯)地区,即大体上相当于独立初期玻利维亚共和国的领土范围。通过王室检审庭的行政、司法系统,西班牙王室实现了对查尔卡斯广阔殖民地的严密控制。

在农村地区,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则设立印第安人行政管区,授予印第安人传统领袖库拉卡(Kurakas)、伊拉卡塔(Hilakatas)和卡西克(Caciques)组织土著居民劳动力的职权,并充当西班牙政权与印第安人社区之间调解人的角色。为了具体控制印第安人公社的管理工作,西班牙殖民当局还在各个市镇设立了非宗教的市政议会,赋予市政议会管理警察、卫生、公共教育、社区基础设施以及物资供应等广泛的权力。王室财政当局则严密控制殖民地的税收以及与矿业有关的造币厂和银行。

(四)天主教教会的统治

在精神生活方面,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加强天主教在殖民地的统治。首先是允许天主教传教士随同殖民征服者一起出征。后来又允许天主教不同教派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圣奥古斯丁教派和耶稣会等的传教士加入殖民征服者的行列。1552年,天主教首先在拉普拉塔城设立主教区,半个世纪后又相继在拉巴斯城和圣克鲁斯城设立主教区(1605)。1609年,拉普拉塔主教区提升为大主教区,拉巴斯主教区、圣克鲁斯主教区、巴拉圭主教区、图库曼主教区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区统统隶属于拉普拉塔大主教区的管辖范围,教会权力在查尔卡斯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1671年,查尔卡斯检审庭授权耶稣会教团在查尔卡斯东部的莫克索斯地区和奇基托斯地区建立传教团。到17世纪末,耶稣会传教团已经在莫克索斯地区建立了8个传教区。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中,耶稣会传教团又在奇基托斯地区建立了10个传教区。由于耶稣会传教团的工作,各个部落的印第安人基本上被组织建立了从事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土著居民“归化区”或“归化村”,从而巩固了西班牙殖民者在查尔卡斯东部经常遭受葡萄牙人侵犯的边境地区的统治。但是,自1767年西班牙波旁王室政府下令驱逐耶稣会教徒之后,耶稣会的传教工作中断,查尔卡斯东部地区的管理权重新落入天主教其他教派的手里。

三 殖民统治后期的经济衰退和波旁改革

17世纪中叶后,一方面由于奴役性的米塔制度和欧洲疾病的传染造成大量矿工死亡,劳动力极端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新西班牙(今墨西哥)矿业的兴起,波托西遭遇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还由于波托西内部矿主与西班牙商人、巴斯克集团与“小羊驼集团”(土生白人)之间的血腥火拼,再加上1626年发生矿山大爆炸,上千人死亡,大半个波托西城被毁等原因,查尔卡斯的矿业生产急剧衰落。查尔卡斯经济的衰落和崩溃对秘鲁经济圈产生了长期的、深刻的结构性影响:原来相当繁荣的商品农业转向了自给经济,查尔卡斯殖民地陷入了持续一个世纪的经济大萧条。

1700年西班牙王室权力转入波旁家族之手后,菲利佩五世所派的几位总督开始在查尔卡斯进行改革,致力于振兴波托西矿业生产。为此,西班牙王室政府削减了矿产税;建立了旨在杜绝矿产品私人倒卖的圣卡洛斯银行(1751);引进西班牙阿尔马登的汞,以解决矿业发展所不可少的汞的供应问题;改革米塔制度,规定所有的印第安人都要服徭役,以解决印第安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利用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作为白银出口的主要渠道,将波托西的贸易由原来的经过利马取向太平洋,转到了经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取向大西洋;等等。通过这些改革,查尔卡斯的银矿生产恢复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改革加剧了对印第安人的压榨和虐待,结果引发了18世纪末期大规模的印第安人起义。

四 殖民统治后期的印第安人起义

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后期,在整个美洲大陆,印第安人起义此起彼伏。在查尔卡斯地区,波托西省查扬塔地区(Chayanta)也爆发了著名的印第安人大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1780年7月,起义领导人是托马斯·卡塔里兄弟。起义爆发后,力量迅速扩大,曾一度包围了查尔卡斯检审庭的首府拉普拉塔城。继这次起义之后,在奥鲁罗爆发了罗德里格斯兄弟领导的起义(1780年11月),在拉巴斯爆发了胡利安·阿帕萨领导的起义。特别是拉巴斯的阿帕萨起义,在玻利维亚印第安人斗争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胡利安·阿帕萨是天主教的一名教士,因不满天主教的反动统治,最后与教会决裂,并改名图帕克·卡塔里,自称总督。他带领拉巴斯地区印第安人起义军辗转斗争达5个月之久,曾在1781年两次围困拉巴斯城。后殖民当局从拉普拉塔调来大批援军,才把起义镇压下去。除阿帕萨领导的起义之外,在拉巴斯省的拉雷卡哈地区还有何塞·加夫列尔的侄儿安德烈斯·图帕克·阿马鲁领导的印第安人起义。

这些主要由艾马拉印第安人和克丘亚印第安人发动的大规模反殖民统治的斗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们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并永远鼓舞着印第安人为自己的尊严和解放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