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从世界各国的技能培训体系的形成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是日本的企业大学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调整逐步形成的,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自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论经济社会背景如何变化,企业始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

一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关键

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别,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固有的体系、规律和特色。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94年欧盟委员会在发表的《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以及2010年OECD(世界经济联合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中均指出,职业教育是当前推动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减少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民富国强”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我国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81种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品种不多、质量不高,工人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23、德国的1/18。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众多企业既需要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也需要成千上万工作在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持。[1]

但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首先,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十分突出。以汽车行业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汽车产业需求人数达到360万,2015年将超过500万,而仅汽修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就达到80万。[2]

其次,我国技能型人才整体素质与国外发展国家相比落后明显。如表1—1所示,日本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人员比例是中国的58倍,建筑业是中国的5倍,制造业是中国的4.86倍,社会服务业是中国的6倍。[3]

表1—1 中国和日本部分行业人员素质比较

从技能工人分布看,我国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大多数是初级工。如表1—2所示,我国高技能工人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我国有更多的公司认为劳动者技能不足是发展的障碍。在我国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技能工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4]

表1—2 中国与发达国家具有职业资格认证的技工分布比较

二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成为国家意志

改革开放将近40年,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4401所,招生规模达到869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195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等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到1215所,招生人数31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965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5]职业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2002年、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随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若干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要逐步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7年,温家宝总理再次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指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激发企业活力,全面落实企业主体地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任务。可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

三 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营利性是其本质特征。能否营利是其参与任何项目包括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的损失或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和远期的收益的比较。长期以来,由于现代企业用工制度的束缚,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的法律制度的缺位,企业短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要做这项工作也希望由政府来为职业教育埋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没有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战略。因此,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关键在于能否让企业界从校企合作中享受到实惠,带来经济利益。在新的历史阶段,这种合作的条件正在逐渐具备。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变化,技能工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用工制度的确立,迫使企业放弃原来的短视行为,注重人才的长期发展,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具有了一定的制度约束。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在技术进步的促动下,加强校企合作,正逐渐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四 日益差异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对校企合作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伴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冠名班、订单培养、校中厂、企校一体化、实体化专业、职教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不同的模式。多样化的模式并存,增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复杂性,客观地降低了相关政策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整体性不足,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关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多样化的内在机理,优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成为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当前,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贝克尔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培训模型来解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并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的困境归因为企业利益关注不足、激励机制缺乏、“挖墙脚效应”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的缺乏。[6][7]而技术进步影响下的技能变化对企业培训动机及其策略的影响却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而被忽略。而事实上,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是市场的真实状态。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动机不仅与培训成本有关,还与技术进步与技能带来的培训收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于理解当前产业升级与调整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本书从技术技能的背景出发,揭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差异化的内在机理,对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及其效度进行分析,为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