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历史上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在中国,关于和氏璧及和氏璧变成了传国玉玺的一系列传说,两千多年来盛传不衰。对此传说,怀疑者有之,姑且信之或深信不疑者则更是大有人在,就连不少历史学家、宝石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等,也认为和氏璧被秦始皇改制成了传国玉玺,甚至在一些书籍中也在宣传这样的观点。例如,在《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玉器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中,其作者认为和氏璧被秦始皇改制成了秦玺 ——传国玉玺;在当前畅销于世的某些书典中,专家们也认为和氏璧被制成了传国玉玺,并按这一观点向人们介绍了关于“和氏璧—传国玉玺—夺玺纷争—玉玺失踪……”这样一段“历史演义”。
可以说,由于历史留下了一个谜,千百年来,对和氏璧的追寻和探索,我们陷入了误区。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有关对和氏璧的正确认识和探索,已经到了应用科学的求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推理方法,去拨开历史迷雾的时候了。
经过几十年来对中国玉文化,对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对珠宝科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外交、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综合研究与分析,笔者以为:和氏璧不可能制作成传国玉玺,二者间不可能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揭开“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传国玉玺”这一历史迷雾,抛弃错误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人们将来才有一点点希望,寻找到流失已久的和氏璧,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才能避免继续接受错误的信息。
作为一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中国玉文化研究者和珠宝科普工作者,防假、求真、求实是自己应尽的职责。笔者认为,解谜和氏璧,对我们了解中国玉器、玉璧发展的历史,了解玉文化、玉礼器的基本内容,很有必要;解谜和氏璧,对玉文化的研究和珠宝知识的普及,具有现实意义;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氏璧这一民族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一定的意义。
软玉原石
长空苍苍,山岳茫茫,大自然以它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经亿万年的激烈而深沉的运动,孕育了一块外表平常、毫不起眼,而其内部瑰丽斑斓、晶莹润泽的“顽石”。
春秋时期,楚国的荆山之下,独具慧眼的卞和(卞和无疑是中国珠宝界鉴玉识宝的第一人),认定了这块石头的内在价值,以自己特有的执着、坚贞和勇敢,以自己的血和泪,终于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催生并见证了价值连城的宝物——和氏璧,使世人认识到了这块石头的美好素质。
翡翠原石
战国时期来临(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这是由分裂、割据逐渐走向集中统一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多事之时”“大争之世”。当时,天下群雄争霸,战乱纷起,铁血飞迸,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军事、政治及经济的斗争异常激烈,历史在争斗、分裂、重组及吞并中动荡,然后终于走向了统一。在这一期间,和氏璧的经历十分曲折和惊险,见证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由楚国到赵国,尔后,落归秦帝国。
玛瑙原石
秦统一了六国,战乱的历史短暂地趋于平静。和氏璧是天下奇珍,按理说要珍藏于国库,安然地告别动荡。但是,无尽的争斗和动乱还在后面,故事还远远未完。据说,和氏璧被秦王嬴政格外看中,被改制成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镇国玉玺。秦亡汉立之时,高贵无比的秦玺又被刘邦升了级,被尊为“传国玉玺”……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围绕着这枚玉玺演绎了多少纷争、奇闻和历史悲欢!然而,人们千百次地思考、质疑:
春秋早期玉璧
什么是璧?
和氏璧被改制成传国玉玺了吗?
和氏璧由什么材料制成?
和氏璧如今还在吗?它会在哪里?
战国玉璧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人类寻找真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在求真求实方面的不懈探索,一些流传千年的历史谜案或历史事件,不少都已经破译。有关和氏璧的真情实况,只有用科学的求真求实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推理方法来对比考证,鉴伪识真,淘沙取金,拂尘现玉——才能拨开那层层的历史迷雾。
楚国春秋