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二节 残胃癌
【概述】
残胃癌意指良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发生的癌。有少数学者也将胃癌切除术5年、10年或1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第二原发癌称为残胃癌。近年来残胃癌的发现率逐年增高。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世纪盛行胃大部切除;二是对残胃这种特殊的癌前状态的认识加深。
【原因】
1.胃切除术后改变了胃内环境,幽门功能丧失,十二指肠肠液反流,胆汁和胰液对胃黏膜都会产生损害作用,同时促胃液素减少,随着时间延长,胃黏膜出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发育不良等公认的癌前期病变。
2.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明显减少,甚至处于无酸状态,适合厌氧菌和粪球菌生长,改变胃内微环境,使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质产生增多。肠液等破坏残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黏膜细胞动力学改变,致癌物质易进入胃黏膜细胞引起癌变。
3.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感染与残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早期残胃癌往往无症状,到中晚期才出现类似胃癌的症状,将其归纳为3种表现溃疡复发症状、胃切除术后综合征、晚期胃癌症状。
【诊断依据】
纤维胃镜加胃黏膜活检是确诊残胃癌的主要手段。医生和患者对本病要有足够的认识,出现一些早期症状以后,必须做全面、细致的纤维胃镜检查,对黏膜色泽改变、隆起不平、糜烂或溃疡等处应多处取活检(残胃癌病灶呈多中心性),对可疑者,一次活检阴性不要轻易否定,因纤维胃镜也可能漏诊,应在短期内行胃镜复查以便及早确诊。由早期胃癌发展到进展期癌需要数月至数年时间,给我们提供了早期发现残胃癌的机会。由于术后所致的胃正常形态变异和继发的黏膜病变可掩盖早期病变,残胃癌的钡餐确诊率不高,且多为中晚期病变。
【治疗】
以外科治疗为主,非根治切除术后可行放射治疗。
(一)外科治疗
1.首次为胃良性疾病行远侧胃切除术的近侧残胃癌。因首次手术已将胃左动脉干或其降支切断,沿胃左动脉及胃小弯中下部淋巴流改向贲门右侧及腹腔动脉周围流动。残胃大弯侧淋巴系主要走行于脾门、脾动脉远侧半(No.11d)。首次手术为BillrothⅡ式重建者,吻合口癌居多,癌侵及空肠,则吻合口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甚高,约占40%上下。所以切除淋巴结的重点范围是No.2、4s,No.1、9、10、11d及吻合口肠系膜淋巴结。
2.首次为胃癌行远侧胃切除的残胃癌。过去数十年,国内多行BillrothⅠ式重建术,发生吻合口癌,癌肿多侵及胰头、胆总管下部,手术变得复杂、困难。另一特点是再发残胃癌恶性程度有增高趋势。确定手术前应充分了解首次癌肿的病期与病理特点。如两次均为早期或中期,病理为限局型则应积极行外科治疗。对伴有明显出血、梗阻者,亦可考虑行姑息切除或改道术。
3.切除范围与方法 对早期残胃癌可行大部或全残胃切除术;左右的进展期残胃癌有周围脏器受侵,宜行联合脏器切除。早年多是首先竭力、强行分离癌周组织,最后确实分离不开时,被迫行联合脏器切除。近年主张开腹后仔细认真的探查,如有周围脏器受侵,则不分离癌周组织,主动进行联合切除,这样既符合癌肿“大块”切除原则,又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出血等。
(二)放射治疗
对姑息切除或未切除的残胃癌行放射治疗,偶可获得一定疗效。亦可并用氟尿嘧啶、铂剂等小剂量化疗。
【预防】
1.严格掌握良性病胃切除手术适应证,尽量采取BillrothⅠ式手术。恶变溃疡中部分可能开始就是溃疡型癌。根据胃溃疡恶变率与残胃癌发生率的比较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过去认为早期胃切除可以预防消化性溃疡恶变的观点应予摒弃。
2.术后定期胃镜检查及多处活检。钡剂X线检查对早期残胃癌诊断价值不大,为了早期发现残胃癌,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或首次手术时年龄大于55岁者应定期接受纤维胃镜检查并作病理观察、测定空腹胃液pH值,残胃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腺体囊状扩张、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发育不良以及空腹胃液pH值>4,可能为残胃癌的先兆,应强调短时间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白介素受体-2(IL-2)检测 有报道IL-2血清水平的升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其阳性率高于IAP和CEA,也可作为残胃癌的检测指标。
4.减少癌前期病变的发生,注意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严重胆汁反流者应再次手术做Roux-Y吻合。
5.手术吻合时,如组织层次错位重叠、瘢痕组织形成、不吸收缝线残存的刺激性均可引起残胃癌的发生,所以提高吻合技巧,改用可吸收缝线,可能降低残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王磊 刘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