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商业汇票市场
3.3.1 商业汇票市场概述
商业汇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属于商业票据的一种,在货币市场中主要体现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两种票据最长期限一般为6个月,近几年出现的电子票据最长期限可达一年,但依然符合货币市场一年以内的短期特点。在票据期限内商业汇票可以进行背书转让。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
商业汇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承兑机构、金融市场经纪人和投资者。该市场由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构成,发行市场实际的票据行为有出票和承兑,二级市场上有贴现和再贴现。商业汇票市场是为方便商业交易活动而创造的一种工具,在对外贸易中运用较多。
3.3.2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常见的一种,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承兑汇票具备信用货币的特性,所以其流通或贴现市场的管理权属于中央银行。一般中央银行都是用再贴现的方式,直接调节货币市场余缺,流通中的银行承兑汇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直接发生着联系;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通过对票据的最后买断,享受着与任何票据的持票人一样的票据权利。
银行承兑汇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无金额起点的限制;②第一付款人是银行;③出票人必须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④可以贴现;⑤可以背书。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就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分为纸质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两种,其中纸质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长期限为6个月,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长期限可以长达一年,但不会超过一年。
商业汇票的承兑银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与出票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内部管理完善,经其法人授权的银行审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必要时可由出票人提供担保;符合规定和承兑条件的,与出票人签订承兑协议。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需具备如下条件: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与承兑银行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及其增值税发票;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良好的结算记录和结算信誉;与银行信贷关系良好,无贷款逾期记录;能提供相应的担保,或按要求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出票人有良好的信用保证。
由于有银行担保,所以银行对委托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单位还会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会要求企业存入票据金额等值的保证金至票据到期时解付,也有些企业向银行存入票据金额百分之几十的保证金,但必须银行向企业做银行承兑汇票授信并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使用信用额度。银行承兑汇票是企业间相互结算的重要形式之一。
银行承兑汇票一式三联。第一联由承兑银行作为底卡进行保存;第二联由收款人开户行向承兑银行收取票款时做银行往来账户付出传票;第三联为存根联,由签发单位编制有关凭证。银行承兑汇票应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
“银行承兑汇票”字样是汇票文句。在实务中,它是印刷在汇票的正面上方,出票人无须另行记载。无条件支付委托是支付文句。在实务中,它也是印刷在银行承兑汇票的正面,通常以“本汇票于到期日付款”“本汇票请予以承兑于到期日付款”等类似文句来表示,出票人无须另行记载。
另外,汇票上记载的出票金额必须确定,并且只能以金钱为标的,记载的汇票金额必须按《支付结算办法》附件一的规定来书写。出票大写金额必须与小写金额一致,两者不一致的,票据无效。出票金额不得更改,更改的汇票无效。付款人是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的委托其支付汇票金额的银行,付款人并非因出票人的支付委托即成为当然的票据债务人,而是必须经其承兑。在汇票承兑之前的付款人为出票人,在承兑之后的承兑银行就是付款人,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主债务人。收款人是汇票上记载的受领汇票金额的最初票据权利人。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银行承兑汇票无效。出票日期必须按照《支付结算办法》附件一的规定书写。出票日期不得更改,更改的银行承兑汇票无效。出票人在汇票上注明“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丧失流通性,其后手不得再转让。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必须签章,签章必须清楚。出票人将签发好的银行承兑汇票交给收款人后,出票行为即告完成。
在付款时会有提示付款的行为,提示付款是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的付款期限内向票据付款人提示票据,要求票据付款人偿付票据金额的行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应当自汇票到期日起十日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持票人应当在提示付款期限内通过开户银行委托收款或直接向付款人提示付款。持票人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持票人的开户银行不予受理。通过委托收款银行或者通过票据交换系统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的,视同持票人提示付款,其提示付款日期以持票人向开户银行提交票据日为准。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超过规定的提示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持票人未按照上述规定期限提示付款的,在说明后,仍可以向承兑人请求付款,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继续对持票人承担付款责任。
银行承兑汇票的债务可以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必须由汇票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担当。保证人对合法取得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所享有的银行承兑汇票权利,承担保证责任,但是,被保证人的债务因银行承兑汇票记载事项欠缺而无效的除外。被保证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得不到付款的,持票人有权向保证人请求付款,保证人应当足额付款。保证不得附有条件,若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影响对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责任。保证人为两人以上的,保证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清偿银行承兑汇票债务后,可以行使持票人对被保证人及其前手的追索权。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权。追索是指票据持票人在依照票据法的规定请求付款人承兑或者付款而被拒绝后向他的前手(出票人、背书人、保证人、承兑人以及其他票据债务人)要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相关费用的行为。追索权的行使必须在票据法规定的期限内,并且只有在获得拒绝证明时才能行使。
为方便商业行为,银行承兑汇票又逐渐发展出贴现的金融行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申请人由于资金需要,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银行承兑汇票把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流通性强,灵活性高。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背书转让,也可以申请贴现,不占压企业的流动资金,节约资金成本,深受企业的欢迎。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更加便捷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这种形式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在出票人(即承兑申请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向开户银行申请,以承兑银行审批同意承兑后,保证承兑申请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以电文形式代替了纸质票据,以网络传输取代人工传递,以计算机录入代替手工书写,实现了出票、流转、兑付等票据业务过程的完全电子化。电子银行承兑汇票是纸质银行承兑汇票的继承和发展,电子银行承兑汇票所体现的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与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区别。
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在流传、集约化管理等方面与纸质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也将是未来商业银行业务争夺的重点之一。
3.3.3 商业承兑汇票市场
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承兑汇票按交易双方约定,由销货企业或购货企业签发,由购货企业承兑。
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一般是企业,既可以由付款人签发,也可以由收款人签发,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与银行承兑汇票类似,商业承兑汇票也有提示付款,商业承兑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天。商业承兑汇票可以背书转让,适用于同城或异地结算,持票人需要资金时,也可持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计算,贴现期限自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最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我国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采取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百分点的方式生成,加点幅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天数÷360×贴现率)通过合同约定。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率一般要高于银行承兑汇票,但不超过同期限的贷款利率。
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①表明“商业承兑汇票”的字样;②无条件支付的委托;③确定的金额;④付款人名称;⑤收款人名称;⑥出票日期;⑦出票人签章。欠缺记载上述规定事项之一的,商业承兑汇票无效。
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不同,决定了商业承兑汇票是商业信用,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一般由银行签发并承兑,而商业承兑汇票可以不通过银行签发并背书转让,在信用等级和流通性上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办理贴现的难度较银行承兑汇票高。
商业承兑汇票保贴是指对符合银行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为其签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的一种授信行为。商业承兑汇票保贴是银行对企业发放的授信额度,可在额度内循环使用。申请保贴额度的企业既可以是票据的承兑人,也可以是票据的持票人或贴现申请人。授信承担人在取得了银行保贴额度的授信后,可以在签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后加具银行保贴函,由银行保证贴现,当持票人向银行提交票据要求贴现时,由银行扣除利息后向其融通资金。
由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较银行汇票难度大,不容易被持票人接受。但是附加保贴函后的商业承兑汇票的被接受性大大提高,基本功能上可视同于银行承兑汇票,可作为企业用于支付的资金融通的重要信用工具。
3.3.4 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
票据贴现是对持票人来说,贴现是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获得流动性的行为,这样可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资本,而对银行或贴现公司来说,贴现是与商业信用结合的放款业务,票据贴现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即票据贴现(含转贴现)市场,这个市场需要实现票据的流动、货币政策的传导、市场信息的反馈等功能,是票据流通关系人、投资机构、市场中介机构进行交易的场所。
近年来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迅速,银行发行承兑汇票方便商业活动,且银行承兑汇票不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企业按合同发货后可以在未来某一时间凭票据到银行要求兑现。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无论谁来兑现,银行都会付款,而且在二级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折价交易,因此该票据可以作为现金替代品不断转手。在美国,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途径。中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二级市场正在繁荣发展,从1996年起,我国票据贴现业务总量每年都在递增,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成为新的金融市场亮点。
2016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牵头成立了筹建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票交所)的筹建小组。工商银行的全国性票据电子化交易平台和托管业务试验,与2016年年初票据大案频发,促成了票交所的筹建。从现有筹备情况来看,银行业内人士认为,票交所由央行牵头建立、选定几家银行机构做托管和对接的方案可行,这一建议也由一些商业银行向央行提出过。此次央行筹建票交所,被媒体认为央行着手筹建的是统一的票据交易“二级市场”。
【相关阅读】
资金“旱情”渐缓解 年底并非无忧
得益于央行持续的资金净投放,10月31日市场资金面延续改善势头,多个期限回购利率走低。市场人士指出,伴随缴税冲击和月末效应扰动消退,资金面仍存在一定改善可能,但考虑到近期逆回购操作放量令到期压力积聚,且年底季节性影响因素多,货币政策又受制于稳汇率与降杠杆等,未来资金面仍可能再现波动,资金成本也难明显下行。
1.资金面改善
10月31日,央行开展19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另有5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票据顺延到期,故当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际净投放资金1059亿元,为10月19日以来的连续第九次净投放。
昨日市场资金面延续了上一交易日午后出现的回暖势头。银行间市场上,多个期限回购利率走低,其中隔夜回购利率加权值报2.39%,跌5bp;指标7天回购利率则涨9bp至3.07%,稍长期限的14天到1个月回购利率继续大幅下行。
2.充裕也需“合理”
这一轮资金面“旱情”在持续近半个月之后,终于从10月28日午后开始出现缓解。10月28日,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全线掉头下跌,7天回购利率跌约24bp至2.98%,而此前一日,该期限回购利率报3.21%,创下2015年4月中旬以来的新高。
短期资金面能够止住紧势,离不开央行大力度“补水”操作的干预。据统计,自10月19日至10月31日,央行于公开市场共开展逆回购操作17200亿元,累计实现净投放9809亿元。整个10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共实现净投放4414亿元,另通过MLF操作净投放资金205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短期流动性紧张,央行连续实施大额资金净投放,显示了货币当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但与此同时,面对短期流动性供求矛盾,货币当局坚持运用逆回购、MLF等操作进行调控,避免采取降准,显示其比以往更加注重稳定流动性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汇率稳定等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既要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和基本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条件,又要避免流动性过度泛滥刺激金融机构加杠杆、继续积聚金融风险,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也需构筑适当的中外利差“防线”。有鉴于此,货币当局虽有动力维护流动性继续“充裕”,但也希望流动性状况更为“合理”。
3.年底波动风险犹存
伴随缴税冲击和月末效应扰动消退,市场人士预计短期资金面将继续改善,近期涨幅较高的资金利率也存在一定回落空间,但考虑近期逆回购操作放量令到期回笼压力积聚,且年底季节性影响因素多,货币政策又受制于稳汇率与降杠杆等,资金面改善程度可能有限,资金成本也难明显下行,而未来仍需提防资金面短时波动风险。
11月企业缴税对短期流动性造成的扰动有望明显减轻,历史上,11月财政存款余额变动通常都不大。但资金外流仍给流动性造成持续的紧缩压力,尤其是临近年底,市场对美联储升息预期逐渐升温,美元相对强势令人民币承压,资金外流压力恐难缓解。与此同时,近期央行明显加大逆回购操作后,未到期回购余额重新增加,对今后一段时间将造成回笼冲击。Wind数据就显示,本周到期逆回购达到7000亿元,明显多于上一周的4250亿元。另外,年底季节性不利因素多,通常也是一年中流动性偏紧的时期。再考虑决策层更加关注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出现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很小。
总的来看,年底阶段流动性难言无忧,未来再现时点性波动的可能性仍存,短期内改善空间可能有限。
资料来源:张勤峰.资金“旱情”渐缓解 年底并非无忧[EB/OL].(2016-11-01).http://rmb. xinhua08.com/a/20161101/1667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