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常见之风病及其诊断

【原文】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img6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提要】讨论临床所常见到的多种风病,列举了肺风、心风、肝风、脾风、肾风、胃风、首风等病。

【讲解】问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能”在这里要读作“态”,“病态”就是指临床表现,如何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呢?

肺风之状。风邪侵肺,表现为“多汗恶风”,多汗、恶风是风证最基本的临床表现,许多风证都有这两个症状,这是由风邪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要具体分析其他的表现才能辨证。肺风的特点是什么呢?“色皏然白”,是说皮肤白得没有一点血色,肺色主白嘛,肺病之人有种萎象,苍白而无一点红润之色。“时咳短气”,肺主气嘛,肺气不能清肃下降,会出现咳嗽、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病情日轻夜重,白天肺气得到阳气的帮助病情会好一些,到了晚上卫气入阴,肺气孤立无援于是病情加重,这是气虚的现象,肺气不足。“诊在眉上”,“眉上”指“阙庭”,即眉心,两眉中间这个部位属肺。

心风之状。风邪入心,也可见“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焦”是“热”之意,“绝”是指津枯,热伤津嘛,这是热象,即口唇干焦;“怒”是火象,火气上炎嘛,“吓”是指容易受惊,是神不安的表现。现“赤色”,是因为有热,火气炎上嘛。“病甚则言不可快”,甚则语言蹇涩,因为舌为心之苗,少阴经脉通于舌本,热邪耗伤了阴津,舌头强直了,讲话不仅“不可快”,甚至不能讲话了。“诊在口”,“口”指“舌”而言,可以通过舌象来分析。“其色赤”,风热火热重的人,颜面现赤色。中医诊断的理论认为,就面部而言,阙庭属肺,额属心,两颧属肾,鼻属脾,目属肝。

肝风之状。风邪扰肝,也可见“多汗恶风”。肝主疏泄,疏泄功能失常,善悲、善怒,即情志变化明显。色“微苍”,即色青黄。“嗌干”是肝火亢的表现。“时憎女子”,这要结合肝风病人的情志改变来分析,意思是说病人的情绪变得很坏,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喜欢,可以理解为“子女”。“诊在目下”,即言诊在目中,肝开窍于目嘛,这种病人的眼神都有变化。

脾风之状。风邪入脾,也可见“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肢不欲动”,这是脾虚湿重的典型症状,脾气虚了,湿气重了,周身倦怠。“色薄微黄”,营养不良的面色呈现之色曰“薄”,营养良好呈现之色曰“厚”,“薄”是神气不够的一种表现,色飘薄带黄。“不嗜食”,脾虚而食欲不振。“诊在鼻上”,是指鼻柱,这是脾所主的部位。

肾风之状。风邪入肾,也可见“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这是肾气虚水泛的面容。“脊痛不能正立”,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亏虚,腰脊疼痛而不能久立、正立。“其色炲”,“炲”是黑色,肾色主黑。“隐曲不利”,这句话各注家讲得也不好,王冰也只讲对了一半,“隐曲”即“便泻”之意,《左传》中多处有“隐曲”一词,通常小便曰“斯”,大便曰“隐曲”,“隐曲不利”就是大便不利的意思;肾为胃之关嘛,肾阳虚的病人,大便不正常,或腹泻,或不大便,这是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病人常有的症状。“诊在肌上”,“肌”是指两颧部分的肌肉,是肾主的部位。“其色黑”,两颧发黑,即面色发黑。

胃风之状。风邪入肾,可见“颈多汗恶风”,这里有个“颈”字,因为阳明之脉过颈,颈部阳明脉有“人迎脉”的称谓。“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img7胀”,“img8胀”是指腹部对寒凉非常敏感,受寒则胀剧,这是胃气弱的表现。“食寒则泄”,吃了寒凉的食物就会腹泻,这也是胃气虚的表现。“诊形瘦而腹大”,因为吸收功能很差,这种病人很容易引发营养不良;阳明主肌肉,所以形体越来越消瘦,而肚子一天天胀大,是胃不能运化的缘故。这就是“胃风”的病机和表现,“胃风”不是外风引起的,是胃阳虚之故。

首风之状。头部受风,表现为“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这个“先风一日”许多注家的解释都不能够说服人,这里的“先”不是先后之“先”,我认为“先”是“开头”之意,是指病一开始即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痛不可以出内”,这是恶风的表现,只能在室内,极度地怕见风。“至其风日则病少愈”,病人若感到不怕风了,能见风见日了,病就好了,头也就不痛了。这种病叫“首风”,这是三阳之气虚弱的缘故,因为三阳之经气均上于头,头为清阳之府,阳气一少就会恶风、头痛、出汗。

漏风之状。这种病的“汗出”是非常严重的,汗多到“常不可单衣”,穿一件衣服都要出汗。“食则汗出”,吃点东西更要出汗。“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严重时,汗出而喘、恶风,衣服经常被汗浸透。这种病人“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汗出津伤,故口干、口渴,气随汗出而耗散,故不能劳事。此病曰“漏风”,是阳气大虚不能固于外之故,一般来说属“玉屏风散”证。

泄风之状。这种病也表现为“多汗”。“汗出泄衣上”,汗出粘衣。“口中干”,口干咽燥。“上渍”,指上半身汗多,上半身像泡在水里一样。“其风不能劳事”,这种风症的表现是不能活动,劳则剧。“身体尽痛则寒”,表现为身痛、畏寒,这是汗多阳伤,表里之阳俱虚的缘故。

上述列举了一系列的病证,来说明风邪侵犯人体的各种情况。这其中有个基本的观点,即除了饮酒之人中风是因内有湿热之外,其他如五脏之风、首风、漏风、泄风等,主要是人体之气先虚,风邪乘虚而入,这就提示了“气虚”是内风证的一个重要病机。

答 疑

问:怎样理解“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img9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痝”是“庞大”之意,肾风为什么面部会痝然浮肿呢?阳明之脉布于面,但这是肾风,不是阳明的问题呀?这是因为肾的水邪中夹有风邪,风邪挟水气上浮于阳明之脉,即水反侮土。为什么能够反侮土?因为水气里面夹有风邪,风木胜土,水邪借着风木之气侮阳明胃土,所以肾风会见“面痝然浮肿”。“其色炲”,“炲”为色黑,是阴水盛的颜色。“隐曲不利”与面浮肿是一个病机,“隐曲”是指腹泻,也属土的问题。大家看前面,“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王冰解释“隐曲”说“谓便泄也”,王冰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因此“隐曲不利”也是由于水反侮土造成的,水气盛致土不能运化,所以大便可见腹泻。“诊在肌上”,“肌”是脸颊两颧骨上的肌肉,这部分肌肉为肾所主,因此肾风的实质是水与土的关系问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